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基于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和对当前工作的总结,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深入贯彻和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等工作。2014年3月,衢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列入到衢州建设体系,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到十二五期末达到8%的目标。一方面说明市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和考验。
一、我市科普工作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市科普工作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积极开展了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的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围绕该主题开展的科技周、科普日等群众性、社会性的大型科普活动,活动中邀请和动员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其中,着重以未成年人、农民、社区居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大重点人群,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等行动。
在市委、市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开展了农函大教育、科普大讲堂和百场科普进村文化礼堂等系列初具实效的科普活动;同时,还启动和实施了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引进了宁波大众科普公司对全市域近800个村(社区)科普画栏每月更换一次的市场化运作;编印和出版了《身边的科学》、《科普知识问答》、《农村科普新视野》等一批倍受民众欢迎的科普读物,组织了科普项目申报资助活动,大力扶持科普文化作品的创作。基于大众传媒在科技知识普及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实施了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在致力于改版《衢州科学传播网》等现代宣传方式的同时,还注重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媒体的合作,联合推出了《身边的科学》、《广播小贴士》节目,及在腾讯、新浪、三衢论坛、衢州19搂等7个网络平台举办科普网上交流互动型活动。此外,在实施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工程的过程中,逐步建成了700余座覆盖城乡的科普画廊、20多座电子科普显示屏、36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在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过程中,充实和完善了科普报告团、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新农村建设科技科普团等科普宣传和教育团体,形成了一支组织有序、专业性强的科普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五大人群的科学素质教育行动和加大推进五大基础工程建设力度等举措,为我市科普工作的开展和实现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科普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为了能够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科协组织必须准确把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主题,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围绕目标,明确责任,重心下移,服务基层,贴近公众,惠及民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前,衢州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夹杂着对一些科学认知和科学精神的错误理解等因素,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核电的安全性问题,垃圾处理过程中的污染以及洪涝灾害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等,其中既有民众对政府政策的不满和对切身利益的关切,也有对科普知识的误解和匮乏。这些都是过去科普工作者不曾面临的新问题。在当前数字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群众的诉求、兴趣、心理、参与等变化越来越快且越来越复杂。面对这样的现实和挑战,科普工作者只有早研究、早预测、早发现,才能走在事件和时间的前面,第一时间给予合理的解释和帮助,充当缓解矛盾的稀释剂,如果对发生的事件研究“慢半拍”,那么只能跟在事件的后面,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在具体的科普工作方式上,由于观念、方式、机制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导致一些科普工作方法保守、方式呆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不能及时的缓解矛盾和解决问题。若只依赖于利用组织或行政资源,那么离开了这些资源,就难以开展工作。即使有一些组织和行政资源,也会由于中间环节脱节和基层科普组织的乏力而无所作为。
在科普知识传播渠道上,主要通过科普画廊、内部报纸、内刊、科普活动向公众传递科普知识的现状与目前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报纸、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渠道)严重错位,导致科普工作载体和方法与社会主流信息传播方式不匹配,而导致宣传和普及效果不佳。
以上所呈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意味着传统科普载体与公众日益提升的科学素养需求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探索并建立一系列与公众需求相适应、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科普工作新载体和新方法,与传统科普工作方式方法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三、传播规律要求科普工作的载体和方法要推陈出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工作改革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尝试,譬如英国的各大报纸均开设了科普专栏、专版,其中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发明创造版》、《金融时报》的《技术版》最为出名;英国各大电视台、电台也开设了科普节目,其中BBC每年圣诞节时播出的圣诞科普讲座闻名全球。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陆续推出《原来如此》、《我爱发明》、《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等科普栏目,以其清新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逐渐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群体,为各省市地方台做出了榜样和引导。此外,民间人士自发创立的诸如“科学松鼠会”等科普组织和网站,也以专业探究的方式为社会化科普树立了一个标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多样化,科学普及是一个全民参与、学习互动、立体直观的过程,科学普及只有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公众需求,公众才会认可和参与。科普工作必须做到形式上生动活泼,在载体和途径上使公众触手可及,科学普及才能够真正融入社会,贴近生活,服务群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视和报纸这些传统媒体,我们往往只把它们作为科普的助推器,却没有认识到它们实际上是科普工作的主阵地。最近我们与电视台联合推出的《身边的科学》电视节目,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每次播出收视率均达到了6%,相当于每100户家庭在该时段所有电视频道中收看本节目的户数为6户。一般而言,一个节目收视率达到1%就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个指标即使在电视传媒行业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成绩,从侧面也实证了科普工作完全可以和电视媒体无缝链接,也说明了观众对于地域性科普电视节目的高度认可。我们在工作中探索,也在转变观念,电视和报纸的作用或许不仅限于科普活动前后的新闻播报,而是科普工作的载体和主角。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特点意见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一是它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所有人,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二是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三是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手机、博客、微信、微博等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显示出在传播途径和效果上显示了巨大威力。四是科学普及的重点人群中科普活动中参与面较少的中青年人群体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所接触的最主要的媒介。目前我们科普工作面对如此巨大的新媒体的公众空间,需要我们思考科普传播途径如何与时俱进,载体更加有效及时,方式方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四、关于科普工作的新载体和新方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要更好的融入当前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节奏,切实将科普工作做出成效。首先,要把电视、报纸、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建立与媒体联合协作的科普工作机制(衢州1套),在现有基础上,与衢州2套、衢州3套共同策划科普栏目,以适度的科普经费投入调动电视台主办科普节目的积极性。
其次,要充分利用衢州智慧城市建设和衢州远程教育的成果。建立网络媒体的联合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我市相关网站开设“节能、环保、安康、创新”有关的栏目和活动,利用互联网多样、实时、平等、交互等强大功能,搭建适应科普新媒体传播合作共赢平台。在衢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有影响力的网站开设科普专栏和实时互动项目。
开设衢州科学传播网上科普主题的掌上科普有奖知识竞赛,公众可以参加答题和阅读。开设网络在线科普大讲堂,积极邀请著名的科学家在网络平台上向青少年介绍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并在网上与青少年朋友交谈,回答青少年关注的科学问题。组织适应新媒体的主题活动:如科学微博大赛、科普动漫主题作品大赛等。
最后,在科普项目的选择和经费投入上,侧重基于电视、报纸、新媒体等的科普项目,鼓励引导社会传媒力量参与科学普及工作。
在软课题研究方面,可以向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征集有关“衢州数字新媒体科普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衢州手机网络科普项目研究”、“科普网络游戏可行性研究”等课题,引起社会研究机构对科普新媒体的思考与实践,探究新媒体科普传播的良好机制。
科普工作的成效如何,关键要看科协组织的统筹、谋划和实干。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普工作新载体和新方法,然后要建立相关的战略规划、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在不摒弃不弱化原有载体和方法的前提下,对新载体和新方法在经费和政策上有所倾斜。科协的干部作为科普工作者中的中流砥柱更应该不畏艰难,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紧跟时代发展,成为科普工作新载体和新方法的熟练运用者和引领者。
作者:彭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