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俊,浙江大学科技设计创新创业实验室负责人、浙大计算机学院教师、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
曾获2016年浙江省G20杭州峰会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018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019年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2021年首届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也是2020年国家首批一流在线课程负责人。
点击播放视频
张克俊是浙江大学科技设计创新创业实验室负责人,是浙大计算机学院的一名教师。43岁的张克俊是安徽人,学的是计算机, 研究方向是智能艺术与设计,属于计算机和设计的交叉研究领域。正是这一典型的跨学科研究,让他用新技术进一步激扬了传统艺术之美。
张克俊说,他现在做的就是把传统的艺术,比如音乐、书法、篆刻等,用人工智能或者一些新兴的技术去赋能,让艺术能够被大众轻松自如地接受。在智能音乐方面,张克俊说,经过16年的探索,在科研、产业化以及面向“智慧亚运”的社会公益工作方面,都已有了不错的进展。现在,他们不仅可以高效实现音乐情感的智能分析与识别,还能实现音乐内容、片段的快速、个性化智能生成,辅以后期的人机融合技术,用机器生成的音乐作品可以与人类创作的作品媲美,已有多件作品入选了杭州亚组委举办的“亚运好声音”音乐作品征集的总决赛。
此外,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将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6种主题色与亚运风格的音乐融合,不久的将来,大家拍的任何一段短视频,都可以瞬间变成融合“亚运色”与“亚运音”的“亚运短视频”。
在未来,张克俊说,他们将综合运用机器智能与人类知识,探索出更可控的、高质量的音乐智能生成方法。
在智能篆刻方面,他们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篆刻的字体、印面和印章的分析、识别与生成,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篆刻平台和小型篆刻机,让人们在手机上便可以个性化定义字体、交互式设计印面,最后在10-15分钟内把印章雕刻出来,降低大众对于篆刻艺术的认知门槛,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篆刻体验,让篆刻艺术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工作也作为浙江省代表性成果,参展了2020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说起科研,张克俊滔滔不绝,但是在他看来,成就感更大的是教书育人的收获。他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他们已经累计培养了近百个创新创业团队,多名学生获得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也有学生入选了“胡润Under 30s”优秀青年创业领袖。
在科普教育方面,他们拍摄了《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在线课程,入选了“学习强国”APP;他们还拍摄了国内首个设计科普动画片,上线了中国科协的“科普中国”APP。
他说,他在努力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特别是领袖精神的人才,强调“设计引领,创新驱动”,“敢想、肯做、有为”。
说起生活,张克俊满脸幸福又略带歉意。开心的是家人对他支持很大,歉意的是,与两个孩子的陪伴和交流过少。
他每天工作节奏比较快,时间主要放在科研和教书育人上。他认为科研道路上的艰难、沮丧、孤独,是每个科研人员都会遇到的,不忘初心非常重要,而使命感、责任感则是他一路前行的动力!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献礼,他们自主研发了智能篆刻系统,正助力“智慧亚运”,有望促进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张克俊说,将人工智能与传统艺术融合,是希望能架起大众深入了解中华传统艺术的桥梁,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探索出一条中华传统艺术的守正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