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子站专栏 > 院士专家工作站 > 院士风采

沈树忠:天道酬勤-从中专生到中科院院士

来源:湖州市科协  发布时间:2018-08-24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文字:

沈树忠,1961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郊塘甸乡的万安村。父亲为普通工人,只有一点点文化,母亲务农,一字不识,自小家境贫寒,兄长和两个姐姐都仅仅小学毕业。但父母亲看到他自小就爱学习,都很重视,在得知湖州中学招收两个“农村班”后,通过村里选拔把他送到湖州中学学习。

湖州中学创办于1902年,其前身为“爱山书院”,校风严谨,人才辈出,涌现出了钱恂、钱玄同、陈其采、沈尹默和沈雁冰、钱壮飞、叶培建、王启民等志士名人。沈树忠是77届毕业生,他特别感谢湖州中学,尤其是谆谆教导的高中英语老师兼班主任杨骏和语文老师唐承彬等。当时学校不是单纯地读书,经常要学工、学军、学农。

“每次去劳动基地,一走就是2个小时,大家白天干活,吃过晚饭后就看书,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在那段岁月,“一放下锄头就看书,不浪费每一分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沈树忠也十分珍惜时间读书。在湖州中学的两年为他今后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他还对中国历史地理和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十分喜爱吴兴这块土地,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自豪。“吴兴”名取“吴国兴盛”之义。这是湖州郡治之始,延续了1700多年。西晋太康三年(282)吴兴郡领十一县,遂成为东南望郡。其中,太湖溇港文化是吴兴历史文化遗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塘浦圩田所催生的稻文化、鱼文化、丝绸文化等文化景观,构成了太湖南岸风华无尽的溇港文化带。湖州中学是“湖学”的兴盛地和文化名人的集聚地。毕业时,他印象特别深刻:没有毕业典礼,也没有毕业照,有的是老师谆谆的嘱托,“回去后要传承‘湖学’,多读书,多实践,立志成才”。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激励着沈树忠,要继续求学、努力奋斗。

国家恢复高考后沈树忠就参加了高考,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的是拖拉机,机电等农用课程,没考上。在村里的中学当了一年的初中民办教师后,第二年他参加了中专考试,并考上浙江煤炭工业学校,被分配到地质专业学习,跳出“农门”走上了异地求学道路,最后克服种种枯燥、艰辛与寂寞,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敬佩的答卷。在煤校学习阶段,他十分重视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经常在夜里听英文电台美国之音(当时属于敌台)。平时的积累对他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三年的勤奋学习使得他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并将他带入了地质行业中。1981年从浙江煤炭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位于浙皖交界的长广煤矿公司查扉矿,当一名井下地质技术员。矿上工作环境恶劣,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并没有放下书本,除了正常下井工作以外,他笃志好学,手不释卷,早上起来背英语单词,下午自学高等数学和大学专业课程,晚上做各种练习等。只用短短两年的时间,他学习了别人需要四年大学才能学完的课程。1983年,凭着自身努力,他以同等学历的身份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的硕士研究生,师从何锡麟教授,毕业后受到何教授的赏识在他门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何教授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十分重视对他的培养,他们相信他虽然学历低,但最勤奋、最刻苦、最努力,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1989年6月,沈树忠取得中国矿业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很快,他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成了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

也许,冥冥之中,“沈树忠”的名字就透露了他的个性和品质:“树”——他像树一样坚韧,像树一样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像树一样即使经历风吹雨打也始终屹立不倒;“忠”——他忠于国家,忠于事业,不畏艰辛不畏恐惧,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能放弃其所热爱的事业。拥有“树”般坚韧品格的沈树忠,要以荒山为实验课堂,开始了与古生物化石为伴的科研人生。

“机会总是给予那些最勤奋的人-天道酬勤”。这是沈树忠长期以来的信念。1994年,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一批同行想去西藏看二叠系剖面,找到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金玉玕研究员合作,当时所里的年轻人嫌太艰苦、太危险,没人能去。当金教授打电话问还在徐州工作的他是否愿意去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他孤身一人先到成都,再到拉萨,然后坐三天两夜的汽车到达希夏邦马峰地区与外国同行汇合。此后,他不畏艰苦,先后5次进入西藏无人区,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其间的汗水与艰辛自是不言而喻,而最触动人心的是他面对生命威胁时仍坚持信念、执着追求的那一份决绝与坦然,甚至有一次由于感冒导致心肌缺血几乎没能出来。

虽出生在江南水乡,但沈树忠对西藏这片土地也有自己的热情,觉得高原和大山各有魅力。全世界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西藏是地质工作者的摇篮,那里有丰富的地质古生物的研究内容,对于阐明地质历史时期统一泛大陆和生物的演化极其关键,长时间坚持在那种又高又冷又艰苦的工作岗位上,的确有很多困难,他想自己是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培养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是在摇篮里工作,所以感到很欣慰,很荣幸。从此,他与西藏的二叠纪地层和腕足动物化石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6年由于科研和教学工作突出,通过选拔沈树忠被派往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应邀在澳大利亚继续研究中国的冈瓦纳,在国外期间,他始终潜心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西藏和冈瓦纳大陆的论著,在国际国内古生物学界开始崭露头角,并受到国内一些资深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1999年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招聘“百人计划”时,他坚持自己的专业,带领全家,毅然回国加入其中。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领域辛勤工作了近30年,沈树忠的足迹涉及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几十次到华南、伊朗、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开展大量的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多次联合组织重大生物事件等重要国际专题会议,建立以藏南为代表的冈瓦纳北缘二叠-三叠纪之交连续的生物、地化和岩石地层序列,改变了该区缺失中、上二叠统的传统认识。同时积极开展交叉研究,硕果累累,体现出较强的组织和综合研究能力,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赏和研究所老一辈科学家和领导的重视,成为晚古生代研究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并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当选为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主席,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回顾过去,沈树忠说:每一个人的成功道路上,特别是在一些人生的转折点上,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举个例子,当时为了考研究生,他就拼命学习,那时的查扉矿矿长严国兴先生非常支持矿上的工人学习,在临考前一个月,矿长不仅准了他一个月的事假,还给他报销去杭州复习考试的来回车票。沈树忠的母校浙江煤炭工业学校的班主任傅肃雷先生,在他临考研究生之前还在学校里找了一间实验室让他安静学习,给予辅导,帮他做饭,他就在那里打着铺盖完成了研究生临考前最后一个月的冲刺。想起从一个在农村考出来的中专生成长为目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经历,沈树忠感慨地说,他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直接指导和教诲,是老前辈的手把他带到了科学研究的殿堂,这就是他最大的幸运之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