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未来的“蓝天白云”,第十一期“之江院士讲坛”聚焦能源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6-27    作者:    来源: 省科技服务中心   点击率: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能源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是支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6月20日下午,第十一期“之江院士讲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高翔作《以能源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主旨报告,介绍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守护未来的“蓝天白云”。浙江省科协二级巡视员戴力,浙江省委党校(院)委委员、教育长蓝汉林出席活动。

研究表明,2015—2022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未来的五年气温可能会再次突破纪录。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南极“末日冰川”渐渐融化、全球干旱正向骤旱转变……种种迹象不断证明全球气候问题的严重性,应对行动刻不容缓,关注绿色能源科技,即是关注“拯救地球”的大事。

“气候变化加速了全球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行动,促进绿色绿碳发展。”高翔院士介绍,碳排放的最大源头是能源,当前,世界各国正积极制定能源转型战略、低碳政策/规划、绿色金融计划等,不断引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科技创新发展,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据估计,如果减少碳排放,未来全球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将从目前的80%,降低到2050年的20%。

富煤、贫油、少气,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开发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优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第一能源消费国,我国正依托资源特点,结合能源需求,构建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2022年8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等多个方面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2022年6月,以能源与碳中和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白马湖实验室成立。在政策引领和科技支撑下,我国能源清洁低碳利用领域不断涌现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

能源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命题,也将顺应需求成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光伏硅片、电池和组件分别占全球产能的96%、85%和75%。电动汽车的电池、正极和负极的产能分别占75%、87%、68%,相关产业发展成绩斐然。随着数据驱动机器人新材料合成技术、太阳能氢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富氧燃烧等新技术不断诞生、迭代升级,高翔院士表示,绿色能源、储能技术未来势必成为世界各国高质量发展实力的“兵家必争之地”。

高翔院士介绍,目前,在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已成立“智慧能源”班,未来,能源也将和大数据、计算机等结合起来,发展数字经济“智慧能源”,打造智慧城市供热系统、多变核算边界下的碳计量模型、区域碳排放核算平台等,培养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支撑新型低碳能源系统发展。

主题报告后,浙江大学求是科研教授、中科院客座教授、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主任熊树生与高翔院士一起,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深入互动交流。

戴力为高翔院士和熊树生颁发荣誉奖杯和证书。

“之江院士讲坛”聚焦前沿科技、面向浙江共同富裕,根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中13个重大科学问题和10个重大技术领域选题开展活动,将搭建顶尖科学家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平台,打造省内有影响力的科技“百家讲坛”。

守护未来的“蓝天白云”,第十一期“之江院士讲坛”聚焦能源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6-27 来源: 省科技服务中心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能源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是支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6月20日下午,第十一期“之江院士讲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高翔作《以能源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主旨报告,介绍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守护未来的“蓝天白云”。浙江省科协二级巡视员戴力,浙江省委党校(院)委委员、教育长蓝汉林出席活动。

研究表明,2015—2022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未来的五年气温可能会再次突破纪录。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南极“末日冰川”渐渐融化、全球干旱正向骤旱转变……种种迹象不断证明全球气候问题的严重性,应对行动刻不容缓,关注绿色能源科技,即是关注“拯救地球”的大事。

“气候变化加速了全球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行动,促进绿色绿碳发展。”高翔院士介绍,碳排放的最大源头是能源,当前,世界各国正积极制定能源转型战略、低碳政策/规划、绿色金融计划等,不断引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科技创新发展,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据估计,如果减少碳排放,未来全球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将从目前的80%,降低到2050年的20%。

富煤、贫油、少气,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开发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优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第一能源消费国,我国正依托资源特点,结合能源需求,构建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2022年8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等多个方面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2022年6月,以能源与碳中和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白马湖实验室成立。在政策引领和科技支撑下,我国能源清洁低碳利用领域不断涌现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

能源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命题,也将顺应需求成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光伏硅片、电池和组件分别占全球产能的96%、85%和75%。电动汽车的电池、正极和负极的产能分别占75%、87%、68%,相关产业发展成绩斐然。随着数据驱动机器人新材料合成技术、太阳能氢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富氧燃烧等新技术不断诞生、迭代升级,高翔院士表示,绿色能源、储能技术未来势必成为世界各国高质量发展实力的“兵家必争之地”。

高翔院士介绍,目前,在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已成立“智慧能源”班,未来,能源也将和大数据、计算机等结合起来,发展数字经济“智慧能源”,打造智慧城市供热系统、多变核算边界下的碳计量模型、区域碳排放核算平台等,培养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支撑新型低碳能源系统发展。

主题报告后,浙江大学求是科研教授、中科院客座教授、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主任熊树生与高翔院士一起,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深入互动交流。

戴力为高翔院士和熊树生颁发荣誉奖杯和证书。

“之江院士讲坛”聚焦前沿科技、面向浙江共同富裕,根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中13个重大科学问题和10个重大技术领域选题开展活动,将搭建顶尖科学家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平台,打造省内有影响力的科技“百家讲坛”。

全屏浮动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