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科普?院士专家、科普大V齐支招

发布时间: 2023-08-18    作者:    来源: 绿碳大会专班、潮新闻   点击率:  

8月16日,2023生态文明科普论坛在湖州举行。论坛以“凝聚科普智慧 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业界代表等,分享生态文明建设前沿技术知识,共同探讨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科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微生物学家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著名环境工程专家朱利中,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顾雁峰,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德凯,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笑钦,湖州市副市长金凯出席论坛。论坛第一阶段由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陆锦主持。

邓子新、朱利中分别作《生态文明背景下合成生物产业的兴起和担当》《土壤生态系统固碳减排与绿色修复》主旨报告。

合成生物学作为一个前沿学科,正在改造或者颠覆着传统大健康产品的研发路径。邓子新表示,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人才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使得生物产业形成新的业态。而生物体就跟盖房子一样,前沿技术,生物学家跟工程师要联合起来,对生物体进行重新布线和编程。

为什么现在的大米有些不太好吃了?论坛上,朱利中作出解答,环境污染物可以影响大米当中质量淀粉含量,当淀粉含量下降后,大米就不软糯,即环境污染物不但影响农作物的安全还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而怎样减少环境污染物,提升农作物品质安全?邓子新表示主要通过生物炭固碳减排与阻控增产、作物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选高产低排的良种、水肥双减这三种方式,实现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污染阻控、系统减碳。

在“不同视角下的生态文明科普”会客厅环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席北斗,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斌,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姜冬梅3位专家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

如何做好生态科普工作?席北斗表示,首先,要实现科研和科普的协同发展,基于生态环境科技属性,生态环境科技和科普一体两翼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其次要让大中小学积极协同起来,推进人才培养;再次让各个行业协同发展,产学研相互支持;最后借助多媒体平台,将科普活动和各个平台形成联动,达成沟通。在以上几大协同基础上,形成考核机制,通过晋升激励、人才技能培养、推动对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而推动生态文明科普的高质量发展。

针对中小学老师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科普,赵斌以小朋友提出的“我们发现周边的生物在减少,这种情况下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为引,谈到孩子在很多时候会受到大人影响,而“生物减少”的问题实际上可以通过站在生态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复杂和多样,积极运用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去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理解生态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生态思维。

近年来,湖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科普和科技创新科学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成立全省首家院士科普基地,推动科学家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全域化。

生态文明(湖州)科普中心作为科普中国智库的重要基地,在论坛现场,邓子新、朱利中、席北斗、赵斌、姜冬梅5位教授被聘为“科普中国智库”及“生态文明科普中心”专家。



首批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单位授牌、湖州市首批科学家科普教育基地授牌、“生态书香”低碳科学阅读推广活动启动等仪式也在论坛中举办,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普工作。

此外,“生态文明(湖州)科普中心”在8月15日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的论坛现场揭牌,16日则以生态文明科普中心名义,发起2023·生态文明科普短视频征集行动,后期将遴选出优秀作品在有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上展播。

论坛还组织参会嘉宾参观调研了2023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展和湖州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单位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并现场作了相关交流。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浙江省科协、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州市科协承办,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科协资源环境学会联合体支持。

上海、江苏、河北、安徽、内蒙古等省市地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有关专家,浙江省各地市科协相关负责人,湖州市纲要办成员单位、各区县科协相关负责人,首批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单位、湖州市首批科学家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单位代表,以及媒体代表、科普小记者共200多人参会。

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科普?院士专家、科普大V齐支招
发布时间: 2023-08-18 来源: 绿碳大会专班、潮新闻

8月16日,2023生态文明科普论坛在湖州举行。论坛以“凝聚科普智慧 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业界代表等,分享生态文明建设前沿技术知识,共同探讨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科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微生物学家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著名环境工程专家朱利中,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顾雁峰,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德凯,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笑钦,湖州市副市长金凯出席论坛。论坛第一阶段由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陆锦主持。

邓子新、朱利中分别作《生态文明背景下合成生物产业的兴起和担当》《土壤生态系统固碳减排与绿色修复》主旨报告。

合成生物学作为一个前沿学科,正在改造或者颠覆着传统大健康产品的研发路径。邓子新表示,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人才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使得生物产业形成新的业态。而生物体就跟盖房子一样,前沿技术,生物学家跟工程师要联合起来,对生物体进行重新布线和编程。

为什么现在的大米有些不太好吃了?论坛上,朱利中作出解答,环境污染物可以影响大米当中质量淀粉含量,当淀粉含量下降后,大米就不软糯,即环境污染物不但影响农作物的安全还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而怎样减少环境污染物,提升农作物品质安全?邓子新表示主要通过生物炭固碳减排与阻控增产、作物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选高产低排的良种、水肥双减这三种方式,实现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污染阻控、系统减碳。

在“不同视角下的生态文明科普”会客厅环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席北斗,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斌,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姜冬梅3位专家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

如何做好生态科普工作?席北斗表示,首先,要实现科研和科普的协同发展,基于生态环境科技属性,生态环境科技和科普一体两翼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其次要让大中小学积极协同起来,推进人才培养;再次让各个行业协同发展,产学研相互支持;最后借助多媒体平台,将科普活动和各个平台形成联动,达成沟通。在以上几大协同基础上,形成考核机制,通过晋升激励、人才技能培养、推动对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而推动生态文明科普的高质量发展。

针对中小学老师如何做好生态文明科普,赵斌以小朋友提出的“我们发现周边的生物在减少,这种情况下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为引,谈到孩子在很多时候会受到大人影响,而“生物减少”的问题实际上可以通过站在生态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复杂和多样,积极运用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去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理解生态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生态思维。

近年来,湖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科普和科技创新科学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成立全省首家院士科普基地,推动科学家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全域化。

生态文明(湖州)科普中心作为科普中国智库的重要基地,在论坛现场,邓子新、朱利中、席北斗、赵斌、姜冬梅5位教授被聘为“科普中国智库”及“生态文明科普中心”专家。



首批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单位授牌、湖州市首批科学家科普教育基地授牌、“生态书香”低碳科学阅读推广活动启动等仪式也在论坛中举办,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普工作。

此外,“生态文明(湖州)科普中心”在8月15日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的论坛现场揭牌,16日则以生态文明科普中心名义,发起2023·生态文明科普短视频征集行动,后期将遴选出优秀作品在有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上展播。

论坛还组织参会嘉宾参观调研了2023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展和湖州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单位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并现场作了相关交流。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浙江省科协、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州市科协承办,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科协资源环境学会联合体支持。

上海、江苏、河北、安徽、内蒙古等省市地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有关专家,浙江省各地市科协相关负责人,湖州市纲要办成员单位、各区县科协相关负责人,首批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单位、湖州市首批科学家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单位代表,以及媒体代表、科普小记者共200多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