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追梦人㉞ | 杨骐宁:专挑“硬骨头”的骨科专家

发布时间: 2020-04-29    作者:    来源: 省科协   点击率:  

杨骐宁,金华市十大杰出青年,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兼职副教授,金华市中心医院骨一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骨科国家级规培基地教学主任。

在患者眼中,他是一个没有架子、令人信赖的骨科专家,患者有疑惑,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

在同行看来,他是一个医术精湛、富有闯劲的铁人,为了更好地提升临床技术,他四处学习取经。

在同事心中,他更是一个专挑“硬骨头”啃的领头羊,挑战新技术新项目,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疑难病例及科研难题。

他叫杨骐宁,是金华市中心医院骨一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骨科国家级规培基地教学主任。初见他时,谦逊年轻、彬彬有礼,圆圆的脸上温和的笑容,很难把他和骨科专家联系到一起。但如同武侠小说《圆月弯刀》里的丁鹏,虽然杨骐宁拿的只是一把普普通通的手术刀,但却玩出了“天外流星”般不一样的招式。

从医18年,杨骐宁用他的专业、执着和仁心仁术,帮助患者走出病痛的阴霾,拥抱充满活力的人生。

怀揣理想 做个爱“折腾”的医生

骨科病种多样,“缺胳膊少腿”情况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骨科医生特别辛苦,无论白天或深夜只要有急诊手术就得上。在成长的道路上,杨骐宁以医院为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与努力。从最基础的诊疗工作做起,一步步脚踏实地,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医生成长为浙中地区有影响力的骨科专家。

随着工业科技化进程加快,交通管理秩序的规范,骨科外伤患者的数量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带来的运动系统疾病患者增多。2005年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杨骐宁前瞻性地分析骨科今后的发展必定会以改善修复类的手术为主,因此拜师时任浙江省骨科主委浙医二院严世贵教授,并把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位为关节外科。当时浙医二院关节外科中心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运动医学关节镜技术,患者为了治疗,只能往大城市跑。

当杨骐宁决定把运动医学关节镜技术更全面地推广时,有朋友劝他,新技术意味着多投入,与其折腾,不如按部就班做好原来的工作。朋友的话不无道理。只要在同个领域坚持做下去,杨骐宁一样可以成为骨科专家。但杨骐宁决定搏一把。2009年,他率先在浙中西部地区开展肩肘关节镜技术,该技术填补了金华骨科领域的技术空白。他突然发现,爱“折腾”同样能够结出硕果。

如今,金华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够享受到国内先进的关节镜及运动康复诊疗技术,目前金华市中心医院的各项关节镜年手术量突破千台。

求新思变 临床技术不断精进

当时,肩肘关节镜是一门新兴技术。和其他镜下手术不同,肩肘关节内空间狭小,有很多重要人体结构,给手术医生带来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杨骐宁访遍北京、上海等国内名师,与各位大师探索交流。2013年,在医院和科室的支持下,杨骐宁前往韩国建国大学肩肘外科中心学习。

这是一次全新的旅程。在这所全球知名的肩肘外科中心,杨骐宁师从时任韩国肩肘外科主席的朴秦永教授。经过一段时间沟通学习,杨骐宁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得到教授的认可。回国后,杨骐宁将“大型肩袖撕裂双滑轮交叉法缝线桥技术”“冈上肌腱下表面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术”“骨质疏松肩袖撕裂的穿骨缝合技术”等多项技术创新成功运用于临床,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当然,杨骐宁的学习之路不仅于此。关节外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借助着现代生物科技材料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善,新材料的运用,切口小恢复快,大大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因此,只要有机会,他总会抽空外出学习,汲取各类先进的医学技术。

2017年9月,医院派送他赴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骨科中心,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科培训交流。这是一家创建于1919年、年手术量2000余例的老牌骨科中心,不仅有着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及科研实力,其严谨的治学作风、精细化流程管理、标准化质量控制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中心首席教授、人工关节专家Wolfram Mittelmeier热情地与杨骐宁探讨关节置换与运动医学方面的心得体会。

回国后,杨骐宁迫不及待地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于临床,当年就开展各类微创关节置换手术30余例,把以往15厘米以上的大手术切口减小到10厘米左右,保护重要肌肉软组织,加速伤口愈合和术后康复。别小看这减小的5厘米,却能给患者减少身体组织创伤。他说,相比过去,微创置换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手术难度也随之加大。

潜心研究 科技人的坚守与担当

走进杨骐宁的书房,书柜里摆满了书,书桌上堆满了资料。从医多年,他没有其他爱好,除了工作外,就是研究。

“只要能让患者满意,我们再多努力也值得。”他说,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运动损伤患者数大幅增长,医生不仅要对手术技术精益求精,而且需要担负起全民健康运动保障重担。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症,一旦没有早发现治疗,发展到关节退变畸形,将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就只能做手术。“我经常思考,能不能用当前更先进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找到骨关节病治疗的新靶点呢?”说干就干,为了增加理论学习,杨骐宁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师从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副主委、著名关节外科专家徐又佳教授,在世界著名的生物实验室,一待就是几天。回院后在医院的支持下组建关节病基础研究团队致力于攻克这一难关,已取得省部级等基金立项9项,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收录8篇。

目前,杨骐宁年手术量达800余例,领跑整个浙中西部地区,在关节病微创治疗、微创人工关节置换、肩袖修补、肩关节不稳定重建、韧带修复重建、半月板修复、软骨移植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探索与创新,技术水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杨骐宁甚至有时工作了一夜,第二天排了手术也照样去做,还得和精力充沛时一样把手术做好。“只要到了手术台上,哪怕再累一上手反而精神了,我们不能愧对患者的信任。”他说。

与此同时,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及全国会议交流授课,多次到省内外各大医疗中心进行手术演示授课,同时做好“帮、带、扶”,坚持到基层医院开展新技术,把最先进的医疗惠及县市百姓。

一年内既要兼顾临床,又要发展科研,会不会感觉到累?杨骐宁说,科研可以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尤其是当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于百姓时,那种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难以言表,这是他学医的初衷,更是他一生从医的精神追求。

乐心公益 谱写仁爱之歌

作为一名医者,除了努力救治患者,杨骐宁还心系社会。

2011年,他组织“黄大仙慈善义诊团”,深入偏远乡村和山乡远点,开展扶贫义诊科普服务;2012年以来每年主办学术交流论坛,将先进技术推广到周边县市区医院,其亲自帮扶的婺城及金西两家分院开展运动医学诊疗技术已初具规模,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2013年创办“金医关节外科论坛”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是骨科领域最早进行公共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的微信平台之一;2015年创立“运动方舟”运动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为浙中西部地区全民健身及运动赛事保驾护航。近5年来他投入志愿者服务深入乡村社区,为百姓提供科普讲座、咨询及义诊服务达上千人次,参与大小体育赛事提供赛事保障数十次。

2018年5月,金华市中心医院发起的公益性机构“金华市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康指导中心”成立。作为项目的牵头人,杨骐宁忙前忙后,为促进健康金华、健康科普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责任当做事业,把患者当作亲人,用心去体会患者的心,患者自然就会相信你。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从医学角度看好病,还要用心去体会患者的心。”

去年开始,杨骐宁还参与了杭州亚运会的运动医疗保障筹备工作,作为赛事举办地代表参加了亚组委后勤保障部运动医疗专家讨论会,共同为2022年杭州亚运办会献计献策献力。

科技追梦人㉞ | 杨骐宁:专挑“硬骨头”的骨科专家
发布时间: 2020-04-29 来源: 省科协

杨骐宁,金华市十大杰出青年,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兼职副教授,金华市中心医院骨一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骨科国家级规培基地教学主任。

在患者眼中,他是一个没有架子、令人信赖的骨科专家,患者有疑惑,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

在同行看来,他是一个医术精湛、富有闯劲的铁人,为了更好地提升临床技术,他四处学习取经。

在同事心中,他更是一个专挑“硬骨头”啃的领头羊,挑战新技术新项目,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疑难病例及科研难题。

他叫杨骐宁,是金华市中心医院骨一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骨科国家级规培基地教学主任。初见他时,谦逊年轻、彬彬有礼,圆圆的脸上温和的笑容,很难把他和骨科专家联系到一起。但如同武侠小说《圆月弯刀》里的丁鹏,虽然杨骐宁拿的只是一把普普通通的手术刀,但却玩出了“天外流星”般不一样的招式。

从医18年,杨骐宁用他的专业、执着和仁心仁术,帮助患者走出病痛的阴霾,拥抱充满活力的人生。

怀揣理想 做个爱“折腾”的医生

骨科病种多样,“缺胳膊少腿”情况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骨科医生特别辛苦,无论白天或深夜只要有急诊手术就得上。在成长的道路上,杨骐宁以医院为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与努力。从最基础的诊疗工作做起,一步步脚踏实地,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医生成长为浙中地区有影响力的骨科专家。

随着工业科技化进程加快,交通管理秩序的规范,骨科外伤患者的数量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带来的运动系统疾病患者增多。2005年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杨骐宁前瞻性地分析骨科今后的发展必定会以改善修复类的手术为主,因此拜师时任浙江省骨科主委浙医二院严世贵教授,并把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位为关节外科。当时浙医二院关节外科中心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运动医学关节镜技术,患者为了治疗,只能往大城市跑。

当杨骐宁决定把运动医学关节镜技术更全面地推广时,有朋友劝他,新技术意味着多投入,与其折腾,不如按部就班做好原来的工作。朋友的话不无道理。只要在同个领域坚持做下去,杨骐宁一样可以成为骨科专家。但杨骐宁决定搏一把。2009年,他率先在浙中西部地区开展肩肘关节镜技术,该技术填补了金华骨科领域的技术空白。他突然发现,爱“折腾”同样能够结出硕果。

如今,金华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够享受到国内先进的关节镜及运动康复诊疗技术,目前金华市中心医院的各项关节镜年手术量突破千台。

求新思变 临床技术不断精进

当时,肩肘关节镜是一门新兴技术。和其他镜下手术不同,肩肘关节内空间狭小,有很多重要人体结构,给手术医生带来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杨骐宁访遍北京、上海等国内名师,与各位大师探索交流。2013年,在医院和科室的支持下,杨骐宁前往韩国建国大学肩肘外科中心学习。

这是一次全新的旅程。在这所全球知名的肩肘外科中心,杨骐宁师从时任韩国肩肘外科主席的朴秦永教授。经过一段时间沟通学习,杨骐宁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得到教授的认可。回国后,杨骐宁将“大型肩袖撕裂双滑轮交叉法缝线桥技术”“冈上肌腱下表面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术”“骨质疏松肩袖撕裂的穿骨缝合技术”等多项技术创新成功运用于临床,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当然,杨骐宁的学习之路不仅于此。关节外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借助着现代生物科技材料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善,新材料的运用,切口小恢复快,大大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因此,只要有机会,他总会抽空外出学习,汲取各类先进的医学技术。

2017年9月,医院派送他赴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骨科中心,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科培训交流。这是一家创建于1919年、年手术量2000余例的老牌骨科中心,不仅有着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及科研实力,其严谨的治学作风、精细化流程管理、标准化质量控制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中心首席教授、人工关节专家Wolfram Mittelmeier热情地与杨骐宁探讨关节置换与运动医学方面的心得体会。

回国后,杨骐宁迫不及待地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于临床,当年就开展各类微创关节置换手术30余例,把以往15厘米以上的大手术切口减小到10厘米左右,保护重要肌肉软组织,加速伤口愈合和术后康复。别小看这减小的5厘米,却能给患者减少身体组织创伤。他说,相比过去,微创置换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手术难度也随之加大。

潜心研究 科技人的坚守与担当

走进杨骐宁的书房,书柜里摆满了书,书桌上堆满了资料。从医多年,他没有其他爱好,除了工作外,就是研究。

“只要能让患者满意,我们再多努力也值得。”他说,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运动损伤患者数大幅增长,医生不仅要对手术技术精益求精,而且需要担负起全民健康运动保障重担。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症,一旦没有早发现治疗,发展到关节退变畸形,将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就只能做手术。“我经常思考,能不能用当前更先进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找到骨关节病治疗的新靶点呢?”说干就干,为了增加理论学习,杨骐宁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师从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副主委、著名关节外科专家徐又佳教授,在世界著名的生物实验室,一待就是几天。回院后在医院的支持下组建关节病基础研究团队致力于攻克这一难关,已取得省部级等基金立项9项,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收录8篇。

目前,杨骐宁年手术量达800余例,领跑整个浙中西部地区,在关节病微创治疗、微创人工关节置换、肩袖修补、肩关节不稳定重建、韧带修复重建、半月板修复、软骨移植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探索与创新,技术水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杨骐宁甚至有时工作了一夜,第二天排了手术也照样去做,还得和精力充沛时一样把手术做好。“只要到了手术台上,哪怕再累一上手反而精神了,我们不能愧对患者的信任。”他说。

与此同时,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及全国会议交流授课,多次到省内外各大医疗中心进行手术演示授课,同时做好“帮、带、扶”,坚持到基层医院开展新技术,把最先进的医疗惠及县市百姓。

一年内既要兼顾临床,又要发展科研,会不会感觉到累?杨骐宁说,科研可以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尤其是当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于百姓时,那种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难以言表,这是他学医的初衷,更是他一生从医的精神追求。

乐心公益 谱写仁爱之歌

作为一名医者,除了努力救治患者,杨骐宁还心系社会。

2011年,他组织“黄大仙慈善义诊团”,深入偏远乡村和山乡远点,开展扶贫义诊科普服务;2012年以来每年主办学术交流论坛,将先进技术推广到周边县市区医院,其亲自帮扶的婺城及金西两家分院开展运动医学诊疗技术已初具规模,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2013年创办“金医关节外科论坛”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是骨科领域最早进行公共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的微信平台之一;2015年创立“运动方舟”运动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为浙中西部地区全民健身及运动赛事保驾护航。近5年来他投入志愿者服务深入乡村社区,为百姓提供科普讲座、咨询及义诊服务达上千人次,参与大小体育赛事提供赛事保障数十次。

2018年5月,金华市中心医院发起的公益性机构“金华市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康指导中心”成立。作为项目的牵头人,杨骐宁忙前忙后,为促进健康金华、健康科普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责任当做事业,把患者当作亲人,用心去体会患者的心,患者自然就会相信你。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从医学角度看好病,还要用心去体会患者的心。”

去年开始,杨骐宁还参与了杭州亚运会的运动医疗保障筹备工作,作为赛事举办地代表参加了亚组委后勤保障部运动医疗专家讨论会,共同为2022年杭州亚运办会献计献策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