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学者营养科学奖获得者李松涛

发布时间: 2020-02-20    作者:    来源: 省科协   点击率:  

李松涛,医学博士,教授。1981年9月生,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7年9月进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作。现担任中国营养学会骨营养与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中医膳食养生防治营养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揭示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解析中医膳食养生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

近年来主持各级科研课题15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3项、校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1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文37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篇,包括影响因子10分以上1篇,Top期刊10篇;获科研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著作4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件,其中以第一发明人申请5件。由于其出色的研究成果,于2013年举办的第11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获得了中国青年学者营养科学奖,国内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先后多次获得校级“青年科技人才奖”“优秀教师”“青年岗位能手”以及院级“先进青年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课题先进个人”“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李松涛同志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能够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保持步调一致,坚持深入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思想,深入学习并领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本质思想,并将其作为衡量自身的一把标尺。作为一名教师,能够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学风端正,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承担并很好的完成了本科理论课程《营养代谢与健康》《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研究生课程《生物医学研究进展》《高级营养代谢与健康》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突出。能够做到精心组织教学各环节,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双语教学,在常规教学中同样增添英文词汇的比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督导、教研室等各级评价中获得好评。同时注重教材建设,参与编写了中医养生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饮食养生学》。同时,其重视教书育人,能够正确指导学生提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经常、主动深入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受到学生好评。注重研究生学风、学术诚信、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成研究型人才。

在科研方面,发现膳食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新机制并阐明有效防治靶点。其中首次发现生物体高度保守的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3(SIRT3)在调控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证实SIRT3可作为该病的有效防治靶点。该成果于2017年发表在肝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IF:14.079)等SCI期刊。《Hepatology》杂志发表同期述评,对于该研究内容给与高度评价,肯定了SIRT3有望成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防治靶点。首次发现氧化应激通过激活红系衍生的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引起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 的表达增加是诱发酒精肝的新机制, 证实靶向干预肝脏VLDLR可成为临床治疗酒精肝的新策略。研究结果于2014年发表在肝病学顶级杂志《Hepatology》(IF:11.055)。首次发现膳食硬脂酸水平的调控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发生的新靶标,并揭示了硬脂酸通过调控mir-34a诱导胰岛细胞损伤的新机制,成果发表于《Diabetes》(IF:7.199)、《Diabetologia》(IF:6.080)等Top期刊。首次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机体胆固醇代谢的关系,为科学防治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胆固醇代谢相关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发表于营养学Top期刊《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此外,在丰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现代科学内涵也做出了较突出贡献。围绕《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开展现代理论解析。阐明了膳食谷物中的有效成分,如尼克酰胺、组氨酸、N-乙酰半胱甘酸对脂肪性肝病的保护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等营养学Top期刊,为中医食疗养生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了中医膳食养生专业的发展。围绕《黄帝内经》中“五果为助”开展现代理论解析。依托上述研究中发现的分子靶点,阐明了膳食植物功效因子熊果酸、齐墩果酸、姜黄素、芒果苷、红景天苷等改善肝脏代谢性疾病的功效作用,为中医食疗养生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升了我省中医膳食养生研究在国内相同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青年学者营养科学奖获得者李松涛
发布时间: 2020-02-20 来源: 省科协

李松涛,医学博士,教授。1981年9月生,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7年9月进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作。现担任中国营养学会骨营养与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中医膳食养生防治营养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揭示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解析中医膳食养生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

近年来主持各级科研课题15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3项、校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1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文37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篇,包括影响因子10分以上1篇,Top期刊10篇;获科研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著作4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件,其中以第一发明人申请5件。由于其出色的研究成果,于2013年举办的第11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获得了中国青年学者营养科学奖,国内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先后多次获得校级“青年科技人才奖”“优秀教师”“青年岗位能手”以及院级“先进青年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课题先进个人”“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李松涛同志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能够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保持步调一致,坚持深入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思想,深入学习并领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本质思想,并将其作为衡量自身的一把标尺。作为一名教师,能够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学风端正,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承担并很好的完成了本科理论课程《营养代谢与健康》《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研究生课程《生物医学研究进展》《高级营养代谢与健康》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突出。能够做到精心组织教学各环节,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双语教学,在常规教学中同样增添英文词汇的比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督导、教研室等各级评价中获得好评。同时注重教材建设,参与编写了中医养生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饮食养生学》。同时,其重视教书育人,能够正确指导学生提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经常、主动深入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受到学生好评。注重研究生学风、学术诚信、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成研究型人才。

在科研方面,发现膳食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新机制并阐明有效防治靶点。其中首次发现生物体高度保守的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3(SIRT3)在调控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证实SIRT3可作为该病的有效防治靶点。该成果于2017年发表在肝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IF:14.079)等SCI期刊。《Hepatology》杂志发表同期述评,对于该研究内容给与高度评价,肯定了SIRT3有望成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防治靶点。首次发现氧化应激通过激活红系衍生的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引起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 的表达增加是诱发酒精肝的新机制, 证实靶向干预肝脏VLDLR可成为临床治疗酒精肝的新策略。研究结果于2014年发表在肝病学顶级杂志《Hepatology》(IF:11.055)。首次发现膳食硬脂酸水平的调控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发生的新靶标,并揭示了硬脂酸通过调控mir-34a诱导胰岛细胞损伤的新机制,成果发表于《Diabetes》(IF:7.199)、《Diabetologia》(IF:6.080)等Top期刊。首次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机体胆固醇代谢的关系,为科学防治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胆固醇代谢相关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发表于营养学Top期刊《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此外,在丰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现代科学内涵也做出了较突出贡献。围绕《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开展现代理论解析。阐明了膳食谷物中的有效成分,如尼克酰胺、组氨酸、N-乙酰半胱甘酸对脂肪性肝病的保护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等营养学Top期刊,为中医食疗养生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了中医膳食养生专业的发展。围绕《黄帝内经》中“五果为助”开展现代理论解析。依托上述研究中发现的分子靶点,阐明了膳食植物功效因子熊果酸、齐墩果酸、姜黄素、芒果苷、红景天苷等改善肝脏代谢性疾病的功效作用,为中医食疗养生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升了我省中医膳食养生研究在国内相同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