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若负时代,何来韶华

发布时间: 2021-10-12    作者:    来源: 科学家家国情怀丛书《他日归来 钱学森的求知岁月》   点击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钱学森出生和成长在中国走向觉醒、走向复兴的历史大时代,他的人生经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到“大科学”的时代,科学研究成果能够在短期内被全球科学家共享,可谓“科学无国界”。正因如此,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作用,世界航空工业在20世纪上半叶由“螺旋桨时代”经过快速发展后进入“喷气推进时代”,并且一只脚已经踏入“航天时代”。

钱学森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将学术兴趣转移至航空工程研究领域,进而以空气动力学为专攻方向,解决了世界航空科学领域中诸多具有挑战性的学术难题,逐渐从青年学者成长为世界科学家。与此同时,他以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将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喷气推进、火箭助推器、原子能利用、工程科学、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领域,并且取得一个又一个学术成就,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登上世界科学之峰。

但与科学成就相比,更重要的是钱学森在他的求知岁月中经历了“科学自信”的觉醒过程。这种觉醒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技不如人固有观念的一种实践性回击,尤其是当他1937年在美国听说茅以升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心里真是高兴极了”。这使他意识到:“在工程技术领域,外国人也不能独霸天下,他们能干的,中国人也能干!”

1955年钱学森归国前看望老师冯·卡门,当老师说出“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这句话时,钱学森激动极了,这是因为其二十年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完成了“科学自信”的觉醒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钱学森取得的科学成就是他作为一个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科学自信”的展示。所以,钱学森经常跟蒋英说:“做学问应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超过外国人呢?”

然而,“科学家有祖国”在钱学森心中才是最重的。钱学森出生在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受到现代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且从小学至大学皆遇良师益友,树立起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在国内求学期间思考“如何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各国”的过程中,就树立起“科学救国”的宏伟抱负,而且在共产主义思想启蒙下形成朦胧初心:“要中国能得救,要世界能够大同,只有靠共产党。”正因如此,他在留美求学二十年间矢志不渝初心理想,一切努力均“以作他日祖国成立共产党政权时回来为国效劳”。

“他日归来”是钱学森早年求知岁月的初心理想。事实上,1955年美国通知钱学森取消限制他离开美国的禁令,并非驱逐出境。如果他选择继续留在美国仍旧执教于加州理工学院,无可厚非,或许仍可以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但他果断地放弃留美机会,放弃加州理工学院的高薪,放弃美国优渥的物质生活,放弃所有身份和荣誉,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因此当钱学森回国前接受《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时,不无坚定地说:“当我回到祖国时,我将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内心最强烈的愿望,也是一个留学海外二十年中国科学家的真实心声。

回顾钱学森所处的历史时代,一拨又一拨学子负笈海外,如潮起潮落,所追求的不正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吗!钱学森赶上了时代潮流,找到了人生方向,最终成为一位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享有盛誉的中国科学家,载入史册,写进中国共产党党史。正所谓:

若负时代,何来韶华!

钱学森:若负时代,何来韶华
发布时间: 2021-10-12 来源: 科学家家国情怀丛书《他日归来 钱学森的求知岁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钱学森出生和成长在中国走向觉醒、走向复兴的历史大时代,他的人生经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到“大科学”的时代,科学研究成果能够在短期内被全球科学家共享,可谓“科学无国界”。正因如此,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作用,世界航空工业在20世纪上半叶由“螺旋桨时代”经过快速发展后进入“喷气推进时代”,并且一只脚已经踏入“航天时代”。

钱学森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将学术兴趣转移至航空工程研究领域,进而以空气动力学为专攻方向,解决了世界航空科学领域中诸多具有挑战性的学术难题,逐渐从青年学者成长为世界科学家。与此同时,他以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将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喷气推进、火箭助推器、原子能利用、工程科学、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领域,并且取得一个又一个学术成就,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登上世界科学之峰。

但与科学成就相比,更重要的是钱学森在他的求知岁月中经历了“科学自信”的觉醒过程。这种觉醒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技不如人固有观念的一种实践性回击,尤其是当他1937年在美国听说茅以升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心里真是高兴极了”。这使他意识到:“在工程技术领域,外国人也不能独霸天下,他们能干的,中国人也能干!”

1955年钱学森归国前看望老师冯·卡门,当老师说出“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这句话时,钱学森激动极了,这是因为其二十年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完成了“科学自信”的觉醒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钱学森取得的科学成就是他作为一个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科学自信”的展示。所以,钱学森经常跟蒋英说:“做学问应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超过外国人呢?”

然而,“科学家有祖国”在钱学森心中才是最重的。钱学森出生在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受到现代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且从小学至大学皆遇良师益友,树立起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在国内求学期间思考“如何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各国”的过程中,就树立起“科学救国”的宏伟抱负,而且在共产主义思想启蒙下形成朦胧初心:“要中国能得救,要世界能够大同,只有靠共产党。”正因如此,他在留美求学二十年间矢志不渝初心理想,一切努力均“以作他日祖国成立共产党政权时回来为国效劳”。

“他日归来”是钱学森早年求知岁月的初心理想。事实上,1955年美国通知钱学森取消限制他离开美国的禁令,并非驱逐出境。如果他选择继续留在美国仍旧执教于加州理工学院,无可厚非,或许仍可以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但他果断地放弃留美机会,放弃加州理工学院的高薪,放弃美国优渥的物质生活,放弃所有身份和荣誉,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因此当钱学森回国前接受《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时,不无坚定地说:“当我回到祖国时,我将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内心最强烈的愿望,也是一个留学海外二十年中国科学家的真实心声。

回顾钱学森所处的历史时代,一拨又一拨学子负笈海外,如潮起潮落,所追求的不正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吗!钱学森赶上了时代潮流,找到了人生方向,最终成为一位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享有盛誉的中国科学家,载入史册,写进中国共产党党史。正所谓:

若负时代,何来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