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创新保障土木基础设施服役安全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叶肖伟

发布时间: 2020-03-03    作者:    来源: 省科协   点击率:  

叶肖伟,男,1980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2005年3月于浙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陈云敏院士,2010年11月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12月进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作。现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大跨桥梁结构智能传感技术”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长期从事结构健康监测、人工智能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结构状态智能监测技术研发、结构长期服役性能时变效应表征方法、结构可靠度与安全评估理论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

近年来主持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10余项;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EI论文50余篇,SCI他引500余次。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担任国际SCI期刊《Smart Structures and Systems》、《Measurement》和《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客座编辑,参编教材1部、行业标准3部,出版译著2部,英文专著章节3篇,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

叶肖伟同志目前担任九三学社浙江大学委员会副秘书长,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本职教学科研工作。道德品质方面注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提高,恪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工作中围绕学生、关心学生,重视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模范践行。

在教学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教融合,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承担本科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等课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与自学指导、科研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举,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承担研究生《桥隧工程试验与测试技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控制》、《专业外语》等课程,重视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创新思维培养与科学论文写作指导穿插于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突出,获得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承担教改项目3项,担任国家级土建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承担建设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同时注重教材建设,参与编写国家新工科教材《结构健康监测教程》。多年来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新生之友”、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等工作,指导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指导毕业本科生、研究生20余人。培养过程注重同时提高学生思想和业务水平,努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获得“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指导的本科生获浙江省“挑战杯”二等奖1项,指导的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人次,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十佳大学生”2人次。

在科研方面,围绕结构长期服役性能时变效应与演化规律关键科学问题,以保障和提升土木工程结构长期服役性能为目标,发展了结构“状态监测-时变表征-评估预后”理论体系。针对传统接触式传感器的弊端,研发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非接触分布式结构状态智能监测技术,获取可靠结构服役期监测数据;提出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数据挖掘和特征提取方法,发现海量监测数据的内在特征和变化规律;针对结构荷载和响应的随机特性,提出基于有限混合分布的多模态数据概率表征方法,揭示结构长期服役性态的时变效应;针对监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建立结构长期服役性能时变可靠度评估理论,构建监测数据与结构长期服役性能的时变演化关系。创新性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Structural Safety》、《Engineering Structures》、《Smart Structures and Systems》等本学科国际主流期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并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10余项科技奖励。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青马大桥、广州塔、京沪高铁等国家标志性工程以及杭州市多座桥梁与古建筑的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估,积极推动了土木工程学科创新发展,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浙江省创新驱动发展贡献了力量。

 

求是创新保障土木基础设施服役安全
发布时间: 2020-03-03 来源: 省科协

叶肖伟,男,1980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2005年3月于浙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陈云敏院士,2010年11月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12月进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作。现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大跨桥梁结构智能传感技术”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长期从事结构健康监测、人工智能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结构状态智能监测技术研发、结构长期服役性能时变效应表征方法、结构可靠度与安全评估理论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

近年来主持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10余项;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EI论文50余篇,SCI他引500余次。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担任国际SCI期刊《Smart Structures and Systems》、《Measurement》和《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客座编辑,参编教材1部、行业标准3部,出版译著2部,英文专著章节3篇,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

叶肖伟同志目前担任九三学社浙江大学委员会副秘书长,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本职教学科研工作。道德品质方面注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提高,恪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工作中围绕学生、关心学生,重视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模范践行。

在教学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教融合,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承担本科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等课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与自学指导、科研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举,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承担研究生《桥隧工程试验与测试技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控制》、《专业外语》等课程,重视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创新思维培养与科学论文写作指导穿插于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突出,获得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承担教改项目3项,担任国家级土建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承担建设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同时注重教材建设,参与编写国家新工科教材《结构健康监测教程》。多年来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新生之友”、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等工作,指导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指导毕业本科生、研究生20余人。培养过程注重同时提高学生思想和业务水平,努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获得“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指导的本科生获浙江省“挑战杯”二等奖1项,指导的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人次,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十佳大学生”2人次。

在科研方面,围绕结构长期服役性能时变效应与演化规律关键科学问题,以保障和提升土木工程结构长期服役性能为目标,发展了结构“状态监测-时变表征-评估预后”理论体系。针对传统接触式传感器的弊端,研发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非接触分布式结构状态智能监测技术,获取可靠结构服役期监测数据;提出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数据挖掘和特征提取方法,发现海量监测数据的内在特征和变化规律;针对结构荷载和响应的随机特性,提出基于有限混合分布的多模态数据概率表征方法,揭示结构长期服役性态的时变效应;针对监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建立结构长期服役性能时变可靠度评估理论,构建监测数据与结构长期服役性能的时变演化关系。创新性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Structural Safety》、《Engineering Structures》、《Smart Structures and Systems》等本学科国际主流期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并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10余项科技奖励。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青马大桥、广州塔、京沪高铁等国家标志性工程以及杭州市多座桥梁与古建筑的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估,积极推动了土木工程学科创新发展,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浙江省创新驱动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