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在浙江:百舸争流,逐梦科创浪潮

发布时间: 2023-05-24    作者:    来源: 潮新闻客户端   点击率:  

智算洞见未来,基因解码生命,“云”连星辰大海,中国“芯”赋能可持续发展……上天下海,在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正涌现越来越多浙江科技的身影和来自浙江科研力量的担当。

时针倒拨20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高瞻远瞩地提出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为浙江量身打造了创新发展之路。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直接推动、大力支持下,作为浙江省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新型创新载体,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正式成立。眼下最炙手可热的新型研发机构在20年前,就有了最初的范本。

20年过去,浙江已迈向高水平科技强省,而承载科技与创新重大使命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全省11个地市遍地开花,10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集聚浙江创新资源,汇集高端科技人才,成为科技成果助推产业升级发展最强劲的“引擎”。

5月24日,践行“八八战略”长三角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论坛将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举行,三省一市共同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浙江省科协、上海市科协、江苏省科协、安徽省科协将签订合作备忘录,谋划成立长三角新型研发机构科协联合体,培育壮大长三角科创圈。

长三角三省一市新型研发机构将如何携手共进、破浪前行?百舸争流,奋进路上,从新型研发机构的“浙江经验”,窥见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密钥”。



浙江力量 探秘星辰大海


为宇宙拍个照吧,之江实验室深度参与的“FAST精细刻画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锁定30亿光年以外的快速射电暴,用“超计算”能力记录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一本字典厚度的半导体材料?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参与的研发项目成功生长出厚度50毫米的半导体碳化硅单晶,将大幅降低碳化硅衬底的成本,助推国产半导体产业发展;发现肿瘤转移的秘密,西湖实验室团队首次证实乳腺癌组织中存在多种独特的胞内菌,解决肿瘤扩散转移难题进展更近一步……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新型研发机构成为产出尖端科技成果的“主力军”,勇立潮头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跨山追海争雄长”的魄力背后,是充满智慧的前瞻性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之江实验室和湖畔实验室等主攻人工智能、数字信息、类脑计算与脑机结合等前沿研究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湘湖实验室聚焦农业领域研究,专注生物种业、绿色健康高效农业,白马湖实验室探索零碳、低碳能源生产;面向经济主战场,甬江实验室让高端合金与磁性材料、先进高分子与复合材料走向市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西湖实验室和良渚实验室在解决重大精神疾病、疑难未诊断疾病、代谢与衰老疾病、肿瘤机制研究等方面突破不断……

百花齐放春满园,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紧紧围绕“互联网 +”、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15个战略领域,又不止于此,延伸拓展直指未来科技,展现一浪接一浪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浙江引力 汇聚科创资源


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杭州创新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在浙江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双一流”高校布局共建机构占比约40%,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背景让优质的名校、高校资源在之江大地上枝繁叶茂,也带领“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走出“深闺”,走向市场。

2022年的冬奥会上,清华长三院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团队研发的传感器在雪车雪橇项目大放异彩。据介绍,从接到研发任务到最终应用,技术研发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这一方面得益于在柔性电子技术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三院灵活完善的机制体制。”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学科建设为纲,清华长三院依托清华大学学术及产业化成果基础,在科研组织模式上不断深化改革,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打造学术共同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和技术成果一起扎根于“浙”的还有投身科技事业的“后浪”们。

2019年,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创立,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创产融合为一体,与地方政府一道,构建全新的科技创新生态。创新拔尖人才来到这里,拥有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的深度参与中不断成长,一步步迈向新型产业发展的驱动者。


浙江产业 插上数字经济翅膀


在甬江实验室,朱光研究员在光固化3D打印领域做出的原创性进展,从根技术上突破了国外公司的专利壁垒。采用此技术制造的3D运动鞋底在缓震和使用寿命方面性能优异,已获得了ASICS、FILA等国际一线运动品牌数十万双订单,建成的“3D打印数字化示范工厂”也将拓展至定制化消费品和个性化医疗等领域。

谋创新就是谋发展,依托各地区域优势而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产业经济发展上大有可为。

“新型研发机构包含了从0到1的科创转化,从原创技术诞生的开始,到转化适应于市场的技术,最后将技术真正投身于市场,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2年3月数据,浙江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创办企业266家,孵化培育上市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家,成果转化总收入累计32.44亿元。

“产品量产后,预计每年能带来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在杭州富阳,富加镓业科技有限公司曾经面临着稳定量产氧化镓单晶产品的技术难题。2021年,公司与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深度合作,依托其搭建的光电激光产业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寻找解决方案,成功实现专家协助研发,加快推动项目产业化进程,经济效益立竿见影。

创新资源协同共享,破解核心技术难题。新型研发机构在各地发挥桥梁作用,为专业人才和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助推产业整体提升。“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所打造成熟的激光光电产业引育体系,构建产业链生态协同,助力入孵企业拓展潜在市场”。杭光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以研究所为产业基地载体,通过产学研资源平台、共性设备公共服务平台等打造产业生态核心,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于一体的光电激光产业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赋能型平台,提高了科学家创业的成功概率。

“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被誉为“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因其“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更大作用,浙江,正以开放的姿态,发力锻造科创平台,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和可能。

新型研发机构在浙江:百舸争流,逐梦科创浪潮
发布时间: 2023-05-24 来源: 潮新闻客户端

智算洞见未来,基因解码生命,“云”连星辰大海,中国“芯”赋能可持续发展……上天下海,在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正涌现越来越多浙江科技的身影和来自浙江科研力量的担当。

时针倒拨20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高瞻远瞩地提出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为浙江量身打造了创新发展之路。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直接推动、大力支持下,作为浙江省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新型创新载体,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正式成立。眼下最炙手可热的新型研发机构在20年前,就有了最初的范本。

20年过去,浙江已迈向高水平科技强省,而承载科技与创新重大使命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全省11个地市遍地开花,10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集聚浙江创新资源,汇集高端科技人才,成为科技成果助推产业升级发展最强劲的“引擎”。

5月24日,践行“八八战略”长三角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论坛将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举行,三省一市共同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浙江省科协、上海市科协、江苏省科协、安徽省科协将签订合作备忘录,谋划成立长三角新型研发机构科协联合体,培育壮大长三角科创圈。

长三角三省一市新型研发机构将如何携手共进、破浪前行?百舸争流,奋进路上,从新型研发机构的“浙江经验”,窥见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密钥”。



浙江力量 探秘星辰大海


为宇宙拍个照吧,之江实验室深度参与的“FAST精细刻画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锁定30亿光年以外的快速射电暴,用“超计算”能力记录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一本字典厚度的半导体材料?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参与的研发项目成功生长出厚度50毫米的半导体碳化硅单晶,将大幅降低碳化硅衬底的成本,助推国产半导体产业发展;发现肿瘤转移的秘密,西湖实验室团队首次证实乳腺癌组织中存在多种独特的胞内菌,解决肿瘤扩散转移难题进展更近一步……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新型研发机构成为产出尖端科技成果的“主力军”,勇立潮头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跨山追海争雄长”的魄力背后,是充满智慧的前瞻性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之江实验室和湖畔实验室等主攻人工智能、数字信息、类脑计算与脑机结合等前沿研究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湘湖实验室聚焦农业领域研究,专注生物种业、绿色健康高效农业,白马湖实验室探索零碳、低碳能源生产;面向经济主战场,甬江实验室让高端合金与磁性材料、先进高分子与复合材料走向市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西湖实验室和良渚实验室在解决重大精神疾病、疑难未诊断疾病、代谢与衰老疾病、肿瘤机制研究等方面突破不断……

百花齐放春满园,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紧紧围绕“互联网 +”、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15个战略领域,又不止于此,延伸拓展直指未来科技,展现一浪接一浪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浙江引力 汇聚科创资源


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杭州创新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在浙江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双一流”高校布局共建机构占比约40%,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背景让优质的名校、高校资源在之江大地上枝繁叶茂,也带领“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走出“深闺”,走向市场。

2022年的冬奥会上,清华长三院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团队研发的传感器在雪车雪橇项目大放异彩。据介绍,从接到研发任务到最终应用,技术研发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这一方面得益于在柔性电子技术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三院灵活完善的机制体制。”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学科建设为纲,清华长三院依托清华大学学术及产业化成果基础,在科研组织模式上不断深化改革,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打造学术共同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和技术成果一起扎根于“浙”的还有投身科技事业的“后浪”们。

2019年,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创立,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创产融合为一体,与地方政府一道,构建全新的科技创新生态。创新拔尖人才来到这里,拥有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的深度参与中不断成长,一步步迈向新型产业发展的驱动者。


浙江产业 插上数字经济翅膀


在甬江实验室,朱光研究员在光固化3D打印领域做出的原创性进展,从根技术上突破了国外公司的专利壁垒。采用此技术制造的3D运动鞋底在缓震和使用寿命方面性能优异,已获得了ASICS、FILA等国际一线运动品牌数十万双订单,建成的“3D打印数字化示范工厂”也将拓展至定制化消费品和个性化医疗等领域。

谋创新就是谋发展,依托各地区域优势而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产业经济发展上大有可为。

“新型研发机构包含了从0到1的科创转化,从原创技术诞生的开始,到转化适应于市场的技术,最后将技术真正投身于市场,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2年3月数据,浙江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创办企业266家,孵化培育上市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家,成果转化总收入累计32.44亿元。

“产品量产后,预计每年能带来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在杭州富阳,富加镓业科技有限公司曾经面临着稳定量产氧化镓单晶产品的技术难题。2021年,公司与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深度合作,依托其搭建的光电激光产业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寻找解决方案,成功实现专家协助研发,加快推动项目产业化进程,经济效益立竿见影。

创新资源协同共享,破解核心技术难题。新型研发机构在各地发挥桥梁作用,为专业人才和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助推产业整体提升。“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所打造成熟的激光光电产业引育体系,构建产业链生态协同,助力入孵企业拓展潜在市场”。杭光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以研究所为产业基地载体,通过产学研资源平台、共性设备公共服务平台等打造产业生态核心,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于一体的光电激光产业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赋能型平台,提高了科学家创业的成功概率。

“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被誉为“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因其“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更大作用,浙江,正以开放的姿态,发力锻造科创平台,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