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副理事长郭剑峰开发微课程获得教育部优秀案例推荐

发布时间: 2020-11-09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疫情发生以来,为响应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副主任、“郭剑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郭剑峰特级教师号召学科带头人行动起来,利用疫情产生的科普素材,开发出一门以疫情为主题的微课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地理”,为延期开学期间的师生们提供高品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开展了“停课不停学”优秀案例征集工作,郭剑峰名师工作室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地理”系列网课入选优秀案例,并通过《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纸刊、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分享。

1.png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地理”系列网课可通过电视机学习 

2.png 

郭剑峰副理事长在指导教师微课制作


  

 

——————————以下为案例分享内容—————————————

 

线上教学之地理时事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文 | 郭剑峰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健康,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将中小学开学时间由原定的日期向后延迟。为帮助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居家学习,浙江省高中教师大多采取线上指导帮助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各学校纷纷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免费供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做好“停课不停学”的工作。本文基于以疫情时事为主题的地理微课程,探讨结合时事开发地理微课程的策略。 

 

线上教学实施情况调研 

      线上教学活动实施两周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对全省初高中线上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线上教学已是疫情期间浙江高中教学的常态,学生对线上学习的整体满意度普遍较高。然而,调查发现,直播、录播、资源包、直播+录播、直播+资源包、录播+资源包、直播+录播+资源包7种线上教学方式中,直播占比最高,达到51.8%;以资源包、录播+资源包形式的教学方式占比最少,合计仅为2.7%。然而,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满意度最高的是“资源包”,即教师不上课,而是提供学习资源,学生进行自学。
     随后,笔者对浙江省高中地理学科基地校、省学科指导委员会成员所在校等35所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了线上调研,了解各学校在教学平台、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资源使用、师生参与度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同样发现,目前线上教学中,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存在巨大反差。究其原因,可能与教师面对众多线上教学资源时难以择优选择,以及优质地理教学资源还显不足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为此,笔者联合本人省名师工作室的各位学科带头人,利用疫情产生的科普素材,开发出一门以疫情时事为主题的地理微课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地理”(以下简称“疫情中的地理”),为延期开学期间的师生提供高品质的线上教学资源。 

 

地理时事微课程的开发原则 

     时事指的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则是中国乃是全球最大的时事。结合时事开发微课程,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例如,如何在师生关心的疫情话题中选择有价值、有意义、正能量的主题进行开发,是时事微课程开发需要首先考虑的;如何突出学科性,将疫情中传播的各种信息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在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的同时巩固课程所学内容,更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地理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开发出的时事微课程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疫情发展情况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地理综合思维,弘扬家国情怀,树立人地和谐观等。为此,在开发地理时事微课程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原则。
(一)把握科学性
    作为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目前,人类对它的了解还比较少,完整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眼下,各类科研活动正在和疫情“赛跑”,以便尽早查明病毒源头,弄清病毒传播致病机制。因此,开发时事微课程时,针对网络的各种信息,要对其进行甄别、筛选和分析,大胆舍弃尚未证实其科学性的内容,避免“照单全收”,进而选出科学且权威的信息进行开发。
    例如,策划这一微课程之初,本想以“从空气动力角度看病毒传播”为内容,但查阅各种资料后发现,2月初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前四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关于传播途径的观点是“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途径尚待明确”。由于飞沫在空气传播的距离非常有限,仅为1~5米,传播过程不能用高中地理所学的大气运动原理进行科学性解释。经进一步讨论研究,最后在制作微课程时删除该内容,以保证开发出的微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疫情中的地理”微课程制作完成后,随着疫情发展,2月中旬,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并修改其中关于主要传播途径的论述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结合最新时事,我们不断调整微课程设计内容,如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必修Ⅰ中的“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条目,设计了“病毒的气溶胶传播与人体健康”微专题,作为与课标中“大气成分与生产生活”对应的学习内容。
(二)凸显学科
      贴有地理学科标签的时事微课程,在设计与开发时要突出学科的独特性,从地理学和高中地理学科两方面去考虑。一方面,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其学科体系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理信息技术、地图学等众多分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因此,设计微课程时要考虑从不同学科研究方向去策划专题内容;另一方面,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设计微课程时,应围绕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课程体系,挖掘抗“疫”中有学科味的内容进行设计,在引导师生学会健康生活的同时,能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看待疫情,提高学科素养,树立家国情怀,进而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三)突出学生主体
      微课程的使用主体是师生,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线上学习才能真正发生。调查发现,学生对资源包学习方式的满意度高,这也证明只有时事微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学习。“疫情中的地理”时事微课程,通过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不同的学习任务,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人口流动与疫情的影响”微课程专题设计中,教师重点分析武汉“封城”前后当地人口流动对疫情的影响后,继续请学生探究疫情结束后的人口流动特点和成因。通过该类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布置,能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以学生立场为主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
(四)彰显育人价值
      疫情防控教育具有当下无可取代的育人价值。既然微课程是基于疫情这一时事来设计的,课程方案就应紧紧抓住抗“疫”这条主线。通过课程内容的精妙设计,让学生在参与这场特殊的战“疫”中,学到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微课程开发设计的“蝙蝠的‘对’与‘错’”“蝙蝠与人类的关系”等微课专题,就反复强化人地和谐的观点:保护地球,维持生物多样性,要从人类自身做起;每位公民都应提倡“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做到“不吃野生动物”;养成尊重自然、人地和谐发展的态度等。 

 

地理时事微课程的结构设计

 

      根据开发设计原则,“疫情中的地理”微课程包括主题和微专题两级结构。主题部分从城市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地理信息技术五个地理学分支学科角度来架构,并按现行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划分到不同模块中。微专题部分则结合武汉城市的交通区位,将疫情的发生与人口流动和结构、人类和野生动物(蝙蝠)的关系、区域经济联系等关联起来,并从火神山医院的建设、防疫物资的供需、疫情地图的运用等抗“疫”行动,设计形成13个微专题(如图1)。

3.png

图1  “疫情中的地理”微课程结构

     例如,“九省通衢的武汉”微专题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视角,先从武汉城市的兴起与交通的关系切入,进而分析武汉的交通特点和地位,以及“封城”后交通条件变化对疫情产生的影响等内容。这些内容与现行必修2课程中的“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章节联系密切。再如,“从区域经济联系看温州疫情”微专题,可与必修3的有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利用地方综合的方法,从区域联系的角度探讨为什么温州与武汉相隔千里,却是湖北省外疫情最严重的城市。 

 

地理时事微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 

     微课程学习任务是按照专题内容设计的,用于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活动,通常以问题思考、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疫情中的地理”微课程的每个专题都围绕“疫情”这一时事情境,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设计这些学习任务时要有层次,注重任务与地理知识、学习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打造成问题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给出了问题式教学的课程实施建议,提出在问题式教学中要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因此,“疫情中的地理”微课程各专题的设计,要与疫情时事情境相关联,设计可操作的问题链,实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
    例如,学习“分级救治抗疫情”微课程专题时,学生最初可能并没有将省卫健委公布的定点医院分级救治的时事情境与中心地理论联系起来。此时,在设计微课程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提出这样三个逻辑层次清晰的问题:“浙江是如何分级救治病人的?”“中心地理论是什么?”“分级救治与中心地理论有何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县区有一所定点医院,以救治轻症病人为主;如果病人病情发展到重症、危重症,当地医院医疗救治技术欠缺时,将其转到市级医院,甚至送至省级定点医院进行救治。这种分级救治的安排与不同等级中心地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原理是相似的。因此,微课程的问题链在契合时事的同时,要与教材中的地理原理关联起来,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和资源。

(二)设计成探究活动

     地理学习中,探究式学习是线下教学常用的方法。其实,时事微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也可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疫情中的地理”微专题学习任务设有实践类、体验类、自主探索等探究活动,以期通过这些学习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地理技能、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和素养。
      例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站上发布的各种疫情地图如何揭示疫情时空格局,地理时事微课程设计了“疫情地图的审视与制作”专题,安排有“制作动态更新的三维疫情地图”实践活动:(1)学生网上获取疫情实时数据;(2)使用Excel导入和处理获取的疫情数据;(3)调整各类参数,输出三维动态疫情地图。通过该实践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如何用可视化地图来描述各省区的疫情分布情况,而且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疫情中所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微专题中还设计了以下体验任务:模拟如果疫情期间出现发热情况,如何查询“发热门诊地图”,选择附近定点发热门诊尽快分诊救治;模拟如果有急事外出,如何查看当地的“人口密度热力图”,获取本区域实时人口流量,便于外出避开人流密集区,降低被感染风险。还有的专题将探究活动设计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如“从抗疫物资供需看中国制造”微专题,除了以口罩为例分析防疫物资生产与供应和疫情防控的情况外,还设计了“请结合切身体会和见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收集资料,分析该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性课题,请学生依据口罩案例学习,将知识拓展到诸如在线教育、餐饮、医疗等行业中去。
      时事微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为“结构+任务资源”,因此,建构好微课程结构、设计完微课程专题学习任务后,还需要提供一些链接资源,供学生学习与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是说明类的,也可以是拓展类的,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满足学生有差异的拓展与提升需求。“疫情中的地理”每个微专题都提供了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的链接资源。这些资源,如“GIS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应用”“为什么温州会成为疫情重灾区”“传染病医院选址的思考”等属于说明性资源,如果学生已经掌握可以跳过学习;有些如中国有几个“九省通衢”、近十年蝙蝠的生态学研究前沿报告、中国春运人口省际流动的时空与结构特征等属于拓展性资源,有兴趣与能力的学生可以继续学习。
  “疫情中的地理”时事微课程实效性强,制作时间紧,从课程设计到微课视频制作只有不到一周时间。在实施过程,我们也发现它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今后会不断调整,进行二次开发,以使微课程成为更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教师,高级讲师,现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地理教研员、高中部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教育学会地理教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新课程方案和课标培训专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60多篇文章,参与多种教学用书的编写,是上海版普通高中地理新教材核心作者之一、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教参和教学用书编委。在工作中,秉承“学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坚持以“潜心育师,用心教研”为目标,引领浙江省地理教师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贡献应有的力量。

  

本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线上教学优秀案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