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春根,今年53岁,常山县天马街道五联村人,现任常山县蔬菜瓜果协会副会长。为响应各级政府的号召,发展高效农业,从2006年8月起,他在本村农户转包89亩土地,发展大棚蔬菜,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与热心帮助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基地也迅速扩大到现在的251亩。2007年3月,他投入了18万元成立了常山县山泉蔬菜专业合作社,任理事长。为发展蔬菜基地,他能认真学习科学技术,从本地出发,以特色产业为目标,以你无我有,你有我多,走在市场的前列,带领村民走“服务城市,致富村民”之路,把学到的技术热心服务于三农,奉献于社会,对农业结构调整,对当地发展高效农业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2009年,被常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常山县百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誉称号。2014年评为省级科技示范户。在我县农业局专家技术的指导下,加上自己多年蔬菜种植经验及市场经历,对蔬菜市场行情规律掌握、预测较为准确,能根据市场信息,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做到产销对路,提高种植效益。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传授栽培技术,解决农村富余劳力。
首先,做到种植模式的优化。2006年,他从本村农户转包89亩土地,开始种植蔬菜瓜果,改变了当地油菜、水稻的传统种植模式。为防止轮作障碍,提高蔬菜产量质量,积极引进新模式新技术,先后引进应用微蓄微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小型整耕机械等技术,探索稻菜轮作、瓜菜轮作等种植模式,极大提高了蔬菜种植效益,2014年,种植蔬菜150亩,水稻101亩,亩产量达2000—3000公斤,每亩年效益为6000元以上。
其次,做好土壤改造。每亩施用腐熟猪粪2吨,对原水稻田进行改造。这样大大提高了田块保质水肥的通透能力,并使各种营养元素能长期地平衡地供给。
再者,做好现代农业设施的使用。共搭建钢管大棚35个,使用动力喷雾器以及滴灌,确保蔬菜生长。
最后,为当地富余劳力提供就业的机会。生产基地常年解决富余劳力20多个,并通过悉心指导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提高基地生产效率,安排好农事,使每个常年劳力晴天、下雨都有事干,并不误农时,实现季季高产,全年丰收的目标。
二、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经济效益
在成立了常山县山泉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完成衢丝一号丝瓜新品种繁种2亩;衢丝一号丝瓜,辣椒(天椒、宁椒、优胜8号、辛香27等),茄子、冬瓜、蕃茄、黄瓜等新品种引种试验。如大棚蕃茄新品种从澳大利亚爱德万斯种子有限公司引进石头016、028试验获得成功,亩产量达6000多公斤。大棚早春栽培辣椒获得成功,亩产量达2500多公斤,蔬菜基本销售往衢州、杭州各大城市。实现蔬菜年产值150多万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坚持无公害生产,打响蔬菜品牌
本着向消费者健康负责的宗旨,坚持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农场安装了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生产档案记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农场年上市鲜菜500多吨,近年来省市县每年都有3-4次到本基地各品种蔬菜抽样检测农药残留,从末检测出不合格产品。农场申请认证了无公害生产基地及“春根”牌商标,多年来,农场开展品牌销售,取得了较好的反响,2009年五联村被评为蔬菜专业村,山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2009年被评为县龙头企业,2010年被评为衢州市农业局评为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并于2010年被认定第二批“常山县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农场开展农超对接,拓宽销售渠道,产品通过二维码及“春根”牌商标,每天向当地金百汇超市销售新鲜蔬菜400余公斤,不仅提高了农产效益,还打响了“春根”品牌。
常言道“一花独秀不为秀,百花齐放才是春”,他在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同时,将毫无保留地把市场信息,技术能力倾尽地提供给当地农户,带领和帮助身边的群众共同致富,掀起种蔬菜的热潮——走向绿色食品的生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