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身:“微分几何之父”

发布时间: 2021-10-13    作者:    来源: 省科协宣传部   点击率: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这首小诗是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给恩师兼挚友陈省身先生的。“欧高黎嘉陈”写的是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和陈省身,将陈省身之名与几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大师置于一列,足见杨振宁对这位恩师兼挚友的认可与尊敬。

天才少年走的“勤学路”

陈省身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曾说,成为一个数学家得有一些天分,天分要占一半,另外一半是运气。陈省身的确是个天才少年,但这另外一半运气却也是他在“勤学路”上求索所得。

1911年,浙江嘉兴秀水县的一户人家诞生了一个新生命。父亲陈宝桢以《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孩子取名,希望孩子能时时自检,恭谦守正,“陈省身”之名便由此得之。

嘉兴的传统文化底蕴本就深厚,历来有崇文重学的民风,又有江南水乡的秀丽和温婉气质,自然使得一方水土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那时江南一带的时代风气之先,是西学最早传播的地方。陈省身的父亲一方面恪守着中国传统的待人接物之礼,另一方面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颇为开明和求新。

父亲对陈省身的影响是深远的。陈省身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敏锐头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的榜样作用。他与数学的结缘也开始于父亲的启蒙教育。一次父亲回家,带回一套《笔算数学》,其中介绍了阿拉伯数字和数学算法。在父亲的教导下,陈省身很快便掌握了这些知识。数学形式的简明,运算的巧妙牢牢吸引了他的注意,从那时起他便对这门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2年,因父亲职务调动,陈省身举家迁居天津,他进入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就读。那时的扶轮中学有许多优秀的数学教师,这为从小就对数学情有独钟的陈省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之后深入数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陈省身考取南开大学理学院。在南开他认识了数学大师姜立夫先生。在姜立夫的引导下,陈省身踏上了几何学钻研之路。大学毕业后,陈省身清楚地意识到,要在数学上有所造诣,必须出国留学。那时正逢清华大学创办研究院,能够为优秀学生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陈省身于是考入清华大学。在清华,陈省身确立了自己一生的志业——微分几何。几年后,陈省身到德国汉堡大学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又去法国巴黎追随E.嘉当,攀登几何学的高峰。

国外留学的时光是艰苦而充实的。在这段时间里,陈省身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不可小觑。

陈省身初到汉堡大学时,因为不通德语曾遭到许多外国同学的轻视。对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证明中国人的实力。在研究导师布莱希特给他的论文时,陈省身发现其中一篇论文中存在漏洞,便与老师讨论。布莱希特十分欣赏这个严谨求实的年轻人,鼓励陈省身尝试修补这个漏洞。陈省身于是日夜努力,努力补全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地扩展了布莱希特的定理,他的论文《关于网几何的计算》也成功在校刊上发表。陈省身开始在汉堡大学崭露头角。布莱希特对这位中国学生大加赞赏,那些曾经轻视中国人的外国学生也再不敢看轻中国人。在汉堡大学的两年里,陈省身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日无暇晷,如饥似渴地吸收数学知识。正是这样的勤奋刻苦使得他很快掌握了能解决高深问题的数学工具。短短一年后,陈省身便凭借两篇重要论文声名大噪,成为“汉堡数学界的新一代领袖”。

1936年陈省身动身前往法国,到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在那里他师从嘉当。此后,陈省身沿着嘉当的发展方向,在微分几何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开创并领导了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和“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这些领域的工作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工具,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陈省身也因此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

数学巨擘的家国情怀

与许许多多目睹旧中国深陷战火屈辱的有识之士一样,陈省身的心中也有一个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在南开大学上学时,他住在八里台校舍。每逢周日回家,他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兵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就很不是滋味。那时,他已经意识到中国落后,豺狼当道。他知道自己只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使中国成为数学强国,才能以自己所学报效国家。这成为陈省身此后几十年一直视为己任的事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正逢陈省身结束他在法国的学业,因为牵挂着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决定回到清华大学,实现振兴近代数学的夙愿。回国后,他辗转长沙、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开始了苦中作乐的治学和育人生活。陈省身在西南联大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长为出色的数学家。此后陈省身受邀去普林斯顿做研究。在此期间他虽多在美国从事数学研究,但也对中国的数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他先后主持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和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1972年,陈省身首次回到新中国,与当时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等人亲切交谈。1977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陈省身。

1979年,陈省身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可以做好数学,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他想把自己的余热撒在中国大地上,完成少年时心中那个诗一般的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此后陈省身为中国数学事业四处奔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者,促成了多场国内外学术交流。在他的努力下,由国家拨助转款的“数学天元基金”得以设立。许多青年学者在他的鼓励下学成归国,为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到去世前,陈省身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这样的场合中,陈省身总是真诚地表达对中国数学发展的意见。领导人们认真倾听他的建议后,作出重要指示,对中国数学事业投入了更多关心,邓小平同志更是亲自批准,由陈省身担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时至今日,中国的数学界已是星光熠熠,正如陈省身所希望的那样,中国在成为数学大国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2000年,他与夫人回到母校南开大学,定居于南开园。他亲自为本科生讲课,指导研究生。

也许对于普通人而言,“陈省身”这个名字并不是耳熟能详,但每一个知晓这个名字的人都因为他是一个高尚而谦虚、集数学家与中国知识分子和君子气质于一身的人而尊敬他。“陈省身”早已成为数学界珍贵而郑重的一笔,而这个名字属于中国。

陈省身:“微分几何之父”
发布时间: 2021-10-13 来源: 省科协宣传部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这首小诗是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给恩师兼挚友陈省身先生的。“欧高黎嘉陈”写的是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和陈省身,将陈省身之名与几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大师置于一列,足见杨振宁对这位恩师兼挚友的认可与尊敬。

天才少年走的“勤学路”

陈省身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曾说,成为一个数学家得有一些天分,天分要占一半,另外一半是运气。陈省身的确是个天才少年,但这另外一半运气却也是他在“勤学路”上求索所得。

1911年,浙江嘉兴秀水县的一户人家诞生了一个新生命。父亲陈宝桢以《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孩子取名,希望孩子能时时自检,恭谦守正,“陈省身”之名便由此得之。

嘉兴的传统文化底蕴本就深厚,历来有崇文重学的民风,又有江南水乡的秀丽和温婉气质,自然使得一方水土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那时江南一带的时代风气之先,是西学最早传播的地方。陈省身的父亲一方面恪守着中国传统的待人接物之礼,另一方面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颇为开明和求新。

父亲对陈省身的影响是深远的。陈省身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敏锐头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的榜样作用。他与数学的结缘也开始于父亲的启蒙教育。一次父亲回家,带回一套《笔算数学》,其中介绍了阿拉伯数字和数学算法。在父亲的教导下,陈省身很快便掌握了这些知识。数学形式的简明,运算的巧妙牢牢吸引了他的注意,从那时起他便对这门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2年,因父亲职务调动,陈省身举家迁居天津,他进入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就读。那时的扶轮中学有许多优秀的数学教师,这为从小就对数学情有独钟的陈省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之后深入数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陈省身考取南开大学理学院。在南开他认识了数学大师姜立夫先生。在姜立夫的引导下,陈省身踏上了几何学钻研之路。大学毕业后,陈省身清楚地意识到,要在数学上有所造诣,必须出国留学。那时正逢清华大学创办研究院,能够为优秀学生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陈省身于是考入清华大学。在清华,陈省身确立了自己一生的志业——微分几何。几年后,陈省身到德国汉堡大学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又去法国巴黎追随E.嘉当,攀登几何学的高峰。

国外留学的时光是艰苦而充实的。在这段时间里,陈省身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不可小觑。

陈省身初到汉堡大学时,因为不通德语曾遭到许多外国同学的轻视。对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证明中国人的实力。在研究导师布莱希特给他的论文时,陈省身发现其中一篇论文中存在漏洞,便与老师讨论。布莱希特十分欣赏这个严谨求实的年轻人,鼓励陈省身尝试修补这个漏洞。陈省身于是日夜努力,努力补全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地扩展了布莱希特的定理,他的论文《关于网几何的计算》也成功在校刊上发表。陈省身开始在汉堡大学崭露头角。布莱希特对这位中国学生大加赞赏,那些曾经轻视中国人的外国学生也再不敢看轻中国人。在汉堡大学的两年里,陈省身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日无暇晷,如饥似渴地吸收数学知识。正是这样的勤奋刻苦使得他很快掌握了能解决高深问题的数学工具。短短一年后,陈省身便凭借两篇重要论文声名大噪,成为“汉堡数学界的新一代领袖”。

1936年陈省身动身前往法国,到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在那里他师从嘉当。此后,陈省身沿着嘉当的发展方向,在微分几何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开创并领导了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和“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这些领域的工作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工具,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陈省身也因此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

数学巨擘的家国情怀

与许许多多目睹旧中国深陷战火屈辱的有识之士一样,陈省身的心中也有一个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在南开大学上学时,他住在八里台校舍。每逢周日回家,他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兵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就很不是滋味。那时,他已经意识到中国落后,豺狼当道。他知道自己只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使中国成为数学强国,才能以自己所学报效国家。这成为陈省身此后几十年一直视为己任的事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正逢陈省身结束他在法国的学业,因为牵挂着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决定回到清华大学,实现振兴近代数学的夙愿。回国后,他辗转长沙、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开始了苦中作乐的治学和育人生活。陈省身在西南联大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长为出色的数学家。此后陈省身受邀去普林斯顿做研究。在此期间他虽多在美国从事数学研究,但也对中国的数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他先后主持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和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1972年,陈省身首次回到新中国,与当时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等人亲切交谈。1977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陈省身。

1979年,陈省身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可以做好数学,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他想把自己的余热撒在中国大地上,完成少年时心中那个诗一般的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此后陈省身为中国数学事业四处奔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者,促成了多场国内外学术交流。在他的努力下,由国家拨助转款的“数学天元基金”得以设立。许多青年学者在他的鼓励下学成归国,为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到去世前,陈省身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这样的场合中,陈省身总是真诚地表达对中国数学发展的意见。领导人们认真倾听他的建议后,作出重要指示,对中国数学事业投入了更多关心,邓小平同志更是亲自批准,由陈省身担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时至今日,中国的数学界已是星光熠熠,正如陈省身所希望的那样,中国在成为数学大国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2000年,他与夫人回到母校南开大学,定居于南开园。他亲自为本科生讲课,指导研究生。

也许对于普通人而言,“陈省身”这个名字并不是耳熟能详,但每一个知晓这个名字的人都因为他是一个高尚而谦虚、集数学家与中国知识分子和君子气质于一身的人而尊敬他。“陈省身”早已成为数学界珍贵而郑重的一笔,而这个名字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