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舟山市科协“科普舟山 学游东海”海洋科普研学活动来到了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带领大家一起探索海洋工程领域的前沿科技,感受海洋工程与技术的科技魅力。
活动第一站,小朋友们先来到浙大教室,由科普讲师浙江大学副教授王杭州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极地科考讲座《极地科考,我们去干什么?》。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如何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是浙大海洋人不断研究的课题。近期南极科考归来的王杭州老师,从事海洋和极地海冰装备技术研究十余年,对采用光机电技术研制相关新型海洋和海冰装备,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王老师首先和大家互动了南极北极的不同之处,地理位置、所属地域、温度差异、动物……从王老师的讲述中大家学习了很多极地新知识,比如南北极的海冰存在很大不同,因为北极洋面平静,南极洋流活动剧烈,所以南极的海冰看起来比较碎;生活在北极的小动物除了北极熊、北极狐之外,还有一种大家不太熟悉的“北极旅鼠”,它们主要生活在北极的苔藓地区,不能直接在冰面上捕食,还有受磁场影响形成的极光……让小朋友们对极地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从为什么要进行极地科考出发,了解科学考察的过程、对象以及用到的仪器设备,多方面学习极地科学考察的知识。王老师结合自己5次极地科考的真实经历,向大家揭开极地科学考察的神秘面纱。科学考察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极地之旅,需要经历备航、科考、总结等一系列的工作,王老师还向大家以传感器为例简单介绍海洋和极地海冰装备,深度感受极地科考的意义所在。
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亲身经历结合理论知识的讲座内容,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现场的小朋友们积极记录、踊跃互动。
接着,大家跟随浙大学长的步伐,参观了浙大舟山校区,还了解了浙大海洋学院的发展历程,这里是我国培养海洋工程师的摇篮,拥有国内先进的大型实验设施,馆内还展示了浙大师生前往深海科考采集的样本,感受浙大精神在舟山的传承。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离不开满足海洋实验需求的大型实验设施,在浙大海洋学院实验楼里,有一系列堪称国之重器的大型海洋工程实验设施。最后一站,小朋友们走进浙大实验楼参观学习,进入实验楼前,科普讲师叶波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工程类大型实验设备,简单说,就是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大家生活中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功能设计,其实蕴含了许多的科学原理和科研人员不断研发测试的心血。
一走进消音室,耳朵立马给出了反应,大家纷纷表示“世界都安静了”,刚刚在空旷地带听到的说话回声在这里居然神奇地消失了。叶波老师现场给大家讲解了消声室原理,回声消失是因为这里特殊的墙壁结构,比如四周这些蓝白三角锥、蜂窝煤设计、隔音棉等等。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现象,消声室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结构和材料来消除二次回声效果,因此许多声学实验测试都会在这里进行。
接着叶波老师带小朋友们探秘第二个实验设施,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个超大的消声水池是用于模拟开放海洋环境的大型实验设施,就是将大海中广阔的声学环境搬到实验室中,测试海洋科研设备的性能,可以进行声源校准、水声信号采集和处理、水声通讯、水下成像等方面的研究。10米水深接收的声音频段更适合海洋环境,可以大大缩短研发时间,节省研发成本。
水池内的小小圆锥体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水池里有长短两种吸声圆锥,可以用来吸收入射声波,减少界面反射,和消音室里的三角锥起到同样作用。
最后大家参观了操纵性旋臂水池,它通过旋臂圆周运动模拟海上风浪情况,测试船舶实际操纵性能和运动姿态。作为海岛城市的舟山有很多的造船厂,这个实验设施就能为修造船舶提供科研支持,让大家了解了原来身边熟悉的船舶在投入使用前都要经历反复的实验测试。
新质生产力点燃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通过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参观学习,小朋友们从极地科考、工程实验设施两方面探秘海洋工程与技术的前沿科技,从而了解中国海洋科技、海洋事业的发展,在大家心中种下一颗海洋科技创新的种子,深刻感受高速发展的海洋科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