
右起第三个
陈建海,从衢州江山来到衢江区庄底村,又从庄底村来到位于莲花镇的衢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伴随他的是一颗永无止尽的创业之心,展示的是一条艰苦创业之路,更是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艰苦创业闯市场,开启现代农业发展之门
陈建海是衢州江山人,熟悉的人都昵称他“江山男”,他原先在江山清湖镇做豆腐千张生意,2002年来到衢州市区姜家山办了个豆腐加工厂,后又开始西瓜的贩销,2005年到衢江区庄底村结婚创业,多年的市场闯荡,不仅为他积累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大胆创业的激情与信心。庄底是一个山区村,山地蔬菜是老百姓的传统产业,也是衢江区农业的一大新兴特色产业,但由于特色山地蔬菜生产规模与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存在主栽品种不突出、先进技术应用率低、组织化程度低、加工能力差和销售网络不完善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当地高山蔬菜发展。陈建海刚到庄底,就意识到了高山蔬菜发展的空间,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大力开始了高山蔬菜的种植发展。
2005年,陈建海开始动员农户种植高山蔬菜,为了解决目前高山蔬菜中的问题,陈建海决定从提高组织化、推广现代种植技术着手,除了免费给农户分发蔬菜种子,免费提供运输,还从农业部门请专家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培训。那一年,陈建海亏了五六千块钱,而农民却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不过正因为有了这一次的亏损,获得了农户的信任,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次的亏损,从开始六七户农户(面积4-5亩)扩展到2006年的30余户(面积20多亩)。有了这个规模,2006年初,经陈建海牵头提议,成立了衢州市衢江区龙海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使陈建海身上的担子加重了,产品的增加、品质的提升、品牌的打响无一不纠结着他。为了动员老百姓转变思想,从传统的耕种模式转到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道路上,陈建海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常常来回奔波于山间小路,穿梭于泥泞的田间地头,半夜还与老百姓拉家常、讲道理。经过两年的努力,高山蔬菜的发展步入了正轨,由于蔬菜基地位于浙江省著名旅游景区--紫薇山风景区,海拔800米左右,商品性非常好,在市场上赢得了口碑。
2006年下半年,为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效益,经过多方考察、学习,陈建海决定下半年开展食用菌栽培,作为合作社的新引进产品,经合作社进行试种后推广。经过努力,投资了10多万的食用菌菇房顺利投产,并且管理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天气干燥,一夜间,稻草盖的菇房因一场大火全部化为灰烬。痛苦也许是陈建海当时最可以表达的一种心情,然而他不能,前有刚刚得到市场认可的食用菌,后有30多家农户的支持,坚持是解决面前困难的唯一办法。2007年,龙海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新的更大的食用菌菇房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合作社新菇房的建成,当年就给合作社带来了10万元的纯收入,并带动农户一百来户。2008年,通过模式的转换,实现了部分农户高山蔬菜--食用菌的套种模式(3-9月种蔬菜,9—3月种植食用菌),使得部分有想法、有信心、有干劲的农户首先增收。目前高山蔬菜和食用菌已成为黄坛口乡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合作社已拥有蔬菜示范性基地700余亩,菇房面积6000多平米,冷库两间,运输车4辆,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00多万元,已成功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立足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山蔬菜和食用菌规模日益扩张,陈建海没有满足这个现状,他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各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立足于产品品质求市场的同时,必须走多元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赢得发展的新空间,只有实现产业的提升,才能有不断的进步。
陈建海首先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注重发挥山区的生态绿色优势,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合作社在2009年承担了两个省级科技项目:《衢江区优势特色山地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和《衢江区标准化食用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在项目实施中注重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在基地中应用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在蔬菜基地建设中,自垫了40多万元建立了高山蔬菜微蓄微灌水池,在食用菌项目中,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冷库、菇棚等,开展工厂化栽培,并开展食用菌生产废料的循环再利用,将食用菌生产废料作为高山蔬菜种植的有机肥,即可提高蔬菜品质,也降低了生产成本,高山蔬菜和食用菌两个产业的关联度提升。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定证书》和浙江省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合作社的“慎之然”品牌无公害高山蔬菜在衢州农贸城有了话语权,掌控了市场价格,同时通过合作社的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模式,使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合作社荣获2010年衢州“十佳”专业合作社的荣誉称号。
如何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是陈建海考虑自身事业发展的重点,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在蔬菜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成立了以合作社为主要股东的衢州市黄坛源农业观光有限公司。公司以黄坛口乡为农业示范中心,集观光采摘、科普教育、亲子活动、素质拓展培训、户外烧烤等为服务内容,打造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并带动全乡有机农副产品销售。陈建海的产业链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但他的目光并没有停止,更大的手笔在谋划。2010年位于莲花镇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衢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片沃土,陈建海又看到了事业发展的新机遇,2010年下半年,他来到莲花开始了事业发展的新起点,目前投资500多万元的蔬菜联动钢架大棚基本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下一步还将搭建50亩的食用菌联动钢架大棚,建设食用菌精品园,示范应用食用菌周年栽培、覆土栽培、标准化栽培等技术,生产规模达到200万袋,辐射区年生产食用菌1000万袋,有效推进全区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
三、加强科技普及,帮扶群众共走致富之路
在产业的发展中,陈建海深深地感受到科技的重要性,不仅自己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科技意识和生产技能,同时加强产业培训,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农户生产技能,帮助群众共同致富。为了掌握高山蔬菜栽培技术,陈建海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参加全省山地(高山)蔬菜种植专业农函大师资培训班、衢州市电大、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培训等,在培训班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还购买了大量的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认真钻研种植技术,在外出拓展销售市场时参观考察各类示范性生产基地,并投资2万余元购置了电脑等设备,经常在网上搜索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学习,陈建海慢慢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科技意识和眼界,先后获得了电大的大专文凭、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衢江区兼职植物检疫员等证书。
在带头学科学、用科学,重视自身科学素质的同时,充分利用合作社这一平台,加大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力度,加强技术培训,不仅言传身教,还经常请市、区专家前来授课,及时向村民宣传农业实用技术,并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农户掌握浙江农民信箱、网上搜索查寻等现代工具使用方法,提高农户现代科技素养。近五年多来,共组织现场培训50多次,受益人数2000多人次。在抓好农业产业生产的同时,陈建海还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一名区科普志愿者,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科技服务范围拓展到了库区其他乡镇,同时根据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及村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新建造了合作社的办公楼,订阅了科技类报刊杂志,新增了电脑,装上了宽带,使合作社成为农户生产闲瑕的一个场所,成为政府部门科普工作的一个社会化阵地,使科普知识从这里向老百姓传播,2010年荣获了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的荣誉称号。目前合作社带动的农户从最初的黄坛口乡庄底本村的7户发展到小湖南镇、举村乡共3个乡16个村568户,陈建海也被亲切地誉为“库区百姓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