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学第一课”在杭州举行

发布时间: 2022-09-06    作者:    来源: 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   点击率:  

时值新学年开学,全国中小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学第一课”在杭州举行,各界人士齐发“气候教育进课堂”倡议。活动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专业区域中心、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代表处,杭州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等单位共同主办。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以《面向未来的气候变化教育》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她介绍,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十年来面向全国20多个试点城市的中小学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活动,超过1200名教师和100000名中小学生以及20多家地方社会组织受益。她提议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教学系统,培养富有远见、敢于担当、对国家和人类怀有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并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搭建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全人类更绿色、更低碳、更美好的未来贡献青少年智慧,发出青少年声音,承担青少年责任,凝聚青少年力量!

活动表彰了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十年贡献奖”的个人和社会组织获奖者,并发起“气候变化教育进课堂”倡议。


在气候教育圆桌交流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气候教育和绿色发展”主题畅所欲言,描述并展望了青少年为可持续发展可贡献的力量。圆桌交流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环境项目部主任王欣超主持。

面对“推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课堂”,各位专家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专家学者们认为:小学生是未来碳中和世界的主人和建设者,可以通过研发动画、漫画等丰富多彩的产品吸引小学生到气候变化的学习中来;建议结合教学任务做气候变化教学课程,最好将气候变化课程编写成教材或者纳入课表,将难度知识降低从一年级开始做起;可以从顶峰设计入手建立大框架,加强教师项目式学习,并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建议从知识获取、情感激发、行动激励三个层面为气候变化做贡献;每一个学期都定下一个气候变化主题实践课程,全校整合各种活动进行全面推广。

随后,专家学者们分别为公众与社会组织、青少年和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气候变化“开学第一课”。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培训室主任曾红鹰围绕“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参与”“公众和社会组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目前面对的问题和策略”等方面开展《公众和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课程讲座。他指出,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推动相关科普宣传,并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环境治理领域中来,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说“不”。针对环保领域法律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气候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相关低碳价值体系还未形成等问题,曾红鹰表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IPCC报告主笔人陈迎以《讲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为主题,从“二氧化碳从哪里来”“气候变化是真的吗”“未来气候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可以做什么”等方面讲述了气候变化的危机,她引用IPCC报告,强调了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脆弱环境中。气候变化造成复合型气候风险并越来越难管理,她呼吁通过全国低碳日、碳足迹、碳标签等促进人人参与低碳行动。

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培训专家、北京市朝阳区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理事长李力带来《气候变化的由来》课程,组织同学们分成阳光队、雷霆台风队、清凉夏日队等小组,引导大家围绕气候变化提出自己的见解。李力提到,近年来气候有点“不正常”,人们一直待在家里吹空调,加剧了温室效应;极端天气频发,使得南方也会突降大雪,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课程最后还通过游戏环节让大家学习各种能源的特点,将节能环保小知识传播给新生代。

全国中小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学第一课”在杭州举行
发布时间: 2022-09-06 来源: 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

时值新学年开学,全国中小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学第一课”在杭州举行,各界人士齐发“气候教育进课堂”倡议。活动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专业区域中心、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代表处,杭州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等单位共同主办。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以《面向未来的气候变化教育》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她介绍,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十年来面向全国20多个试点城市的中小学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活动,超过1200名教师和100000名中小学生以及20多家地方社会组织受益。她提议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教学系统,培养富有远见、敢于担当、对国家和人类怀有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并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搭建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全人类更绿色、更低碳、更美好的未来贡献青少年智慧,发出青少年声音,承担青少年责任,凝聚青少年力量!

活动表彰了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十年贡献奖”的个人和社会组织获奖者,并发起“气候变化教育进课堂”倡议。


在气候教育圆桌交流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气候教育和绿色发展”主题畅所欲言,描述并展望了青少年为可持续发展可贡献的力量。圆桌交流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环境项目部主任王欣超主持。

面对“推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课堂”,各位专家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专家学者们认为:小学生是未来碳中和世界的主人和建设者,可以通过研发动画、漫画等丰富多彩的产品吸引小学生到气候变化的学习中来;建议结合教学任务做气候变化教学课程,最好将气候变化课程编写成教材或者纳入课表,将难度知识降低从一年级开始做起;可以从顶峰设计入手建立大框架,加强教师项目式学习,并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建议从知识获取、情感激发、行动激励三个层面为气候变化做贡献;每一个学期都定下一个气候变化主题实践课程,全校整合各种活动进行全面推广。

随后,专家学者们分别为公众与社会组织、青少年和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气候变化“开学第一课”。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培训室主任曾红鹰围绕“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参与”“公众和社会组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目前面对的问题和策略”等方面开展《公众和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课程讲座。他指出,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推动相关科普宣传,并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环境治理领域中来,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说“不”。针对环保领域法律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气候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相关低碳价值体系还未形成等问题,曾红鹰表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IPCC报告主笔人陈迎以《讲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为主题,从“二氧化碳从哪里来”“气候变化是真的吗”“未来气候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可以做什么”等方面讲述了气候变化的危机,她引用IPCC报告,强调了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脆弱环境中。气候变化造成复合型气候风险并越来越难管理,她呼吁通过全国低碳日、碳足迹、碳标签等促进人人参与低碳行动。

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培训专家、北京市朝阳区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理事长李力带来《气候变化的由来》课程,组织同学们分成阳光队、雷霆台风队、清凉夏日队等小组,引导大家围绕气候变化提出自己的见解。李力提到,近年来气候有点“不正常”,人们一直待在家里吹空调,加剧了温室效应;极端天气频发,使得南方也会突降大雪,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课程最后还通过游戏环节让大家学习各种能源的特点,将节能环保小知识传播给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