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海洋”之洋底秘境科普讲座举行

发布时间: 2020-11-03    作者:    来源: 省科协科普部   点击率:  

10月31日,一场让家长和孩子“宁可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去参加的科普讲座”在浙江省科协二楼报告厅上演。

作为中国科协、浙江省科协联合都市快报推出“奔向海洋季”的压轴活动——“洋底秘境”,邀请到了我国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协常委韩喜球老师,带领“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天团集体亮相。四位科学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大洋深处的秘境,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最强科学公益课。

海底有座“玉皇山” 她把“杭州印记”留在了印度洋

人类的脚步可以走多远?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无垠的宇宙固然广阔,浩瀚的大海更气势磅礴。太平洋上的风,大西洋上的雨,印度洋的情牵,中国南海的思绪。每一片海都有着她的脾气,每一个洋都守着她的那一份美丽,等待着人类的发现与钟情。

韩喜球首先以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著作《海底两万里》切入。和小说中“鹦鹉螺号”潜艇的环球旅行类似,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曾在2005年至2006年进行了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韩喜球不仅参与了这次科考活动,还担任了部分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至今,她已19次参与远洋科考任务,在海上累计工作千余天。

海底有哪些奇特景观?韩喜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西北印度洋热液区看到的景象。2017年,她搭乘“蛟龙号”潜水器两次潜入深海。她说大部分时候,洋底看起来像一片荒漠。但在热液活动区就不一样了,那里“黑烟囱”林立,源源不断喷出高达359℃的热液流体,生物密集度堪比热带雨林。特别奇特的是生活在那里的海洋生物,不需要阳光,在富含重金属和有毒气体的酸性高温环境里繁盛生长,堪称“五毒不侵”。

作为生活在杭州,热爱这座城市的科学家,韩喜球曾在印度洋留下“杭州印记”。2010年,中国科考队在西南印度洋中脊进行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区。作为首席科学家,她可以为这个区域命名。她没有考虑太多,建议把那里命名为“玉皇山”。从此,这座杭州名山载入了国际洋中脊调查研究的史册。

在演讲的最后环节,韩喜球还呼吁大家保护海洋环境。2018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潜龙三号”潜水器在南海海试。在587米的测线上,研究人员在平均水深4000米的海底,发现塑料垃圾11件。

大洋中脊:最长的山脉在海底

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在哪呢?有人说是喜马拉雅山,有人说是贯穿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其实都不对,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埋藏于深海,挺拔于海底。公益课上,海洋二所副研究员余星就给孩子们介绍了这处被称为“大洋中脊”的山脉。

说到“大洋中脊”的发现,就不得不提到大陆漂移说。约500年前,已经有人在看地图时,注意到大陆板块能像拼图一样拼接。20世纪初,德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给出相关论证。

20世纪中叶,美国地理学家布鲁斯·希曾和玛丽·撒普依据轮船声纳带回的水深数据,绘制了大西洋的海底地形图,直观地展示了洋中脊的样貌。余星老师在讲述时,提到了一个小故事。当时,撒普只是助手,严格意义上不算科学家, 一开始她的工作并未得到大家的认可, 但真理经得起考验。“重要的是有所实践,把喜欢的事情做下去,”余星认为,“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成为科学家,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像撒普那样喜欢画画,她画出的海底图,照样改变了人类对海底的认知。”

海底探宝前  需要不断探索、认识海洋

海洋二所副研究员王叶剑的演讲围绕“大洋中脊的宝藏”。王叶剑以印度洋卡尔斯伯格洋中脊为例。该区域距离杭州直线距离7000公里,而实际航行距离超过1万公里。参与海底“探宝”的科考队通常由不同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他们可能是海洋地质学家,可能是生物学家,还有可能是化学家、物理学家。

海底“探宝”还需要哪些工具?科学家需要用到科学考察船、水下机器人和载人深潜器等。以“潜龙三号”为例,这艘自带“耳朵”(声学传感器)、“眼睛”(光学照相机)、“鼻子”(化学传感器)的无人潜水器,能自动探测海底地形地貌、水体化学参数,并在水下照相。

深潜器利用机械手如玩娃娃机般在海底采样、科考员们在海底遇到的“小飞象”章鱼……王叶剑在演讲中,穿插多段视频,图文并茂地讲解了海底探宝过程,一下子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他在最后提出,开发利用海底宝藏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海洋、认识海洋。

过往气候变化 答案在海底?

作为压轴登场的王嵘,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喜——他身穿侦探服,手持放大镜,现场Cos名侦探。王嵘首先抛出两件“谜案”——2004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灾难片《后天》以及“仙女木事件”。

在《后天》的宣传海报上,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城市被冰封的场景。现实中不是总说气候变暖吗?为什么电影中的灾难却是变冷?而“仙女木事件”是指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原本生长在极地的花朵,突然大量出现在温暖的南方。

自然界一直在演变,起起伏伏,有点儿像小朋友玩过的溜溜球。溜溜球被扔出去时,飞到极点,它就会反绕绳索重又飞回。这些过往曾发生过的气候变化,在陆地上的证据寥寥,无从寻找。但科学家通过研究海底沉积物,找到了端倪——他们提出,过去或许曾经出现冰川淡水注入,阻断海洋温盐环流循环,导致地球“空调”关闭,进而出现大降温。

分享嘉宾:韩喜球

分享主题:《海底两万里》

嘉宾简介: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协常委、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双聘教授、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19次奔赴深海大洋科考,11 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包括曾担任蛟龙号深潜航次首席、副总指挥和下潜科学家,带领团队在印度洋发现了多处海底高温黑烟囱和极端环境繁盛并奇特的热液生态系统。

分享嘉宾:余星

分享主题:《地球上最长的山脉》

嘉宾简介: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地质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目前主要从事海底洋中脊演化、热点火山作用和地学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曾任大洋57航次航段首席科学家,作为“蛟龙”号第127潜次下潜科学家至3512米深处考察海底山脉。

分享嘉宾:王叶剑

分享主题:《大洋中脊宝藏知多少》

嘉宾简介: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杭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目前主要从事海底资源勘探与评价、热液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曾任大洋49航次航段首席科学家、载人深潜下潜科学家,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参与发现10多个海底热液活动区,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排名第二)。

分享嘉宾:王嵘

分享主题:《名侦探-海底追凶》

嘉宾简介: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德国波茨坦大学、魏格纳极地海洋研究所古气候学博士,《中学生天地》杂志及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海洋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