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寅初院士在主持论坛。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雅南 摄
离不开又害怕。对待农药,想必这句话最能反映国人矛盾的心态。农药会危害食品安全吗?有机农产品真的无毒无害吗?我国的农药使用量有没有超标?哪些新技术能让农药实现"绿色化"?面对越来越严厉的生态保护政策,浙江的农药企业又该如何适应新形势,寻求新机遇?
3月22日,2017年绿色农药先进制造院士论坛在绍兴上虞举行。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1位高校专家和百余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重新审视被妖魔化的农药,探寻绿色农药的发展之路。
农药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没有化学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诺贝尔奖获得者,小麦育种学家Noman K.Borlang这样说过。
"2015年,针对农作物的病虫草害,我们展开了积极的防治,最终挽回水稻损失3300万余吨,小麦损失1668万余吨,玉米损失1560万余吨,蔬菜损失3778万余吨。我们常说,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人口,这其中,农药功不可没。"宋宝安院士用一组数据说明了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的必要性。
沈寅初院士在主持论坛。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雅南 摄
而在美国,农药同样不可或缺。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美国一旦停止使用农药将导致植物产品的产量降低30%,相应农产品价格提高50%-70%。而在全球范围内,农药的使用挽回了农作物总产30%到40%的损失。
听起来,农药似乎是造福社会的好东西。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近些年,人们对农药的嫌恶却越来越甚,以致达到了谈"化"色变,闻"药"心惊的地步。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有机合成农药DDT还得过1948年的诺贝尔奖。”谈到农药的前世今生,钱旭红院士几多感慨:"不过1960年代,一位叫做卡尔松的女士通过一本书——《寂静的春天》,对农药造成的生态污染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很多人认为,农药要完蛋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促使农药发生重要转型,从关注自身效力,到关注生态影响,逐渐走上了绿色农药的道路。"
钱旭红院士。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雅南 摄
"我们需要绿色农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回归到原始的生态。" 钱旭红对号称不使用农药的健康有机农产品并不看好:"除了价格昂贵之外,有机农产品中容易存在很毒的霉菌毒素,比如黄曲霉素,烟曲霉素,单端孢霉烯和赭曲霉素。有机苹果汁棒曲霉素的浓度是普通苹果的4倍,而棒曲霉素是腐败真菌的次生代谢物,可引起人类肾功能衰竭。有机草莓中的酚浓度也远高于普通草莓。"
实际上,国人对有机食品的盲目追捧,很大程度上是认为中国的农药使用量太多了。这一看法既全面又不全面,据science公布的数据,在亚洲,日本才是农药用量最多的国家。那么为什么日本食品却比中国食品让人放心?钱旭红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是单一农药品种重复过量使用,而日本则是在植物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使用不同的农药,每一种农药的用量都非常少。
过量使用农药造成的后果就是过量的农药残留。钱旭红继续为大家科普:"农药残留不可怕,可怕的是农药残留过量。因为实际上,农药是所有化学品中,安全性最可知的,他的毒性比绝大多数天热毒物要低得多。以杀虫剂敌百灵为例,他的急性毒性LD50是630毫克每千克,而我们常用的阿司匹林急性毒性就有400毫克每千克,咖啡因有174-192毫克每千克。一般来说,LD50数值越小,毒性越大。"
农药研究同样可以高大上
很多人都知道,2015年,凭借青蒿素,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斩获了诺贝尔奖,但很多人不知道,当年与屠呦呦一起摘得生理医学奖的是阿维菌素的发现者,阿维菌素就是一种农药。
"美国还有一个绿色化学挑战奖,是与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但不同与后两者的是,绿色化学挑战奖是针对单独的领域设定的奖项,它的很多奖项都颁给了农药。所以,不要以为做农药上不了台面,它一样很高大上。" 钱旭红笑着说。
虽然传统农药的研发主要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获得各类大奖的也是他们,不过在现代绿色农药的研制中,中国科学家绝对可以大展拳脚。在今天的论坛里,就有很多院士和专家带来了自己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
钱旭红院士的绿色农药分子靶目标化学生物学,通过改变新烟碱的分子结构,变反式为顺式,冲破了新烟碱在抗性、鳞翅目低活性、蜜蜂毒性上的三大瓶颈,谭天伟院士着眼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其手性医药中间体酶法绿色合成新过程,使有机溶剂使用量减少了35%,固废减少90%,废水减少2/3。
谭天伟院士。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雅南 摄
侯立安院士则利用膜分离技术助推农药清洁生产和污染处理,这种技术是物理过程,不需要加入化学试剂。
侯立安院士。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雅南 摄
浙江农药企业如何冲出重围
高峰论坛。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雅南 摄
下午4点整,本次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高峰对话,议题设置是请各位院士专家对话浙江农药企业,共同探讨浙江乃至全国农药产业的发展。主办方还将把各位院士专家的真知灼见整理成稿,报送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而这,正是浙江推进院士智力集聚工程,组织院士服务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体现之一。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院士智力是发展的特需资源。近年来,浙江高度重视高端智力集聚,把院士智力集聚作为打赢"人才战争"的扛鼎之举。通过组建浙江院士联盟,承接院士地方行活动,设立院士工作站等吸引了众多院士为浙江的发展献智献策。
在高峰论坛上,针对浙江的农药企业如何冲出重围这一核心议题。各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浙江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原材料丰富,具备发展绿色农药的先天优势,但要避免产能过剩,避免同质化。各企业要从提供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要从单一的农药企业转型为生命科学公司。随着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会受到冲击和影响,但经过这一轮洗牌,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未来一定会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