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以“双联互动”推动科普信息化走向公众

发布时间: 2017-11-20    作者:    来源: 嘉兴市科协   点击率: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新要求,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嘉兴市积极适应科普信息化发展,大胆实践,努力探索,通过三大举措深入推动“科普中国”落地应用,更加精准地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服务。

    一、强化阵地建设抓科普。根据今年年初省科协科普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今年以来,嘉兴市抓住“科普e站”和科普教育基地两个主要阵地,首先会同市财政局率先在全省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嘉兴市“科普e站”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各级财政出资、基层使用的原则,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全市建设“科普e站”500台左右,建设布点范围覆盖全市所有的村(社区),兼顾学校、科普示范(教育)单位(基地)和人员比较集中的窗口单位与公共场所,将科普信息资源更加定向、精准地送达目标人群。截止9月底,已建设大屏330个,累计发布科普信息2500多万条,科普画廊4350期,应知应会2648期,专题36026期27万多篇文章,订阅报刊26万期,累计播放科普中国V视快递视频9192部,日均播放时长300分钟,年影响人数将超过180万。各单位积极依托基层已有的网络、阅读终端、活动场所等科普设施,加快推进“科普中国”V视快递落地应用,开展V视快递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其次,为进一步激发全市科普教育基地的活力,提升服务公众的能力水平,今年,全面启动科普教育基地整治提升工作,将用一年半的时间,通过自查、整改和验收三个阶段,按照各级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标准进行全面整治,达到巩固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真正发挥教育、宣传和示范作用。

    二、创新传播手段抓科普。为了更好地将两大主要阵地的科普知识及时输送传播到目标人群,也为解决大屏因场所固定而点击浏览量有限的现状,使在科普投入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能,嘉兴市策划推出“互联网+科普”双联系列活动,即“科普e站”大屏联手机小屏、科普教育基地线下联线上答题活动。每个大屏都设有自己的专属二维码,用户关注后,就能通过手机获取和浏览“科普中国”优质资源,学习科学知识,实现大屏小屏互动。把全市科普教育基地的相关科学知识通过线上答题与公众互动,并结合线下走进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如走进桐乡石门镇猕猴桃科普教育基地、走进海宁市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黄湾钱江村果蔬文化科普园等基地,吸引了公众踊跃参与,在寓教于乐中提升科普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与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合作,对参与“双联互动”活动的公众,给予200M的手机流量奖励。全市330个“科普e站”参与度100%,在一周的时间里,共有6万多人次参与了活动。通过比一比、赛一赛,在全市上下形成双联互动的生动局面,真正让科普信息化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容上和成效上。活动结束后,根据后台大数据,对各县(市、区)科协(办事处)、全市各镇(街道)科协、全市建成落地的“科普e站”管理员进行成果评价,评选优秀组织单位13家,优秀管理员50名,并给予奖励,部分县市也给予同步奖励。

    三、落实长效机制抓科普。一是为确保“科普e站”的有效运行,嘉兴市科协要求各布点单位,要有固定的场所,便于公众浏览学习,要落实专职的管理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更新,要确保网络通畅,并根据地方特色,设计推出个性化频道。二是确保“科普e站”的建设资金,市本级建设费用由嘉兴市和两区各补助1/3,其余经费由镇(街道)或布点建设单位统筹,各县(市)也要在年度经费中安排专项推进经费,并把此项建设工作纳入县级科协目标责任制考核。三是将“双联互动”系列活动常态化,继续与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合作,把大屏、小屏联接推广、科普教育基地线上线下活动作为一项经常性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四是对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为两年,到期经认定合格的可继续保留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资格,不合格的取消其资格。成立嘉兴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统一策划走进基地系列活动,每年对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进行考核。市、县两级均要设立专项经费,资助“优秀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上线科普教育基地导航地图,提供查询、简介、导航等信息一站式服务,让公众走进科普教育基地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