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乐谷科普教育基地:将科普从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

发布时间: 2022-08-10    作者: 吴炳坤    来源: 德清县科协   点击率:  

蚕乐谷科普教育基地创办于2012年,至今已整整十年,今年5月,入选第八批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基地位于江南避暑胜地莫干山东麓,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文底蕴深厚。基地的前身是由原民国时期外交部部长黄郛与夫人沈亦云创办于1931年的莫干山蚕种场,历经九十多年历史,基地还遗存了十几幢民国时期的老建筑,白墙黑瓦、古朴庄重,掩映在森森林木之中,清凉而幽静。

每年的夏令营都是蚕乐谷最忙碌、最热闹、也是最快乐的时候。今年也一样,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每天都有几百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小朋友在蚕乐谷学习、生活、锻炼,他们或参加课堂科普、或体验户外拓展、或尝试田间劳动。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独立生活、与人相处、集体行动,接受艰苦环境下的各种磨炼。小小年纪的他们暂时离开父母,心里难免孤单无助,但蚕乐谷丰富多彩的暑假活动又让他们快乐地融入到了集体之中。

1、嫘祖始蚕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相传在大约5000年前,黄帝元妃嫘祖发明了“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织之术”,被历代朝廷祀为“先蚕”圣母,民间祀为“蚕神蚕祖”。同学们认真听着蚕桑历史、神话故事,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2、蚕宝宝石雕

这是蚕乐谷的一尊仿真石雕,上面详细雕刻着蚕宝宝的头部、胸部、3对胸足、4对腹足、1对尾足、9对气门、1个尾角,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来上课,孩子们时而答对时而答错,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又哄堂大笑曝发出阵阵掌声,气氛热烈欢快。

3、百岁桑王

经权威部门鉴定,这棵桑树已经有150多岁了,是蚕乐谷当之无愧的“桑王”。虽然树干已基本被蛀空,但它依然枝繁叶茂、绿荫蔽地,每年的春天照样桑椹满枝头。相传儒家的老祖宗、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就“生于空桑”。老师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世界上最长寿的桑树已经几岁了?在哪里?”有同学抢着回答:“老师我知道,世界上最老的桑树在我国西藏的林芝县,已经1600多岁了。”老师开心地表扬道:“小伙子,你真棒!”

4、十二蚕俗

千百年来,种桑养蚕是浙北平原水乡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演绎,留下了底蕴深厚的蚕俗文化,主要有祛蚕祟、请蚕花、轧蚕花、呼蚕花、点蚕花、焐蚕花、剪蚕花、烧田蚕、戴蚕花、祭蚕花、闹蚕花、拜火桑,一共12个蚕俗。每个蚕俗都有规定的流程与动作,德清作为全国重点蚕区,旧时亦十分讲究蚕桑习俗。但是随着集体化和破除迷信活动的开展,蚕俗逐步消失,通过老一辈蚕农的口口相传,再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得以以图文形式在百蚕馆中完整展出。指导老师认真仔细地讲解,把古老的蚕桑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5、蚕茧手工制作

2020年拿到了蚕茧手工制作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蚕茧手工主要用蚕茧、丝线、小珍珠、布环等材料制作一个小挂件,最后在蚕茧上写字画画。这是蚕乐谷的一个保留节目,已经坚持了10年,前来游学的每个孩子都会体验。

6、插秧种田

这是一项古老而经典的农业劳动,孩子们都喜欢参与。他们不怕苦不怕脏,赤脚下田、拨秧种苗,去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的真实内涵。

蚕乐谷科普教育基地:将科普从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
发布时间: 2022-08-10 来源: 德清县科协

蚕乐谷科普教育基地创办于2012年,至今已整整十年,今年5月,入选第八批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基地位于江南避暑胜地莫干山东麓,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文底蕴深厚。基地的前身是由原民国时期外交部部长黄郛与夫人沈亦云创办于1931年的莫干山蚕种场,历经九十多年历史,基地还遗存了十几幢民国时期的老建筑,白墙黑瓦、古朴庄重,掩映在森森林木之中,清凉而幽静。

每年的夏令营都是蚕乐谷最忙碌、最热闹、也是最快乐的时候。今年也一样,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每天都有几百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小朋友在蚕乐谷学习、生活、锻炼,他们或参加课堂科普、或体验户外拓展、或尝试田间劳动。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独立生活、与人相处、集体行动,接受艰苦环境下的各种磨炼。小小年纪的他们暂时离开父母,心里难免孤单无助,但蚕乐谷丰富多彩的暑假活动又让他们快乐地融入到了集体之中。

1、嫘祖始蚕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相传在大约5000年前,黄帝元妃嫘祖发明了“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织之术”,被历代朝廷祀为“先蚕”圣母,民间祀为“蚕神蚕祖”。同学们认真听着蚕桑历史、神话故事,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2、蚕宝宝石雕

这是蚕乐谷的一尊仿真石雕,上面详细雕刻着蚕宝宝的头部、胸部、3对胸足、4对腹足、1对尾足、9对气门、1个尾角,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来上课,孩子们时而答对时而答错,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又哄堂大笑曝发出阵阵掌声,气氛热烈欢快。

3、百岁桑王

经权威部门鉴定,这棵桑树已经有150多岁了,是蚕乐谷当之无愧的“桑王”。虽然树干已基本被蛀空,但它依然枝繁叶茂、绿荫蔽地,每年的春天照样桑椹满枝头。相传儒家的老祖宗、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就“生于空桑”。老师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世界上最长寿的桑树已经几岁了?在哪里?”有同学抢着回答:“老师我知道,世界上最老的桑树在我国西藏的林芝县,已经1600多岁了。”老师开心地表扬道:“小伙子,你真棒!”

4、十二蚕俗

千百年来,种桑养蚕是浙北平原水乡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演绎,留下了底蕴深厚的蚕俗文化,主要有祛蚕祟、请蚕花、轧蚕花、呼蚕花、点蚕花、焐蚕花、剪蚕花、烧田蚕、戴蚕花、祭蚕花、闹蚕花、拜火桑,一共12个蚕俗。每个蚕俗都有规定的流程与动作,德清作为全国重点蚕区,旧时亦十分讲究蚕桑习俗。但是随着集体化和破除迷信活动的开展,蚕俗逐步消失,通过老一辈蚕农的口口相传,再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得以以图文形式在百蚕馆中完整展出。指导老师认真仔细地讲解,把古老的蚕桑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5、蚕茧手工制作

2020年拿到了蚕茧手工制作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蚕茧手工主要用蚕茧、丝线、小珍珠、布环等材料制作一个小挂件,最后在蚕茧上写字画画。这是蚕乐谷的一个保留节目,已经坚持了10年,前来游学的每个孩子都会体验。

6、插秧种田

这是一项古老而经典的农业劳动,孩子们都喜欢参与。他们不怕苦不怕脏,赤脚下田、拨秧种苗,去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的真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