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里天文大讲堂”邀请到北京天文馆副馆长、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专家齐锐研究员,在杭州市党群服务中心为大家做了题为“母学之学”的精彩讲座,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星空文化。
第三讲活动由杭州西湖国学馆、杭州市党群服务中心协办,来自杭城及周边的约300位天文爱好者、中小学生及家长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省天文学会资深科普讲师、PBL项目策划师北落老师主持,省天文学会理事长陈志平、副理事长林岚及多位理事参加。
天文学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自古以来天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起源非常悠久,很多学科的思想都源于天文学,或者与天文学有关。齐老师列举了大量依据,阐述了天文学是一种“母学”。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座开始,齐馆长以《易经·贲卦》开场,以乾隆皇帝的御笔“观象授时”为例子,给出中国传统天文的两大要义:观象及授时。通过讲解天文学与道家、儒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关系,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等,指出天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源头意义。
齐馆长的讲座生动有趣,从科学的角度,结合古文古语,讲解古代中国各种思想或习俗与天文学的关系。《周礼·春官宗伯·大史》:“颁之于官府及都郡,颁告朔于邦国”,指出天文学在“观象以授人时”习俗中的意义及地位。《汉书·艺文志》:“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指出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意义。天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敬授人时”“以和天时”“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中,是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正如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钱穆所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齐馆长以精确、生动的语言,讲解了“圭表”“日晷”的起源与发展,根据日影的变化规律,说明“夸父逐日”的天文学缘起与含义,中文“中”字的天文学起源,八卦阴阳鱼的天文学起源,这些知识让听众深表震撼,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大量的干货知识,让大家体会了一次文化盛宴。讲座后面,齐馆长还讲解了降龙十八掌的掌法名称与天文学的关系,让大家再次叹为观止。
齐馆长的讲座展现的既是一场天文高级科普,更是一场中国文化发展史,蕴含了教育、科技和宇宙认知发展史,两个多小时的“思政课堂”,大小朋友们学得津津有味。
齐老师说,中国人从很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思考于探索,这股不竭的探索与钻研一直随着民族精神传承至今。了解中国古代星空,追溯古代天文起源,能让公众从全新角度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增加了民族文化自信,也坚定了国人的精神内核。探究天文,既是对未知的探索,也是对历史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