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咬定青山不放松”,她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4-11    作者:    来源: 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点击率:  

人物介绍

李琴,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竹类研究所所长、院科技领军人才,竹笋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国家林业草原竹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省竹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以竹为友为伴 

心系竹农竹企 

李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85年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入职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这首诗吟咏坚韧高洁的竹子,也让她从小就对竹子情有独钟,工作后毅然选择了竹类研究方向,投身于竹产业发展中。

作为竹类研究专家,李琴对竹子的优点作了概括介绍。竹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竹子年年砍年年长,竹笋年年挖年年有,不砍不挖,竹林就衰败了。竹子全身都是宝。竹材具有强度大、韧性好、纤维含量高等优点,在建筑材、家具材、竹浆造纸、竹质纤维纺织等方面被广泛应用。竹笋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氨基酸和膳食纤维等,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竹叶黄酮等有效成分可以合成药品和保健品。竹子同时还在竹工艺品、竹文化、竹林碳汇、竹林康养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竹产业是浙江省的特色优势产业,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竹材价格的下降,竹林抛荒增多、笋竹效益下降、企业倒闭外迁、产品出口受阻等现象日趋严重,竹业总产值增长乏力。为了突破竹产业生存困境,李琴带领竹类研究创新团队围绕笋竹加工和竹林培育方向开展全产业链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积极推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通过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等手段,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进程。近年来,十多项技术成果在浙江、四川、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广西等地推广应用,累计为林企和林农新增产值5亿多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带动竹区经济发展、促进竹农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瞄准生态高效 

助力竹农致富 

在竹林培育方向,李琴带领创新团队以提高竹林综合效益、助推竹农致富为己任,围绕毛竹林高效培育及规模经营、雷竹笋用林安全高效培育、笋用林减肥增效培育、毛竹林高效复合经营、毛竹林珍贵树种促进更新、覆盖雷竹林退化恢复与持续经营、弃管毛竹林生态控制、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将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大幅提升竹笋产量和品质,提升竹林生态功能,助推竹业增效、竹农致富,是我们每个竹类研究人员肩负的责任。” 李琴说道。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深入竹林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每年达近百次,累计培训林技人员和竹农2000余人次,并编写技术手册,切实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的竹林经营水平,促进竹产业发展。

李琴深入基层,通过走访竹产区示范户和合作社,了解到由于毛竹出笋期集中和笋期短,各地都存在鲜笋销售困难、笋价低、严重影响毛竹林经营效益和竹农经营竹林的积极性的问题,大量竹林抛荒,进而影响到竹林的生态效益。

为了帮助农户提升竹林经营效益,李琴带领创新团队通过对毛竹笋用林地下竹鞭调控及复壮技术、立竹结构调控技术、覆盖增温可持续技术、土壤环境管理技术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创新集成了毛竹林春笋早出精准管理技术和毛竹林冬笋丰产精准管理技术,将毛竹笋用林春笋、冬笋的始笋期提前,延长竹笋出笋期,大幅提高了竹笋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春笋早出经营模式毛竹笋用林年均亩产值达22102元,比常规经营模式提高334%;冬笋高产经营模式毛竹笋用林年均亩产值达5415元,比常规经营模式提高183%。“毛竹笋用林经营模式创新”成果于2021年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全国冬季覆盖毛笋品牌,李琴依托国家林业草原竹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在浙江省嵊州市先后组织举办了三届全国“冬季毛笋王”擂台赛,并邀请中央电视台7台《绿色时空》栏目、浙江电视台《江南好味道》栏目、浙江卫视、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网、新浪、腾讯、浙江在线、浙江之声、绍兴日报、嵊州电视台、今日嵊州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极大提高了嵊州冬季毛笋的知名度,进而大幅提升了销售价格,春节前嵊州毛笋供不应求,销售价格普遍达到100元/斤,如今“笋中贵族 嵊名远扬”已成为嵊州市的一张金名片。 


聚焦高值环保 

促进提质增效 

在笋竹加工利用方向,李琴带领创新团队以提升竹产品附加值和环保性、助推竹企转型升级为己任,围绕重组竹材制备新技术、竹重组材单元材料初加工连续化加工、基于PHBV/PLA的可降解竹基复合材料、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建筑用竹质结构材、竹笋加工剩余物增值、竹笋活体绿色保鲜、基于水性环保漆的竹木制品生产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竹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逐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针对竹材加工业普遍存在的板材以石油基三醛胶为胶粘剂导致甲醛释放量高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植物胶粘剂耐水性和防霉性差、胶合强度低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技术瓶颈问题,李琴带领团队开展了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历时十一年,创制出具有易施胶、热压温度低、储存期长、防霉性能好等特性的单组份豆粕胶粘剂,构建了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制备技术体系,首次开发出基于单组份豆粕胶粘剂的竹地板、竹家具板和展平竹砧板等三个系列高效增值产品,提升了竹质板材科技含量和环保性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于2020年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针对传统的竹材截断、剖竹等初加工工序都是各自独立进行机械化作业,工序间还要进行人工运输,壁厚和径级分选由操作工人根据经验识别,存在生产效率和分选精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工作环境差等问题,李琴带领团队开展了竹重组单元初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创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创制出集竹材自动定长截断、自动上料、径级分选、自动换刀、剖竹开条、厚度分选等多道工序为一体的竹条加工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减少人工60%,提高生产效率97%,提升了竹材初加工阶段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分选精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改善了工作环境,促进了竹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成果目前已在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江西和安徽等产竹大省广泛应用,推进了我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竹重组单元初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创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经专家组评议,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竹材壁厚和外径多尺度同纬度自动测量分选装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三十多年来,李琴勤奋努力、治学严谨,她的付出得到了同行专家、单位领导同事、基层林技人员以及竹农竹企的认可和赞赏。2021年,因科技业绩突出,李琴又一次获得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李琴:“咬定青山不放松”,她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4-11 来源: 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人物介绍

李琴,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竹类研究所所长、院科技领军人才,竹笋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国家林业草原竹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省竹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以竹为友为伴 

心系竹农竹企 

李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85年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入职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这首诗吟咏坚韧高洁的竹子,也让她从小就对竹子情有独钟,工作后毅然选择了竹类研究方向,投身于竹产业发展中。

作为竹类研究专家,李琴对竹子的优点作了概括介绍。竹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竹子年年砍年年长,竹笋年年挖年年有,不砍不挖,竹林就衰败了。竹子全身都是宝。竹材具有强度大、韧性好、纤维含量高等优点,在建筑材、家具材、竹浆造纸、竹质纤维纺织等方面被广泛应用。竹笋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氨基酸和膳食纤维等,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竹叶黄酮等有效成分可以合成药品和保健品。竹子同时还在竹工艺品、竹文化、竹林碳汇、竹林康养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竹产业是浙江省的特色优势产业,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竹材价格的下降,竹林抛荒增多、笋竹效益下降、企业倒闭外迁、产品出口受阻等现象日趋严重,竹业总产值增长乏力。为了突破竹产业生存困境,李琴带领竹类研究创新团队围绕笋竹加工和竹林培育方向开展全产业链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积极推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通过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等手段,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进程。近年来,十多项技术成果在浙江、四川、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广西等地推广应用,累计为林企和林农新增产值5亿多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带动竹区经济发展、促进竹农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瞄准生态高效 

助力竹农致富 

在竹林培育方向,李琴带领创新团队以提高竹林综合效益、助推竹农致富为己任,围绕毛竹林高效培育及规模经营、雷竹笋用林安全高效培育、笋用林减肥增效培育、毛竹林高效复合经营、毛竹林珍贵树种促进更新、覆盖雷竹林退化恢复与持续经营、弃管毛竹林生态控制、毛竹笋用林机械化经营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将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大幅提升竹笋产量和品质,提升竹林生态功能,助推竹业增效、竹农致富,是我们每个竹类研究人员肩负的责任。” 李琴说道。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深入竹林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每年达近百次,累计培训林技人员和竹农2000余人次,并编写技术手册,切实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的竹林经营水平,促进竹产业发展。

李琴深入基层,通过走访竹产区示范户和合作社,了解到由于毛竹出笋期集中和笋期短,各地都存在鲜笋销售困难、笋价低、严重影响毛竹林经营效益和竹农经营竹林的积极性的问题,大量竹林抛荒,进而影响到竹林的生态效益。

为了帮助农户提升竹林经营效益,李琴带领创新团队通过对毛竹笋用林地下竹鞭调控及复壮技术、立竹结构调控技术、覆盖增温可持续技术、土壤环境管理技术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创新集成了毛竹林春笋早出精准管理技术和毛竹林冬笋丰产精准管理技术,将毛竹笋用林春笋、冬笋的始笋期提前,延长竹笋出笋期,大幅提高了竹笋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春笋早出经营模式毛竹笋用林年均亩产值达22102元,比常规经营模式提高334%;冬笋高产经营模式毛竹笋用林年均亩产值达5415元,比常规经营模式提高183%。“毛竹笋用林经营模式创新”成果于2021年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全国冬季覆盖毛笋品牌,李琴依托国家林业草原竹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在浙江省嵊州市先后组织举办了三届全国“冬季毛笋王”擂台赛,并邀请中央电视台7台《绿色时空》栏目、浙江电视台《江南好味道》栏目、浙江卫视、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网、新浪、腾讯、浙江在线、浙江之声、绍兴日报、嵊州电视台、今日嵊州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极大提高了嵊州冬季毛笋的知名度,进而大幅提升了销售价格,春节前嵊州毛笋供不应求,销售价格普遍达到100元/斤,如今“笋中贵族 嵊名远扬”已成为嵊州市的一张金名片。 


聚焦高值环保 

促进提质增效 

在笋竹加工利用方向,李琴带领创新团队以提升竹产品附加值和环保性、助推竹企转型升级为己任,围绕重组竹材制备新技术、竹重组材单元材料初加工连续化加工、基于PHBV/PLA的可降解竹基复合材料、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建筑用竹质结构材、竹笋加工剩余物增值、竹笋活体绿色保鲜、基于水性环保漆的竹木制品生产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竹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逐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针对竹材加工业普遍存在的板材以石油基三醛胶为胶粘剂导致甲醛释放量高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植物胶粘剂耐水性和防霉性差、胶合强度低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技术瓶颈问题,李琴带领团队开展了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历时十一年,创制出具有易施胶、热压温度低、储存期长、防霉性能好等特性的单组份豆粕胶粘剂,构建了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制备技术体系,首次开发出基于单组份豆粕胶粘剂的竹地板、竹家具板和展平竹砧板等三个系列高效增值产品,提升了竹质板材科技含量和环保性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单组份豆粕胶粘剂创制及其在竹质板材的应用”于2020年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针对传统的竹材截断、剖竹等初加工工序都是各自独立进行机械化作业,工序间还要进行人工运输,壁厚和径级分选由操作工人根据经验识别,存在生产效率和分选精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工作环境差等问题,李琴带领团队开展了竹重组单元初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创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创制出集竹材自动定长截断、自动上料、径级分选、自动换刀、剖竹开条、厚度分选等多道工序为一体的竹条加工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减少人工60%,提高生产效率97%,提升了竹材初加工阶段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分选精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改善了工作环境,促进了竹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成果目前已在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江西和安徽等产竹大省广泛应用,推进了我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竹重组单元初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创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经专家组评议,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竹材壁厚和外径多尺度同纬度自动测量分选装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三十多年来,李琴勤奋努力、治学严谨,她的付出得到了同行专家、单位领导同事、基层林技人员以及竹农竹企的认可和赞赏。2021年,因科技业绩突出,李琴又一次获得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