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磐安基本情况
磐安位于浙江中部,处在金华、绍兴、台州、丽水四市的交界之地,与东阳、永康、新昌、仙居、天台、缙云等县市接壤。磐安县名出自《荀子·富国》中“国安于盘石”之说,意为“安如磐石”。县域总面积1199平方公里,人口20.99万,辖19个乡镇、36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磐安的县情可以归纳为五个特点:
(一) 磐安是一个年轻的山区县。磐安于1939年设县,1958年并入东阳,1983年恢复县建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县。磐安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有大小山峰5200多座,全县山地占91%,境内的大盘山脉是雁荡山、括苍山、会稽山和仙霞岭的发脉处,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达63座,其中青梅尖是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1314米。同时,也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
(二) 磐安是一个绿色的生态家园。磐安境内生态良好,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植被茂盛,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县。全县环境质量指标名列全省前茅,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浓度超过1630个/cm3,景区森林环境空气负离子数平均值达18060个/cm3,大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水平天数年平均达到351天;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出境水水质连续6年100%达标,被誉为“浙中大盆景、天然氧吧城”。同时,磐安气候宜人,特别是夏季非常凉爽,年平均气温为16.8℃,是一个避暑胜地。
(三) 磐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特产之乡。磐安是“中国香菇之乡”,有香菇品种20多个,年种植量4000万袋左右,年鲜菇出口量占全国的半壁江山。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闻名全国的“浙八味”(白术、元胡、玄参、浙贝母、白芍、杭白菊、麦冬、郁金)药材中有五味(白术、元胡、玄参、贝母、白芍)主产地在磐安。磐安也是“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列入龙井茶原产地保护,现有茶园面积8万亩。磐安也是“中国香榧之乡”,是我国香榧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百年以上古榧树6100多株,最大树龄达1500年以上,被誉为“中国香榧王”。此外,还有板栗、猕猴桃、山茶油、土鸡、高山蔬菜等众多生态绿色农产品。
(四) 磐安是一个休闲养生的好地方。磐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据有关旅游专家考证,磐安单体旅游资源列全省前茅。磐安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养生资源,拥有“玉山古茶场”、“孔氏家庙”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炼火》、《迎大旗》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磐安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以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相继开发了百杖潭、花溪、十八涡、水下孔、舞龙峡等一批景区,培育了尖山管头、盘峰榉溪、双峰大皿等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深受上海、杭州、温州等大中城市游客青睐。
(五) 磐安是一个加快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复县之初,磐安是全省五个最贫困县之一。1996年底,摘掉了贫困县帽子;2007年底,全面完成9个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任务,目前仍是全省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9.14亿元;财政总收入9.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13元。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县100%行政村都通上了康庄工程;诸永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杭绍金台高速公路也将经过磐安;到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大中城市的车程都在两小时以内,区位条件不断改善。
二、磐安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著名“浙八味”主产区。自1983年复县以来,磐安县紧紧围绕“做大做强产业,促进富民增收”的目标,通过“抓基地、扩生产,抓监管、提质量,抓市场、促流通,抓节会、扩影响”,扎实推进中药材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呈现了“家家户户种药材、乡乡镇镇闻药香”发展格局。截止2014年底,全县种植中药材8万多亩(包括木本),占全省总面积的23%;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10%;全县农民近1/3收入来自中药材,新渥等重点乡镇药农更是高达70%以上,成为磐安县农业主导产业、促民增收的富民产业。下面就省药学会的调研提纲要求,汇报如下:
(一)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野生药材资源丰富
据普查,全县境内有药用植物1219种,占全省的68%,动物药材42种。蕴藏量极为丰富的野生药材有葛根、前胡、山楂、覆盆子、金银花、野菊花、乌药、金樱子等40多种,珍稀名贵药用植物近百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有杜仲、黄连等4种,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有天冬、猪苓、龙胆等6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有细茎石斛、大叶三七、八角莲、七叶一枝花、独花兰、三叶崖爬藤、斑叶兰、支柱蓼、金刚大等等。此外,境内还分布有野生元胡、野生玉竹等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为磐安县的中药材生产和产品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大盘山因有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而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惟一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药材量大质优
磐安作为中药材传统主产区,有着先天的发展基础条件。种植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末就开始种植药材,宋代盛产白术、玄参、白芍等药材,历经千年的种植加工使磐安药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目前磐安中药材种植面积总体稳定在5—6万亩,品种以“磐五味”为主,同时还有玉竹、桔梗、前胡、天麻等道地药材,分布较广,比重不一,浙贝母、元胡等集中在安文区域及方前,玉山区域主要以白术为主,玉竹、玄参集中在盘山区域,杭白芍、木本药材等集中在安文区域。其中,磐安县当家品种浙贝母,今年平均单价较高,面积、产量和效益均有较大增幅,总产值达31613万元,成为今年产值最高品种。
(三)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形成,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初见成效
近年来,磐安县坚持以绿色、有机、无公害基地建设为重点,通过抓基地、订标准、强科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产业效益。一抓标准体系建设。从2002年开始着手中药材地方标准制定,推进规范化生产。目前,共已制定无公害白术、元胡、玄参、浙贝母、杭白芍、雷公藤等6个省中药材地方标准,制定无公害桔梗、太子参、天麻等3个市级中药材地方标准,以及玉竹等3个县级中药材地方标准,基本涵盖全县主要中药材品种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2014年由中药材产业协会牵头又制定了磐五味中药材联盟标准。二抓示范基地建设。目前,磐安县中药材基地发展已初具规模,建成各类绿色、有机、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4.3万亩。其中,万亩无公害浙贝母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认证,一批上百亩无公害白术、元胡、玄参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已通过了省级验收;白术、玄参、玉竹、浙贝母等道地药材被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授予道地药材示范基地。三抓科技推广应用。县级中药材研究所专门从事中药材科研项目攻关、良种选育、新栽培技术推广。先后完成省市科研攻关项目10余项;成功选育“浙胡1号”、“浙贝1号”、“浙芍1号”、“浙玄1号”、“浙玉竹1号”等系列道地药材新品种;先后推广白术(元胡)高产栽培技术、天麻有性繁殖技术、浙贝母无硫加工技术、浙贝母大棚栽培技术、玉竹烘干技术等新生产加工技术。大力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注重选育推广道地药材优良品种,全县中药材良种覆盖率从原先的零到目前65%,尤其是浙贝1号良种在磐安浙贝母的覆盖率已达99%以上。注重推行规范化种植,强化药农技术培训,编印通俗易懂的种植模式图等,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传送到每个农民手中,要求药农严格按操作规范管理中药材,尤其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去年磐安县在好溪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块,推广大棚设施栽培浙贝母,平均亩产比露地栽培增产30.1%,亩均增收5400多元。四抓中药材质量提升。近两年来,通过加大投入,出台扶持政策,通过乡乡建立检测室,鼓励、支持企业基地自建质量检测室,初步形成“县、乡、基地”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大力推行无硫生产加工,制订出台无硫加工专项扶持政策,累计建成集中无硫加工点22个,扶持药农添置各类中药材烘干机269台。充分发挥中药饮片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行各类新型加工技术。如磐安县外贸药业有限公司,专门购置1条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2000多吨,成品质量达到出口标准。据统计,近五年共检测中药材340余批次,合格率达99%以上。五抓新品种培育。磐安县根据磐安实际,先后引进了西红花、黄栀子、银杏等中药材,特别是近几年,铁皮石斛、三叶青的家种驯化发展迅速,成为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种苗生产企业9家,年生产种苗可达1200万瓶;铁皮石斛种植单位25家,种植面积达500亩,年产值超亿元。先后建立3个三叶青种植基地,面积30亩,正处于培育阶段。
(四)坚持多轮驱动,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近年来,磐安县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市场建设、培育经营主体、举办节会推介,不断开拓销售市场,提升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品牌影响力。一是强化龙头带动。借助实施“磐商回归”工程,依托新城区首期800亩中药材加工产业加工园区平台,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成功引进一批诸如康恩贝、叶同仁等知名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现有中药材加工经营企业5家,其中中药制药企业1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家。品牌建设初见成效,2003年8月,由磐安中药协会申请的磐安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天麻、玉竹等品种获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2006年,磐安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杭白芍等五个药材证明商标已获得注册。2010年“磐五味”证明商标获得注册。“叶同仁”、“大晟”、“正春堂”等品牌在市场上已颇具知名度。二是强化市场驱动。围绕打造“全国第18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目标,通过明晰市场定位、强化扶持培育、理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配套,切实抓好浙八味特产市场培育建设;先后引进天地网等中药材专业信息网,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展示、宣传、销售磐安中药材;连续举办八届“药交会”,加强与国内知名药材市场的交流合作,努力使磐安成为 “买全国、卖全国”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并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13年,浙八味特产市场内经营中药材的个体工商户有319家,私营企业16家,实现销售产值13亿元,其中以“磐五味”及覆盆子、天麻、桔梗、太子参等9个道地品种交易为主。中药材网上交易主要通过中药材天地网。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统计,磐安县浙八味市场内80%的用户都有通过网上交易平台途径买卖,今年总交易金额为1200万左右,单笔交易金额从几千到5万左右不等。为保证市场交易中药材质量,市场内设了质量检测中心,1-11月份已检测1280个批次,合格率为80%,不合格主要来源为二氧化硫超标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三是强化主体带动。目前,全县注册登记从事中药材经营的个体工商户914家,注册资金2.6亿元,其中从事中药材经营的私营企业有156家,注册资金3.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详见附件5),注册资金3000余万元。同时,还有临时购销户3000多户,省外购销户180多户, 遍布全国各地,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销售网络。四是强化政策引导。为振兴中药材传统产业,磐安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整合1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中药材基地建设、技术推广、珍稀名贵药材发展、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生产加工、品牌宣传建设。最近出台的《关于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磐政[2013]81号)对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扶持政策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磐安县在县中药材研究所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中药材办公室、中药材培育办,专门研究、部署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如2007年制定了(2007-2012)《磐安县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2012年又制定了(2012-2020)《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磐安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另外,为加强行业自律,还组建了磐安县中药材协会、县药学会等行业组织,浙八味市场也成立了中药材商会,为规范市场交易,提升中药材产业提供服务。
三、当前磐安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产业虽然是磐安的传统优势产业,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受技术、资金、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个中药材产业一直难以有质的提升,面临的形势也相当严峻,许多问题需要省市领导、各位专家的大力帮助和指导。
(一)道地药材优势明显减弱,已危及磐安县中药材强县的地位。“磐五味”中,除浙贝母外,磐安县的杭白芍、元胡、浙白术、玄参的种植面积均已大幅度减少。其中浙白术由2.8万亩下降到现在的1.4万亩,元胡由1.6万亩下降到7000亩不到,杭白芍由3500亩滑落到现在的1000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土地和中药材种植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种植风险较大以及相对比较效益比较低等因素影响,加上磐安县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耕地、农村劳力等生产要素不断减少等因素外,关键是中药材质量标准的改变影响尤其重大。道地药材的优势除量大外,主要就体现在质优上。但2010版的《药典》中却将有些道地药材的有效成分检测标准制定过低或删除,直接影响相关品种的市场走向。如白术删除了挥发油含量测定,仅测总灰分,致使浙白术的质量优势消失殆尽,很难与安徽其他新产地竞争,反而因总灰分的影响,市场急剧萎缩;杭白芍和元胡也面临着因有效成分检测标准过低而失去竞争优势的问题;就连产量最大的浙贝母也碰到无硫加工出来的药材因无法定标准而销路受阻。
(二)中药材种植标准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道地药材生产大部分在山区,环境生态优势明显,但连片生产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无公害标准化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平衡施肥、连作障碍、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面不广,再加上中药材良种选育工作滞后,良种化程度低,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造成产量不稳定,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康恩贝、金陵药业在磐安都建立了种植基地,但由于各种原因,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缓慢。
(三)中药材加工技术薄弱,制约着整个产业质的提升。中药材的产后加工一直是磐安县中药材产业的短板,整个产业基本还局限在原药材的种植和购销上。当前制约磐安县道地药材产后加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中药材初加工技术落后。目前磐安县的产地加工示范带动龙头企业少,储藏设施落后,加工技术不成熟,标准不完善。目前仅有的两家中药饮片厂规模较小,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示范带头作用还不强。致使广大药农在初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存在滥用或过度使用硫磺熏蒸中药材现象,造成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二是中药制药企业入行门槛高。按照要求,中药制药企业要配备具有相关专业和技术职称的管理人员和设施设备。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经济环境限制,要想招聘技术人员很难,就是来了,也很难留住。企业购进的设施设备业务量有限,空置率十分严重。
(四)浙八味市场无“合法”身份,市场引导力度不强。浙八味市场是2011年由原84年创建的新渥中药材市场和97年创建的磐安特产城两个市场整合而成。由于96年以后全国停批专业中药材市场,浙八味市场至今无法取得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合法身份,严重制约着市场的提升和磐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另外,中药材、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标准出台后,浙八味市场监管压力很大。如浙贝母,现在磐安县40%的产地初加工还是用硫磺熏蒸,再加上前几年的库存,拿到浙八味市场交易的浙贝母大部分还是硫磺贝,从质量标准上讲,二氧化硫含量肯定超标,如果按照法规去查处,药农一年或几年的血汗钱就没了,这显然不现实,这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经济利益,也事关社会稳定,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讲十分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