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芳:科技扶贫助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 2022-01-21    作者:    来源: 宁波市科协   点击率:  

人物介绍

陈淑芳,1967年12月出生,宁波象山人,扬州大学兽医学博士,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禽所副所长,在畜禽技术产学研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将试验及实践成果转化推广,提升了象山县乃至宁波市畜牧业发展水平,为养殖户解决多个技术难题,荣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十佳兽医等14项国家级奖励及荣誉。

突破创新产学研结合

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淑芳坚信,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她积极创新探索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在畜禽发酵床养殖技术、反季节繁殖技术、水禽岸养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海水养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方面,先后在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病、雏鹅早期的痛风研究等多个研究上取得进展并推广。

针对白鹅产蛋的季节性问题,通过与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专家长期合作交流,她采用人工换羽、光照调控、营养调控等多种方式,研究象山白鹅的反季节繁殖技术,取得了多个研究成果。目前,象山乃至国内多个浙东白鹅养殖场已应用反季节繁殖技术,解决了白鹅的季节性繁殖问题。

水禽饲养产生的粪便、污水对水体大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陈淑芳积极创新,通过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专家探讨,总结探索出了水禽岸养模式,将原本饲养在河道、池塘、水库里的白鹅、鸭子等水禽“乔迁”到陆地,利用小水池、喷淋等方法为水禽提供饮水及梳理羽毛等用水,并通过建立粪污处理系统,避免了养殖粪污对水源水质造成污染,不仅达到了改善水环境的目的,而且还有效降低了饲料消耗,减少水禽发病、死亡情况,获得稳产高产的生产性能。目前,象山县乃至国内多地浙东白鹅、蛋鸭等水禽已实行水禽岸养模式。

畜牧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拓宽养殖空间迫在眉睫。陈淑芳通过与专家实地走访,在国内率先试验“海水养鹅”模式。2013年10月,开展了浙东白鹅海水养殖试验,经过近2年的饲养对比试验,肉鹅、种鹅都获得成功。白鹅成活率、生长速度和耗料量不仅与淡水养殖基本一致,而且可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率,减少养殖成本,实现了生态和效益双赢。陈淑芳还创新海塘“养鹅—海鱼—梭子蟹”生态养殖模式,每亩效益达4万元以上,为象山白鹅产业进一步打开了发展空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畜禽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基石。陈淑芳联合上海市农科院白鹅育种团队,以国内外新优品种“引、选、繁”工作为基础,开展加强浙东白鹅品种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并充分利用现代家禽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同时,研发充分发挥新品种遗传潜力的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浙东白鹅育繁推一体化体系。


联合各方资源

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2012年,陈淑芳主导成立了奔康、共富扶贫小组,以畜牧业技术精准扶贫的形式,帮助更多困难户通过产业实现自主脱贫。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帮助120余户残障及困难户从年收入几千元甚至无收入达到了每户年收入20万元。2016年,她先后成立至诚、至善等24个白鹅扶贫基地,帮助42户低收入农户养鹅致富。

陈淑芳还将扶贫产业延伸至县外,利用延边龙井特殊的气候条件开展“种鹅反季节繁殖”,牵线促成了延边鹅如君禽业有限公司,成功建成存栏3万羽的白鹅种鹅养殖基地,为周边约600余户农户带来共享产业扶贫的红利。在仙居、嵊州等地发展象山白鹅扶贫产业,建成4个存栏万羽的白鹅扶贫基地,带动周边约200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她还推进白鹅扶贫项目在四川省凉山州落地,从象山发出4批次共8000羽鹅苗到西昌县和盐源县两地,对屏山县和普格县40余名农技人员在象山鹅场进行现场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为雷波县肉鹅场建设项目起草可行性报告,并设计图纸。

为持续推进白鹅养殖技术帮扶,陈淑芳坚持定期连线帮扶基地农户,持续对海南、四川凉山州、山东烟台、吉林延边等13个省及省内仙居、兰溪、嵊州、衢州的白鹅扶贫项目进行技术服务的跟踪。

2021年夏天台风“烟花”来袭,陈淑芳从黑龙江哈尔滨全国禽病防治会议现场奔赴大连烟台,护送帮扶基地延边鹅如君3.5万颗鹅蛋到宁波象山孵化基地,中途经山东青岛扶贫鹅场、江苏东海扶贫鹅场,她还进行了科学养鹅和暴雨后鹅场的消毒灭源工作技术指导,到达目的地后,又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帮扶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陈淑芳在畜牧兽医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三十余年,从桃李年华到知命之年,汇聚了她奋斗在畜禽养殖场一线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她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陈淑芳:科技扶贫助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 2022-01-21 来源: 宁波市科协

人物介绍

陈淑芳,1967年12月出生,宁波象山人,扬州大学兽医学博士,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禽所副所长,在畜禽技术产学研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将试验及实践成果转化推广,提升了象山县乃至宁波市畜牧业发展水平,为养殖户解决多个技术难题,荣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十佳兽医等14项国家级奖励及荣誉。

突破创新产学研结合

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淑芳坚信,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她积极创新探索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在畜禽发酵床养殖技术、反季节繁殖技术、水禽岸养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海水养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方面,先后在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病、雏鹅早期的痛风研究等多个研究上取得进展并推广。

针对白鹅产蛋的季节性问题,通过与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专家长期合作交流,她采用人工换羽、光照调控、营养调控等多种方式,研究象山白鹅的反季节繁殖技术,取得了多个研究成果。目前,象山乃至国内多个浙东白鹅养殖场已应用反季节繁殖技术,解决了白鹅的季节性繁殖问题。

水禽饲养产生的粪便、污水对水体大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陈淑芳积极创新,通过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专家探讨,总结探索出了水禽岸养模式,将原本饲养在河道、池塘、水库里的白鹅、鸭子等水禽“乔迁”到陆地,利用小水池、喷淋等方法为水禽提供饮水及梳理羽毛等用水,并通过建立粪污处理系统,避免了养殖粪污对水源水质造成污染,不仅达到了改善水环境的目的,而且还有效降低了饲料消耗,减少水禽发病、死亡情况,获得稳产高产的生产性能。目前,象山县乃至国内多地浙东白鹅、蛋鸭等水禽已实行水禽岸养模式。

畜牧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拓宽养殖空间迫在眉睫。陈淑芳通过与专家实地走访,在国内率先试验“海水养鹅”模式。2013年10月,开展了浙东白鹅海水养殖试验,经过近2年的饲养对比试验,肉鹅、种鹅都获得成功。白鹅成活率、生长速度和耗料量不仅与淡水养殖基本一致,而且可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率,减少养殖成本,实现了生态和效益双赢。陈淑芳还创新海塘“养鹅—海鱼—梭子蟹”生态养殖模式,每亩效益达4万元以上,为象山白鹅产业进一步打开了发展空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畜禽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基石。陈淑芳联合上海市农科院白鹅育种团队,以国内外新优品种“引、选、繁”工作为基础,开展加强浙东白鹅品种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并充分利用现代家禽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同时,研发充分发挥新品种遗传潜力的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浙东白鹅育繁推一体化体系。


联合各方资源

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2012年,陈淑芳主导成立了奔康、共富扶贫小组,以畜牧业技术精准扶贫的形式,帮助更多困难户通过产业实现自主脱贫。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帮助120余户残障及困难户从年收入几千元甚至无收入达到了每户年收入20万元。2016年,她先后成立至诚、至善等24个白鹅扶贫基地,帮助42户低收入农户养鹅致富。

陈淑芳还将扶贫产业延伸至县外,利用延边龙井特殊的气候条件开展“种鹅反季节繁殖”,牵线促成了延边鹅如君禽业有限公司,成功建成存栏3万羽的白鹅种鹅养殖基地,为周边约600余户农户带来共享产业扶贫的红利。在仙居、嵊州等地发展象山白鹅扶贫产业,建成4个存栏万羽的白鹅扶贫基地,带动周边约200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她还推进白鹅扶贫项目在四川省凉山州落地,从象山发出4批次共8000羽鹅苗到西昌县和盐源县两地,对屏山县和普格县40余名农技人员在象山鹅场进行现场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为雷波县肉鹅场建设项目起草可行性报告,并设计图纸。

为持续推进白鹅养殖技术帮扶,陈淑芳坚持定期连线帮扶基地农户,持续对海南、四川凉山州、山东烟台、吉林延边等13个省及省内仙居、兰溪、嵊州、衢州的白鹅扶贫项目进行技术服务的跟踪。

2021年夏天台风“烟花”来袭,陈淑芳从黑龙江哈尔滨全国禽病防治会议现场奔赴大连烟台,护送帮扶基地延边鹅如君3.5万颗鹅蛋到宁波象山孵化基地,中途经山东青岛扶贫鹅场、江苏东海扶贫鹅场,她还进行了科学养鹅和暴雨后鹅场的消毒灭源工作技术指导,到达目的地后,又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帮扶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陈淑芳在畜牧兽医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三十余年,从桃李年华到知命之年,汇聚了她奋斗在畜禽养殖场一线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她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