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青年科学家宣讲团传递“科技之声”

发布时间: 2024-07-18    作者: 徐杨蕾    来源: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点击率:  

“希望我们掌握的科技创新技能,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到地方产业上,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日前,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党委举办的党建联建 青春领航“浙青年·面对面”座谈交流会上,2名青年科学家宣讲团成员在分享中如此说道。当天他们与大桥镇20余名年轻干部、驻村选调生,共同探讨科技创新的意义,互相分享科研、工作的经历。

如何让世界科技前沿的技术走入经济主战场?如何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有这样一群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不同科研领域,他们走进院所、学校、企业、农村、社区,让“科技之声”传到各个角落。

2023年10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科学家宣讲团,并向首批10名成员颁发聘书,为宣讲团授旗。自宣讲团成立以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积极与各界对接、积极发动青年科学家上门进行宣讲。这些青年科学家们带着先进的科研成果走向一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为更多人打开“科技的大门”。


更深度探讨

传播生态文明之声

“我记得是在百花社区,参与了他们的‘运河大讲堂’。”说起成为宣讲团成员后的第一场宣讲场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郑炜记忆犹新。

那是一场主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浅析——从一山一水说起》的宣讲。郑炜的研究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紧密,在宣讲的故事中,他通过自己的理解,结合嘉兴市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中所做的实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当时参与活动的主要是社区内的老党员,大家对嘉兴一路走来的生态环境改变都有真切的经历和深刻的体会。”看着大家认真听讲的热切目光,郑炜深感加入宣讲团是正确的决定,“加入宣讲团时没有太多的考量,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会有更广、更深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走进社区,与不同年龄段、从事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各自的观点,就是我的初衷。”

不少身边的人得知郑炜正在进行宣讲,也会找到他询问“能不能给我们也讲一场”“可以到学校给孩子们也讲一场吗”。感受到大家的热情,郑炜便把更多的宣讲列入计划中,“下一场宣讲,计划将我们院业务方向的成果进行更‘落地’的交流。具体来说,会关注水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控方面,比如在嘉兴水质明显提升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做了哪些工作,产生了哪些让大家切身感受到的成效。”


多视角解读

将科技青年新思想带入企业

“我们院内部举办过很多学习活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当时我就想,能否利用学习到的东西,进行一个对外的输出。”在宣讲团成立的时候,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章真第一时间报名,“我觉得可以从科研人员的视角多一些解读。”

“客观上看,青年科学家人群基数大是我们院的特色,由我们去现身说法,可能会引起更好的共鸣。在准备中,我想针对大家感兴趣的题材,更接地气地演讲。”在主题的选择上,章真没有选择自己的专业,而是着眼于青年,准备了《学习新思想,争做新时代科技青年》的主题演讲。

“科技城高新企业里也有很多研发人员,或是硕博毕业生,他们一方面钻研自己的业务,另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我认为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于是,章真带着有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最新学习材料以及针对青年的相关政策宣讲材料,走进了企业。

别出心裁的选题,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在宣讲过程中,我时常与企业青年们做一些探讨,如何将新思想融入工作及未来规划。”同时,章真也在宣讲过程中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在企业中,我学到了更好的案例,学习借鉴他们的转化方式,思考了研究工作如何更好与企业连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科研工作既要仰望理论之星空,亦需脚踏实践之沃土。“我认为宣讲员的责任,是把深邃、专业的理论进行科学的解读,融入实际,做到耳熟能详,进一步升华其指导意义。此外,不同年龄段可以听不同的故事,我们周边有很多中小学,未来我也希望带着科普性的理论宣讲走进学校,为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带来一些科学的启发。”章真说。


从故事出发

展现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

今年3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技术研究所博士后樊明聪为南湖区大桥镇亚欧社区讲述了一个蘑菇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创新助力浙西南食用菌精深加工,助力“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蘑菇是丽水市庆元县的“山”资源,经过实地调研后,樊明聪发现了当地蘑菇生产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她与团队利用科技创新助力蘑菇产业深加工,希望可以将庆元县的“山”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樊明聪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如果听众是党员群体,他们更喜欢听到科研工作是如何将党的指导方针与自己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如果听众是广大市民,他们更想要知道研究工作的落脚点是如何落到生活实际中的;如果听众是学生,那富有启发性的科研探索故事就很合适。

前两个月,樊明聪就走进了学校,与学生们一同探索了肠道益生菌的奥秘,解读了食品标签和配料表,并讨论了如何达到饮食均衡。樊明聪说:“与小朋友们沟通了益生菌与肠胃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倡导大家养成均衡饮食的良好习惯。”

“我想通过宣讲告诉大家,我们从事的是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樊明聪坚定地说,“当然,宣讲不仅是输出,于我而言也是能量的补充。现在我已经去过了社区和学校,接下来我希望能走进企业,与一线科研人员一起去交流探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也听听大家在实践中的真实反馈。”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青年科学家宣讲团传递“科技之声”
发布时间: 2024-07-18 来源: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希望我们掌握的科技创新技能,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到地方产业上,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日前,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党委举办的党建联建 青春领航“浙青年·面对面”座谈交流会上,2名青年科学家宣讲团成员在分享中如此说道。当天他们与大桥镇20余名年轻干部、驻村选调生,共同探讨科技创新的意义,互相分享科研、工作的经历。

如何让世界科技前沿的技术走入经济主战场?如何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有这样一群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不同科研领域,他们走进院所、学校、企业、农村、社区,让“科技之声”传到各个角落。

2023年10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科学家宣讲团,并向首批10名成员颁发聘书,为宣讲团授旗。自宣讲团成立以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积极与各界对接、积极发动青年科学家上门进行宣讲。这些青年科学家们带着先进的科研成果走向一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为更多人打开“科技的大门”。


更深度探讨

传播生态文明之声

“我记得是在百花社区,参与了他们的‘运河大讲堂’。”说起成为宣讲团成员后的第一场宣讲场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郑炜记忆犹新。

那是一场主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浅析——从一山一水说起》的宣讲。郑炜的研究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紧密,在宣讲的故事中,他通过自己的理解,结合嘉兴市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中所做的实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当时参与活动的主要是社区内的老党员,大家对嘉兴一路走来的生态环境改变都有真切的经历和深刻的体会。”看着大家认真听讲的热切目光,郑炜深感加入宣讲团是正确的决定,“加入宣讲团时没有太多的考量,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会有更广、更深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走进社区,与不同年龄段、从事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各自的观点,就是我的初衷。”

不少身边的人得知郑炜正在进行宣讲,也会找到他询问“能不能给我们也讲一场”“可以到学校给孩子们也讲一场吗”。感受到大家的热情,郑炜便把更多的宣讲列入计划中,“下一场宣讲,计划将我们院业务方向的成果进行更‘落地’的交流。具体来说,会关注水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控方面,比如在嘉兴水质明显提升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做了哪些工作,产生了哪些让大家切身感受到的成效。”


多视角解读

将科技青年新思想带入企业

“我们院内部举办过很多学习活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当时我就想,能否利用学习到的东西,进行一个对外的输出。”在宣讲团成立的时候,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章真第一时间报名,“我觉得可以从科研人员的视角多一些解读。”

“客观上看,青年科学家人群基数大是我们院的特色,由我们去现身说法,可能会引起更好的共鸣。在准备中,我想针对大家感兴趣的题材,更接地气地演讲。”在主题的选择上,章真没有选择自己的专业,而是着眼于青年,准备了《学习新思想,争做新时代科技青年》的主题演讲。

“科技城高新企业里也有很多研发人员,或是硕博毕业生,他们一方面钻研自己的业务,另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我认为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于是,章真带着有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最新学习材料以及针对青年的相关政策宣讲材料,走进了企业。

别出心裁的选题,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在宣讲过程中,我时常与企业青年们做一些探讨,如何将新思想融入工作及未来规划。”同时,章真也在宣讲过程中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在企业中,我学到了更好的案例,学习借鉴他们的转化方式,思考了研究工作如何更好与企业连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科研工作既要仰望理论之星空,亦需脚踏实践之沃土。“我认为宣讲员的责任,是把深邃、专业的理论进行科学的解读,融入实际,做到耳熟能详,进一步升华其指导意义。此外,不同年龄段可以听不同的故事,我们周边有很多中小学,未来我也希望带着科普性的理论宣讲走进学校,为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带来一些科学的启发。”章真说。


从故事出发

展现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

今年3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技术研究所博士后樊明聪为南湖区大桥镇亚欧社区讲述了一个蘑菇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创新助力浙西南食用菌精深加工,助力“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蘑菇是丽水市庆元县的“山”资源,经过实地调研后,樊明聪发现了当地蘑菇生产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她与团队利用科技创新助力蘑菇产业深加工,希望可以将庆元县的“山”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樊明聪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如果听众是党员群体,他们更喜欢听到科研工作是如何将党的指导方针与自己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如果听众是广大市民,他们更想要知道研究工作的落脚点是如何落到生活实际中的;如果听众是学生,那富有启发性的科研探索故事就很合适。

前两个月,樊明聪就走进了学校,与学生们一同探索了肠道益生菌的奥秘,解读了食品标签和配料表,并讨论了如何达到饮食均衡。樊明聪说:“与小朋友们沟通了益生菌与肠胃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倡导大家养成均衡饮食的良好习惯。”

“我想通过宣讲告诉大家,我们从事的是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樊明聪坚定地说,“当然,宣讲不仅是输出,于我而言也是能量的补充。现在我已经去过了社区和学校,接下来我希望能走进企业,与一线科研人员一起去交流探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也听听大家在实践中的真实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