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以“双千”服务“双减”,浙江探索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 2021-12-31    作者:    来源: 新华财经浙江频道、新华社《高管信息·浙江》   点击率:  

近日,新华社在新华财经浙江频道和新华社《高管信息·浙江》刊发《以“双千”服务“双减”,浙江探索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改革》一文,点赞浙江省科协探索科技人才培育制度改革。全文如下——

教育“双减”牵动千万家。2021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以“千家基地拓研学、千名专家进校园”(简称“双千”)服务活动为切入口,将“双减”战场作为推动科协打破观念束缚、营造良好氛围、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生态的改革实践场,探索科技人才培育制度改革。

截至目前,全省首批免费开放120家科普教育基地,形成包括10名院士在内的133名科技专家服务团阵容。全省科协系统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2748场次,120万人次中小学生接受科普教育,“双千”取得阶段性成果。

破思想观念藩篱

变“应为”为主动作为

“双减”决策部署后,浙江省科协在第一时间领会精神,读懂弄通改革意图。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谢志远说:“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协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转变思路,强调落实国家战略与科协职责深入结合,在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谋服务教育‘双减’,在科技自立自强中育科创沃土,在‘重要窗口’建设上显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今年4月,钱学森、竺可桢、苏步青、严济慈、谈家桢、屠呦呦等6位浙江籍科学家的故居(旧居)入选首批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依托这些科学家的故居(旧居),浙江省科协着力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展示科学家们的亲笔信、手稿,用实物再现生活场景。科学家精神有了载体,其独特意义和价值得到显现。科学家们“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青少年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领悟科学精神,利用“双减”的机会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谢志远说,用科学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努力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物见事,变得可亲可感可学,进而入心入脑入魂。

针对中小学生的时间需求和课程需求,浙江省科协对科技场馆和科普基地开展全面排查,厘清硬件条件和免费清单,动员优秀科技专家进校园,以“双千”促“双减”,有效推动志愿服务文化在科技工作群体中生根发芽。一方面,浙江建成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科技场馆生态体系。目前,全省共布局6家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8家市级综合型科技馆、54家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80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00余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供给丰富“第二课堂”科学打卡地。另一方面,浙江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机制,相继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每年约有百万人次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有力促进了青少年科创英才的成长和科创沃土的培育。

以柔性引导破局

纾解各方困扰

面对社会、学校、家长不同程度的焦虑与困惑,浙江科协如何以“双千”为抓手,打通服务堵点?谢志远说,科协善于联合、协作与动员,在整合资源库、专家库和基地库的基础上,以柔性引导破局,有效推进全社会、全领域支持“双减”工作,纾解各方困扰。

为推动有学科专家的学会、资源优质的企业、高校积极参与到“双减”各环节中,浙江省科协会同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双千”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的通知》,向全省11个市发出两轮动员。根据青少年年龄和地域差异,各地推出分龄分段的精准服务。绍兴科技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发了多种适龄活动,台州市针对偏远地区、民工子弟学校开展“苔花行动”,温州市推出流动科普驿站,对义务教育阶段人群全覆盖,实现“无差别城乡服务”。

“双减”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对学校师资、场地和课程都提出了新的需求。浙江省科协利用自身优势,开辟地市和学会双通道,分批次征集航空航天、海洋探索、双碳科技、生命科学、心理健康等领域的院士专家,成立千人“双减”服务团。2021年9月至今,龙乐豪、张泽、陈旭、周志成、廖万清等10余名院士加入“双减”服务团,深入杭州、嘉兴、绍兴、湖州等地的学校服务,中科院科学家报告团仅在杭州就举办活动36场。

与此同时,浙江省科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进行“双减”服务。线下,科协组织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科普载体高频进驻校园,组织学校开展“走进科创大走廊”“迈入公共实验室”系列活动,推动硬科技和创新资源向学校开放。浙江省科协鼓励联合中小学和社区搭建科普教育实践平台,共同举办课后学生兴趣培训课程,各地积极打造“科学快乐学”“爱上科技馆”“科学魔力秀”“科普快闪站”“专家进展厅”等活动,推出绍兴“科学梦工场”云课堂、衢州“博士讲科普”等一批明星课程。线上,组织各地录制科学微课,制作科学盒子,以短视频、图片、动漫、科普剧、小实验等多种形式设计创作科普资源包,使全省科普资源得到共建共享。

针对家长们亟需的错峰错时服务,浙江省科协打造“无墙式”服务圈。浙江省科技馆和宁波、绍兴、台州等地科技馆已经与杭州市江心岛小学、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台州市文渊小学签订馆校合作协议,形成“1+N”馆校合作模式,制定一校一方案,打破学校围墙。同时,在原来双休日的基础上,各级科技场馆推出更多科学实践课程,涵盖实时大数据、AI安防、北斗导航、5G应用等多个前沿智能创新领域。

据了解,各场馆根据需求制定的错峰、错时开放时间表,受到了中小学生热烈欢迎,仅国庆7天全省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活动1514场次,吸引学生44.9万人次。

在创新中破解障碍

以服务促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以服务“双减”的小切口入手,浙江省科协充分发挥开放、枢纽和平台作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探索群团改革、数字化改革和科技人才制度改革。

谢志远说,在省委统一领导下,浙江省科协变服务“双减”战场为改革实践场,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与省级群团开展大范围协同协作,打造服务“双减”专属平台,开放平台接口,打破群团边界,将红十字会等单位纳入科普教育体系,把科技教育助力“双减”内容进行不断扩展延伸。

在“双千”服务活动中,浙江省科协利用数字化改革成果和数字理念推动科普工作,推进数字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平台、“科学+蜂巢”等数字化平台的全面融合升级。目前,“双千”助力“双减”专项行动数字化平台正在建设中。平台将整合资源库、专家库、基地库,融入一键点单、一键预约、一键发布、一键下载等功能,推行“点餐式”服务,有效链接供给侧与需求侧,实现“高效率”“零跑腿”。各地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也纷纷推进数字化改革,如衢州“你点我来”科普服务平台在浙里办上线,宁波“科普港”吸引15万人次学生参与科普教育基地打卡。

“仰望着浩渺的星空又关注着脚下的大地,科学家精神一定会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谢志远说,在推动科技后备人才制度改革上,浙江全省“一条心”。浙江积极探索实践青少年后备人才培育培养路径,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技辅导员培训体系,已基本形成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动员渠道、工作网络和人员队伍,建立了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机衔接的机制。

谢志远说,建设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技英才队伍,需要大力提升青少年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用趣味体验打开科学探索之门。“双千”活动在氛围营造、实践创新中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服务为手段促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有利于深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理念、方式内容和师资保障等机制改革,为培育具备科技人才潜质的青少年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新华社:以“双千”服务“双减”,浙江探索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 2021-12-31 来源: 新华财经浙江频道、新华社《高管信息·浙江》

近日,新华社在新华财经浙江频道和新华社《高管信息·浙江》刊发《以“双千”服务“双减”,浙江探索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改革》一文,点赞浙江省科协探索科技人才培育制度改革。全文如下——

教育“双减”牵动千万家。2021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以“千家基地拓研学、千名专家进校园”(简称“双千”)服务活动为切入口,将“双减”战场作为推动科协打破观念束缚、营造良好氛围、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生态的改革实践场,探索科技人才培育制度改革。

截至目前,全省首批免费开放120家科普教育基地,形成包括10名院士在内的133名科技专家服务团阵容。全省科协系统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2748场次,120万人次中小学生接受科普教育,“双千”取得阶段性成果。

破思想观念藩篱

变“应为”为主动作为

“双减”决策部署后,浙江省科协在第一时间领会精神,读懂弄通改革意图。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谢志远说:“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协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转变思路,强调落实国家战略与科协职责深入结合,在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谋服务教育‘双减’,在科技自立自强中育科创沃土,在‘重要窗口’建设上显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今年4月,钱学森、竺可桢、苏步青、严济慈、谈家桢、屠呦呦等6位浙江籍科学家的故居(旧居)入选首批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依托这些科学家的故居(旧居),浙江省科协着力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展示科学家们的亲笔信、手稿,用实物再现生活场景。科学家精神有了载体,其独特意义和价值得到显现。科学家们“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青少年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领悟科学精神,利用“双减”的机会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谢志远说,用科学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努力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物见事,变得可亲可感可学,进而入心入脑入魂。

针对中小学生的时间需求和课程需求,浙江省科协对科技场馆和科普基地开展全面排查,厘清硬件条件和免费清单,动员优秀科技专家进校园,以“双千”促“双减”,有效推动志愿服务文化在科技工作群体中生根发芽。一方面,浙江建成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科技场馆生态体系。目前,全省共布局6家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8家市级综合型科技馆、54家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80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00余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供给丰富“第二课堂”科学打卡地。另一方面,浙江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机制,相继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每年约有百万人次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有力促进了青少年科创英才的成长和科创沃土的培育。

以柔性引导破局

纾解各方困扰

面对社会、学校、家长不同程度的焦虑与困惑,浙江科协如何以“双千”为抓手,打通服务堵点?谢志远说,科协善于联合、协作与动员,在整合资源库、专家库和基地库的基础上,以柔性引导破局,有效推进全社会、全领域支持“双减”工作,纾解各方困扰。

为推动有学科专家的学会、资源优质的企业、高校积极参与到“双减”各环节中,浙江省科协会同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双千”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的通知》,向全省11个市发出两轮动员。根据青少年年龄和地域差异,各地推出分龄分段的精准服务。绍兴科技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发了多种适龄活动,台州市针对偏远地区、民工子弟学校开展“苔花行动”,温州市推出流动科普驿站,对义务教育阶段人群全覆盖,实现“无差别城乡服务”。

“双减”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对学校师资、场地和课程都提出了新的需求。浙江省科协利用自身优势,开辟地市和学会双通道,分批次征集航空航天、海洋探索、双碳科技、生命科学、心理健康等领域的院士专家,成立千人“双减”服务团。2021年9月至今,龙乐豪、张泽、陈旭、周志成、廖万清等10余名院士加入“双减”服务团,深入杭州、嘉兴、绍兴、湖州等地的学校服务,中科院科学家报告团仅在杭州就举办活动36场。

与此同时,浙江省科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进行“双减”服务。线下,科协组织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科普载体高频进驻校园,组织学校开展“走进科创大走廊”“迈入公共实验室”系列活动,推动硬科技和创新资源向学校开放。浙江省科协鼓励联合中小学和社区搭建科普教育实践平台,共同举办课后学生兴趣培训课程,各地积极打造“科学快乐学”“爱上科技馆”“科学魔力秀”“科普快闪站”“专家进展厅”等活动,推出绍兴“科学梦工场”云课堂、衢州“博士讲科普”等一批明星课程。线上,组织各地录制科学微课,制作科学盒子,以短视频、图片、动漫、科普剧、小实验等多种形式设计创作科普资源包,使全省科普资源得到共建共享。

针对家长们亟需的错峰错时服务,浙江省科协打造“无墙式”服务圈。浙江省科技馆和宁波、绍兴、台州等地科技馆已经与杭州市江心岛小学、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台州市文渊小学签订馆校合作协议,形成“1+N”馆校合作模式,制定一校一方案,打破学校围墙。同时,在原来双休日的基础上,各级科技场馆推出更多科学实践课程,涵盖实时大数据、AI安防、北斗导航、5G应用等多个前沿智能创新领域。

据了解,各场馆根据需求制定的错峰、错时开放时间表,受到了中小学生热烈欢迎,仅国庆7天全省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活动1514场次,吸引学生44.9万人次。

在创新中破解障碍

以服务促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以服务“双减”的小切口入手,浙江省科协充分发挥开放、枢纽和平台作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探索群团改革、数字化改革和科技人才制度改革。

谢志远说,在省委统一领导下,浙江省科协变服务“双减”战场为改革实践场,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与省级群团开展大范围协同协作,打造服务“双减”专属平台,开放平台接口,打破群团边界,将红十字会等单位纳入科普教育体系,把科技教育助力“双减”内容进行不断扩展延伸。

在“双千”服务活动中,浙江省科协利用数字化改革成果和数字理念推动科普工作,推进数字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平台、“科学+蜂巢”等数字化平台的全面融合升级。目前,“双千”助力“双减”专项行动数字化平台正在建设中。平台将整合资源库、专家库、基地库,融入一键点单、一键预约、一键发布、一键下载等功能,推行“点餐式”服务,有效链接供给侧与需求侧,实现“高效率”“零跑腿”。各地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也纷纷推进数字化改革,如衢州“你点我来”科普服务平台在浙里办上线,宁波“科普港”吸引15万人次学生参与科普教育基地打卡。

“仰望着浩渺的星空又关注着脚下的大地,科学家精神一定会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谢志远说,在推动科技后备人才制度改革上,浙江全省“一条心”。浙江积极探索实践青少年后备人才培育培养路径,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技辅导员培训体系,已基本形成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动员渠道、工作网络和人员队伍,建立了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机衔接的机制。

谢志远说,建设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技英才队伍,需要大力提升青少年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用趣味体验打开科学探索之门。“双千”活动在氛围营造、实践创新中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服务为手段促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有利于深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理念、方式内容和师资保障等机制改革,为培育具备科技人才潜质的青少年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