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入选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

发布时间: 2023-07-04    作者: 张煜杭    来源: 嘉兴市科协   点击率:  

近日,嘉兴市入选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这意味着嘉兴又添一枚国字号“金名片”,创新发展动能不断释放。

嘉兴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全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稳居全省第二,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保持全省第一方阵。集聚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800家,R&D占比达3.4%、列全省第二,入选“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连续两年获全省“科技创新鼎”。2022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力百强,嘉兴排名第30位,位列全省第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嘉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位战略,提出建设实力型、创新型、枢纽型、品质型、活力型、开放型、智慧型“七型城市”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嘉善“双示范”建设,南湖、平湖、海盐、海宁列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嘉兴着力打造形成1个全球性、3个全国性、5个长三角区域性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嘉兴把“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和基地建设”列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构建“中国科协+省科协+市政府+企业主体”的“三级四方”组织模式和“一核多元、全域协同”服务机制。嘉兴坚决扛起“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两大历史使命,加快推进嘉善“双示范”建设,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

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创新力量。嘉兴区域产业基础扎实,秀洲国家高新区更名为嘉兴国家高新区,南湖、嘉善、平湖、乌镇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数量并列全省第一。按照一县一个制造业集群的整体布局,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嘉兴生态优美的湖区集聚科创资源,打造若干高能级科创湖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县一湖”科创湖区建设布局。嘉兴科协组织创新优势发挥明显,目前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学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8个、学会服务驿站33个,成为全省唯一“科教融合”试点城市、全省唯一实施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地级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数居全省第一。产学研用综合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发挥突出,嘉兴深入开展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累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共建87家创新平台,集聚了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一批创新载体。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方面,嘉兴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形成联席会议机制、人才科技共赢机制、“娘家人”关爱机制、“暖心筑巢”机制等四个机制,让高端人才有归属感,为嘉兴集聚一批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实现重大协同创新平台的持续性发展。

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创新创业。嘉兴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力度不断加大,确立每年5月18日为“嘉兴人才日”。近三年来,嘉兴新增就业大学生超3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126.9万,出台新时代嘉兴工匠培育工程等人才政策,迭代升级硕博倍增、“星耀南湖”领军人才等引才计划,人才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嘉兴不断提升技术转移转化对接效率,与中国科协下属的战略创新研究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国家级学会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在助力高水平创业就业方面,嘉兴制订《关于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双聘”发展的暂行办法》,探索建立“人才双聘、资源共享、创新协同”机制。开展全市稳就业惠民生攻坚行动,出台暖企纾困15条,实施缓、降、减、返、补一揽子政策,顶格兑现各类惠企助企补贴26亿元。同时,嘉兴持续服务和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长三角区域城市人才合作,促成26个城市联合实施“城市联盟共筑长三角最优人才生态行动”。持续深化“单一窗口”审批模式,外国人才在青浦、吴江、嘉善实现“一地认定、三地互认”。

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生态。嘉兴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通过出台相关规划纲要,嘉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不断优化“政产学研金介用”创新生态,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在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保障方面,嘉兴建立长三角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强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同时,嘉兴不断强化试点建设绩效考评,建立组织调度、专班推进、综合协调、绩效考评等工作机制,向上做好国家级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向下开展经济领域科技需求排摸,构建学会协会、院士专家、青年人才、海外智力、科技企业等多元服务模式。

嘉兴市入选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
发布时间: 2023-07-04 来源: 嘉兴市科协

近日,嘉兴市入选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这意味着嘉兴又添一枚国字号“金名片”,创新发展动能不断释放。

嘉兴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全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稳居全省第二,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保持全省第一方阵。集聚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800家,R&D占比达3.4%、列全省第二,入选“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连续两年获全省“科技创新鼎”。2022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力百强,嘉兴排名第30位,位列全省第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嘉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位战略,提出建设实力型、创新型、枢纽型、品质型、活力型、开放型、智慧型“七型城市”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嘉善“双示范”建设,南湖、平湖、海盐、海宁列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嘉兴着力打造形成1个全球性、3个全国性、5个长三角区域性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嘉兴把“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和基地建设”列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构建“中国科协+省科协+市政府+企业主体”的“三级四方”组织模式和“一核多元、全域协同”服务机制。嘉兴坚决扛起“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两大历史使命,加快推进嘉善“双示范”建设,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

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创新力量。嘉兴区域产业基础扎实,秀洲国家高新区更名为嘉兴国家高新区,南湖、嘉善、平湖、乌镇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数量并列全省第一。按照一县一个制造业集群的整体布局,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嘉兴生态优美的湖区集聚科创资源,打造若干高能级科创湖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县一湖”科创湖区建设布局。嘉兴科协组织创新优势发挥明显,目前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学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8个、学会服务驿站33个,成为全省唯一“科教融合”试点城市、全省唯一实施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地级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数居全省第一。产学研用综合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发挥突出,嘉兴深入开展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累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共建87家创新平台,集聚了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一批创新载体。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方面,嘉兴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形成联席会议机制、人才科技共赢机制、“娘家人”关爱机制、“暖心筑巢”机制等四个机制,让高端人才有归属感,为嘉兴集聚一批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实现重大协同创新平台的持续性发展。

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创新创业。嘉兴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力度不断加大,确立每年5月18日为“嘉兴人才日”。近三年来,嘉兴新增就业大学生超3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126.9万,出台新时代嘉兴工匠培育工程等人才政策,迭代升级硕博倍增、“星耀南湖”领军人才等引才计划,人才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嘉兴不断提升技术转移转化对接效率,与中国科协下属的战略创新研究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国家级学会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在助力高水平创业就业方面,嘉兴制订《关于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双聘”发展的暂行办法》,探索建立“人才双聘、资源共享、创新协同”机制。开展全市稳就业惠民生攻坚行动,出台暖企纾困15条,实施缓、降、减、返、补一揽子政策,顶格兑现各类惠企助企补贴26亿元。同时,嘉兴持续服务和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长三角区域城市人才合作,促成26个城市联合实施“城市联盟共筑长三角最优人才生态行动”。持续深化“单一窗口”审批模式,外国人才在青浦、吴江、嘉善实现“一地认定、三地互认”。

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生态。嘉兴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通过出台相关规划纲要,嘉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不断优化“政产学研金介用”创新生态,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在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保障方面,嘉兴建立长三角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强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同时,嘉兴不断强化试点建设绩效考评,建立组织调度、专班推进、综合协调、绩效考评等工作机制,向上做好国家级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向下开展经济领域科技需求排摸,构建学会协会、院士专家、青年人才、海外智力、科技企业等多元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