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天文学会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台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继峰,为公众带来主题讲座——《亿万个家园》,这同时也是“浙里天文大讲堂”的第七讲。
本次讲座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举行。浙江图书馆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现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673.44万册。图书馆内,能容纳300余人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来自杭州及周边地区的天文爱好者、中小学生及家长们济济一堂,共同聆听刘继峰深入浅出的分享,收获满满。
在美国登月后的五十多年里,人们已经访遍太阳系所有行星和上百个小天体,包括月球探测84次,金星探测26次,火星探测35次等等,现在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增长中。
如今探测器更突破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观测视野不断拓展:银河系存在数千亿个“太阳”,而宇宙中又有数千亿个银河系,人类仅是其中平凡一员。由此,刘继峰引出两大终极问题:宇宙中人类是否孤独?如果不是,那么其他文明都在哪里?
天文学中,探索系外行星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刘继峰详细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系外行星探测方法,包括直接成像法、凌星法、视向速度监测和微引力透镜法等等。截至2025年4月23日,人类已经发现了7452颗系外行星,而以概率进行推算,我们能够得知,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着500亿至1600亿颗系外行星。
但刘继峰表示,并非所有行星都具备文明条件,我们还需要寻找适合生命生存、或者说位于宜居区的系外行星。但想要确认这些行星的质量和行星光谱中是否有生命特征,我们需要更大口径的望远镜来获取更清晰的信号。
人类目前在建或计划中的超大口径望远镜,包括30米TMT望远镜,25米的GMT望远镜,39米的E-ELT望远镜,其中TMT中国出资和实物贡献一共占10%,这些望远镜都有望在10年内建成。参与国际计划的同时,中国天文学本身也正在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LAMOST、FAST、探月工程、悟空卫星等一系列天文重器,并且正在推进多个与系外行星研究相关的项目,这些都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在系外行星研究领域的竞争力。
系外行星研究领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而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刘继峰介绍了中国国家天文台正在打造的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资源、人才、前沿突破和兴趣激发等多个方面。通过开展流星监测、射电天文观测等科创课题,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国家天文台还计划通过云课堂、智能知识图谱库、星语问答AI助手等工具,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学习支持。
行星科学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我们目光所向是亿万个家园。刘继峰的报告不仅让我们对行星科学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天文学的飞速发展。
刘继峰的分享聚焦人类探索系外行星和生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传递科学思维和方法,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考,广大观众聚精会神地听满全场,意犹未尽。活动结束后,大家围拢到刘台长身边继续“追星”,久久不愿散去,刘台长耐心地一一回答大小朋友们的提问,并亲切地为大家签名写寄语。
来自杭州启成学校、银湖实验学校、富阳区东吴小学等学校的师生们也满怀热情地前来参加了这场讲座,他们带着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探索欲望,加入了这场科学与梦想的盛宴。
浩瀚宇宙中藏着无尽的奥秘等待人类去探索,而探索的源动力来自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刘继峰的《亿万个家园》为引,浙江省天文学会聚焦新质生产力,科普了天文学科的动态与方向,展示了我国天文科研领域的强大实力,增添了公众对我国天文事业的了解与信任,提升了公众对天文学科的认知与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