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附属杭州市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牛诤,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是活跃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拥有1000万粉丝的医学科普“大V”——妇产科牛医生,她会第一时间分享九价HPV疫苗扩龄的好消息,两分钟带你了解分娩全过程,还会分享显微镜下的细胞秘密,以短视频生动形象地科普女性健康知识。
“知识+短视频”的跨界组合,拓宽了科学分享的路径,搭建起思维碰撞的平台,打开知识分享“无墙化”的大门。
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革。生命和疾病的奥秘逐步被揭开,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如何将医学的复杂系统及深奥的医学知识,用“显”而不“浅”的文字表达出来?如何在普罗大众和医学工作者之间构架科普数字化的沟通桥梁?
为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医学工作者向公众传播权威、科学、实用、有趣的健康科普知识,挖掘优秀医学科普选题和健康科普专家,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正确的健康理念,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都市快报联合科普中国推出 “医”路有你·“浙”样健康——浙江地区医学类短视频征集活动。
医生是追光人也是KOL
她的短视频“粉丝”从内蒙古赶来看门诊
“身边长辈很喜欢转发一些知识类短视频,有些还是伪科学,但老一辈深信不疑。”想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去辟谣,为牛诤打开了研究短视频的大门。
2020年1月,牛诤发出第一条短视频就收获了5万粉丝。“可能我比较幸运,我的内驱力来自我的粉丝,有正向的反馈就会激励你坚持下去。”现在牛诤门诊90%的患者,来自于短视频粉丝,最远有来自内蒙古的患者,还有一位学生高考完就来门诊拜师,想做她的医学生。
经过两年多的磨练,牛诤有了自己的经验,想要做好医学类短视频,“专业性+通俗性+时效性”缺一不可。“首先是要有专业知识做铺垫,能传达正确的观念和认知,这和我们医生十几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密不可分;通俗性就要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医学知识是严谨的,但表达可以接地气,比如30秒的短视频能清晰地传达1-2个知识点就很好,不能求多;时效性有点像你们新闻记者找选题,关注热点,像九价HPV疫苗扩龄的消息,三天内关注度都非常高。”
在牛诤看来,医学科普已经从原来单纯讲解疾病的阶段,升级为健康科普,拥有更广泛的范畴,包括健康素养的培养和社会层面的深层涵义。
医生做科普更有温度
他的朋友圈就像一本科学故事集
张力三是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虽然在睡眠医学领域很资深,但在医学科普短视频上还是一个萌新,半个月前才上传了第一条短视频。“去年就想做,这次终于下定决心。” 从“头痛”聊到“打呼噜”,脱下白大褂、穿上白衬衫的张力三开始以短视频的形式来做科普。半个月发了18条原创内容,其中,《睡不着就意味着你失眠了吗》一播就获得了一千两百多的点赞,这对于一个只有两百多粉丝的号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数据。
刚开始有点结结巴巴,这两天他一口气又录了18条科普短视频,“讲得更流畅了,更接近于我工作中的状态”,对于近期医学科普短视频的战果,张力三挺满意。
除了医生的本职身份外,张力三一直是一位科普达人,从2013年开始讲述一些睡眠医学的故事。打开他的朋友圈,就是一本电子版的科普教科书、急症室和睡眠门诊的科学故事集。
对于医生做科普这件事,张力三觉得很有必要,不仅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让医生的形象更有温度外,也可以利用新渠道和新力量去传播医学方面的科学知识,有些人刷到视频后会向他发私信询问:失眠能根治吗?失眠药物会不会成瘾?小朋友课堂上经常睡着了怎么办?有了这些平台和方式,医生和病人之间有了更垂直的交流,可以帮助到一些求医无门的人获取想要的信息。
除了拍医学科普短视频外,前阵子张力三也重启了“好梦无边”的公众号和视频号。入睡时脊髓固有性肌阵挛、发作性睡病、不宁腿综合征……张力三研究的是全病种睡眠障碍,对于这些公众听上去有些陌生的名词,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做科普。
全网播放量1.6亿的爆款
她以短视频的方式记录手术室日常
很多人都刷到过翟凌云那条《快速病理诊断,良性手术室的医护们集体鼓掌》吧,全网播放量1.6亿,货真价实的爆款。但她倒不认为自己是大V,只是一个一线医生,以短视频的方式记录手术室日常,传播科普知识。
翟凌云是浙大二院妇科的主治医生,最早一条科普视频诞生于2020年。“我做的是妇科肿瘤相关工作,很多病人患病后会沮丧、抑郁,甚至会和家属产生冲突,抗癌路上有太多坎坷了。”有一次,翟凌云在医院看到一位老奶奶,没有子女陪伴,但心态很好,在医院检查的时候还唱歌,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她忍不住掏出手机记录下了老奶奶乐观的身影。这是翟凌云拍的第一条短视频。“我想记录一些积极向上的故事,去鼓舞其他人。生病的现实不能改变,但你能改变的是心境,有了好心情,才有勇气对抗疾病。”
到目前为止,翟凌云已经发布了182条短视频,两年拍下来,她的方向从记录日常渐渐变成了做医学科普。做科普的初心是看到太多肿瘤病人的疾苦,希望能通过科普告诉大家预防癌症和疾病的知识。正反馈机制是,做科普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她也不断学习,拓展了知识面。
翟凌云的科普视频很有趣,活灵活现,甚至会有一些表演风格,“科普不能做得枯燥,不然10秒就划过去了。”她也相当高产,有了idea就支上手机在诊室里录,加上剪辑发布,基本每天都会有一条原创医学科普短视频诞生。翟凌云也乐在其中,为了拍好短视频不断查阅资料文件,经常在SCI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上找灵感。做科普是希望大家少生病或者不生病,因为除了基因以外的致病因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都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免疫功能下降就是肿瘤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接下来她打算拍一些短视频,呼吁大家从根源上改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像熬夜、抽烟喝酒、不运动等,减少疾病发生的几率。
关于拍医学科普短视频这件事,翟凌云举了复旦教授陈果的例子,陈果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自己活好,二是自己活好的同时,帮助别人活好。翟凌云说:“我现在做的就是这两件事而已。”
科学向善 科普为民
切实发挥科普的重要作用
本次短视频征集作品内容涵盖疫情防控、科学技术、特殊病例、团队协作、医学辟谣、医学科普、健康科普等方面。既欢迎严肃严谨的医学日常,也欢迎有梗有趣的医学分享。
“前几天,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我们的活动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策划推出。”省科协科普部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征集活动,切实发挥科普在培育科学精神、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寓教于乐的方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同时发挥好网络传播的独特优势,引导及传播正能量,增强科学性,更加便捷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倡导科学向善,践行科普为民。
中国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正需要发挥好网络科普力量作用。“科普中国”作为中国科协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都市快报作为2022年度科普中国融媒发展省级试点单位,此次联合推出短视频征集活动,正是希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向公众提供科学、权威、有趣、有用的科普内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征集出一批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普作品,推出一批弘扬正能量、公众喜闻乐见的优质科普作品,大力提升科普原创能力。通过科学普及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以创新和科普的双重动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
组织构架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科普部
浙江省科协
承办单位:都市快报
NO.1征集时间
海选:2022年9月9日至10月8日,从规定时间内提交的作品中,选出合格参赛作品进入复审;
复审:2022年10月9日至10月23日,由评审委员会共同对入围作品进行投票,提名优秀作品;
终审:2022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以专家审评的方式综合公众支持度,从提名作品中选出各类荣誉作品。
NO.2 征集平台(二选一)
征集平台1:关注浙江省科协抖音官方平台“科学+”,在抖音上发布征集主题规定的内容,带上主话题#科普中国,发送视频后@“科学+”即为成功投稿。
征集平台2:下载并登录橙柿互动APP,在“科学”频道首页或点击左下方“活动”栏,找到“科普中国浙江地区医学类短视频征集活动”,点击“去参加”,上传视频,填写相关信息,提交成功即为投稿成功。
同时,还需将视频及150字以内说明(作品标题+作者姓名/医院名称/所在科室+拍摄时间+作品简介+联系方式)投稿至专题邮箱kbkexue@foxmail.com,邮件标题请用“科普中国短视频+视频标题+姓名/单位”的格式命名。
NO.3 征集内容
征集短视频时长为1.5分钟至3分钟,要求为2022年拍摄的原创作品,格式为MP4,单个视频在200M以内。
作品内容涵盖疫情防控、科学技术、特殊病例、团队协作、医学辟谣、医学科普、健康科普等方面。
无论是严谨的医学日常、有梗有趣的医学分享,还是严肃活泼的知识科普、花样百出的个人展示,只要展现专业视角的内容,均可投稿参加。
重点是体现科普性,在文案编辑上,能剥开学术知识坚硬的外壳,将晦涩难懂的专业语言科普化,转换为大众更易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语言。
内容正面、导向积极,不得含有淫秽、暴力、赌博、迷信、恐怖、种族歧视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可以拍摄制作公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或社会各领域、政府部门关注的问题。
NO.4 奖项设置
综合作品的内容创意、拍摄手法、作品热度等维度进行评审,选出获奖作品。
作品分为团队申报和个人申报。
团队申报将评选优秀创作团队奖和优秀组织单位奖。
个人申报将评选科普新星奖、科普大V奖、科普创新奖、科普融合奖、科普人气奖等,将获得主办方联合颁发证书及科学礼包。
部分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在科普中国官方平台及浙江省科协官方平台刊登。
NO.5 注意事项
1.由多个单位或多人共同参与制作的同一部科普微视频,原则上由第一制作单位或第一作者提交。
2.参赛作者需承诺参选作品创意及素材的原创性,保证对提交作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若发现抄袭,将被取消参加评选资格。
3.主办方拥有对所投稿作品的播放权。主办方拥有获奖作品的版权,在征求作者意愿后有权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投稿者承诺并同意主办方对二创作品享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所有参选作品可以被评选单位进行推广和传播,参选作者将参选作品送交评选活动之日起,即认同由主办方及主办方相关媒体使用其投稿作品进行传播。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属于主办单位。凡投稿者,即视为其已知悉、理解并同意本征稿启事之所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