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名片:
陈素红,中共党员,1973年6月生,浙江工业大学“运河特聘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导,中药健康产品研究所所长,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入选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药理与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浙江省科技奖一等奖。
先进事迹:
她扎根中药研究20多年,作为中药学科带头人全面参与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申报建设工作,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科技赋能扶贫攻坚。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铁皮石斛大健康产品研发”,开发产品40余个,为形成百亿产业提供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服务。走遍浙江、吉林、贵州、云南等18省市,技术服务企业20余家,积极践行“共同富裕”新征程。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原创中药新药研发。她主持国家重大新药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20余项,开发降尿酸、降血压等中药新药,获国家新药证书、药物临床批件5个,为近8000万名患者提供可选择药物。
科教融合培养人才。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她致力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主编国家级教材著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已培养博士后、博硕士生90余名。
陈素红说:
“两个先行”“健康浙江”“创新驱动发展”“中医药”“教育强省”等关键词都出现在了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擘画的新蓝图中,字字铿锵、意味深长。作为来自中医药科研一线的党代表,我感到尤为振奋。中医药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点领域和浙江省特色优势与重点支柱产业。“对于浙江而言,中医药产业一端关联着山区26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一端牵系着健康浙江的民生福祉,意义重大。”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加大中药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贡献中国智慧;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增进民生福祉。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中药全产业链,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中药物质结构、理论和功效的独特性,研究思路、发展举措必须创新,但不能一味求洋、求新。
我们的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面对世界科技前沿、面对国家重大需求;“立地”——面对经济主战场、面对生命健康。我们要努力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用在祖国建设上。
加大中药大健康产业,推动浙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高水平推进社会建设,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7岁。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国民平均寿命提高三岁,慢病死亡率下降30%等。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饮食失节、起居无常、精神失守”等引起的健康状态异常,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是中药的优势特色,也是中医药领先国际的优势。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中药大健康全产业链涵盖农业、工业及服务业。“浙产名药”推动包括:一产的优质中药材种植,促进美丽乡村振兴;二产的优势大健康产品开发,推动中药产业发展;三产的康养旅游等,帮扶发展山区26县共同富裕,推动浙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将继续带领科研团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的要求,聚焦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用科技创新赋能中药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深化健康浙江建设”,努力践行“两个先行”,助力人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