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路桥区历来重视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区创建,着力构建全域科普体系。全区已成立科协组织300个,建设1个国家级、3个省级、15个市级、17个区级科普示范基地,干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十分浓厚,科普能力不断提升。
亮点成效
打造“三大链条”,构建严密科普网络。一是补强科普组织链条。区科协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从2个事业编制增加到5个事业编制。通过编制调整,为科协工作永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基层组织架构更加完善,根据科协群团改革实施方案,全区281个村(居)社区全部成立村级科普协会,会长由村(居)社区书记统一兼任。全区39家规上企业建立了科协组织,科协主席统一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科技负责人兼任,形成架构完整、上下联动的科普组织链条。二是健全科普服务链条。围绕现代农技农艺、产业发展等,建立科技人员和专家库,发展科普志愿者600人,实现送学下乡、示范引领、志愿宣传“三位一体”,满足不同群体科普服务需要。三是建立科普应用链条。精心组织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进校园等活动,推动基层科普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在科普中转变生活方式、拥抱现代文明、提升生产技能。
强化“三项保障”,夯实高质量科普基础。一是制度保障。建立科普工作考核管理与表彰奖励制度,奖励科技追梦人30人、多年来奖励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300余项。二是财政保障。科普经费足额纳入区财政保障,全区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元。加大投入高标准打造各级科普馆,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科普场馆70余个,基本形成各级科普教育和示范基地为基础,以各类小型专题科普场馆为支撑的现代科普设施体系。三是阵地保障。今年金清新闸水文化展示厅、峰江保全小学天文气象航空航天科普馆被评为台州市级科普教育基地;陈十一工作室、韩喜球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被评为台州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台州市路桥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选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近年来建设1个国家级、3个省级、15个市级、17个区级科普示范基地,实现中小学科技活动室、乡村(社区)群众活动中心科普阵地全覆盖。
用好“三条路径”,丰富科普实践活动。一是做强传统科普。依托公众号等平台开设应急科普宣传专栏,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开展巡展活动,打造科普宣传画廊,固定乡村宣传栏200块,高质量举办农民技术轮训,不断扩大科普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打造品牌科普。用心打造“科芯向党 科普惠民”党建+科普品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主题科普和科技志愿品牌服务,科普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三是用好智慧科普。将科普教育基地与学校串联起来,打造第二课堂“金课”,寓教于乐,助力“双减”落地生根。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工作,每年开展科普大篷车三进活动30余场,科普进文化礼堂50余场,用心打造“家门口”科普阵地,便捷、智能、高效推进基层科普。
经验做法
要厚植科普沃土。狠抓科普阵地建设,将其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一是以社会资源为基础,全力打造科普阵地“硬实力”。进一步拓宽各类科普宣传阵地,夯实科普基础设施,丰富科普服务内容,优化科普服务过程,提升科普人员队伍,让公众亲身感受科技惠民,更加理解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二是以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努力营造科普阵地“软环境”。将科普教育基地与学校串联起来,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工作,组织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社会化活动,寓教于乐,打造第二课堂“金课”,助力“双减”落地生根。
要打造科普人才队伍体系。区科协主动搭台架梯,从各方面吸纳优秀科普人才,不断壮大科普专兼职队伍。一是带动建设一批融合创新基地。依托路桥区“院士之家”融合创新基地,凝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工业4.0、环飞龙湖科创生态圈等的高科技人才,激发专业人员参与科普热情,积极开展新质生产力等前沿科普工作。二是发展培育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发挥70余家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将各基地熟知本领域相关科普知识的工作人员组建成专业的科普专职队伍,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和科普宣教。三是引导组织一批基层科协。依托乡街、村社、企业科协等组织,吸纳“三长”人员、农村“土专家”、企业科技人员,就地转化为科普人才,有效充实基层科普工作队伍。
要塑造科普基地“外形象”。一是以主题活动为抓手。区科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宗旨,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常规活动,有机结合防灾减灾、应急科普和碳达峰碳中和等热点主题,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为科普基地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是强化优秀科普内容产出。通过举办“科普创作大赛”等,鼓励和支持科普人才创新科普内容和形式,运用其专业特长,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针对社会关注点进行科普创作和解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可以理解的知识,提升科普内容的权威性和吸引力,提高科普的吸引力和传播效率。三是强化科普人才的广泛交流。鼓励科普人才参与大型会议、合作研究等,拓宽视野,引入全国乃至国际先进的科普理念和方法,推动优势结合、资源共享、聚合传播,为科学知识传播注入新活力,使得优秀科普人才充分涌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