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省科技馆第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信息来源:省科技馆第二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9-09-05 点击率: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9月3日,恰逢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省科技馆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赴南京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了“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
到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家破人亡”系列主题雕塑,栩栩如生的雕塑显得格外醒目,通过铜像下的解说文字逐步将我们带入那段痛苦屈辱的岁月。馆区整个场景,非常肃静。入口处黑色的墙体上是用不同国家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纪念馆正面石壁上醒目的写着“1937.12.13-1938.1”,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对手无寸铁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先后罹难的军民达30多万。
进入纪念馆内,党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聆听了日军侵华史。史实展览陈列布置庄严肃穆,展示形式多样,有塑像、实景模型、展板、历史遗物等。一张张记录历史的照片,一份份见证那段岁月的物件,无一不在诉说着当年发生的点点滴滴,时刻提醒着日本侵略者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那一段中华民族苦难屈辱的历史中,得到了来自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等国际友人的救援,约翰·马吉先生不顾个人安危,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了长达105分钟的胶片影像,真实记录下日本军人屠杀中国人的历史真相,这些珍贵镜头,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有力铁证。沿着一幅幅黑白的印记,大家缓步前行,不时停下脚步,凝视眼前的历史照片和展柜里的实物,驻足观看日军侵华的相关史料视频及纪录片,遇难者的遗骨在昏暗的灯光下让大家的心情愈发沉重。大家怀着缅怀历史的哀思走过祭奠大厅。
随后,党员们来到展馆二楼参观了《辛德贝格:丹麦“南京英雄”》专题展。专题展记录了一位年轻的丹麦小伙,“偶尔”走进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他为守护南京东郊的江南水泥厂丹麦设备而来到南京,却留下了救助近两万中国难民的感人事迹,党员们随着辛德贝格的足迹,感受了那一段沉重的历史。
下午,党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步入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烈士雕塑群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九位先烈在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长青松柏环绕着雕塑,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党员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拾阶而上,满怀敬仰之心瞻仰着革命烈士的英姿,缅怀永垂不朽的烈士忠魂。党员们通过参观了解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由来,回顾了我党发展的历程,学习了革命先烈邓中夏、恽代英、何宝珍等中华优秀儿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慷慨献身、舍生取义的诸多事迹,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成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那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涵义。
此次参观激发了党员同志们的爱党爱国热情,提高了对南京大屠杀及雨花台英烈血泪史的深刻理解,增强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党员们纷纷表示:要记住中华民族曾经受到的屈辱、流过的血泪,铭记历史,牢记使命,为科普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填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