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波:“蝴蝶老师”的趣味课堂

发布时间: 2022-11-25    作者:    来源: 余姚市科协   点击率:  

余姚市凤山小学科学教师胡金波出生于1986年10月,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余姚市优秀教师、余姚市第六届学科骨干教师,牵头开发的校本课程“蝴蝶探秘”在第九届宁波市精品课程评比评审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被师生家长们亲切地称为“蝴蝶老师”。

生物科学专业的胡金波在大学时就对蝴蝶十分感兴趣,但真正与蝴蝶结缘是因为他想给即将上幼儿园的女儿送一份礼物。这之后,胡金波开始研究并亲手制作蝴蝶标本,不仅得到了女儿的喜爱,还让学校师生和家长眼前一亮。

2017年,在学校和团队老师的支持下,胡金波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蝴蝶探秘》,在2021年获得了宁波市第九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一等奖。他还带头在凤山小学创建了“凤山本草园”和“凤山蝴蝶谷”两大特色品牌,既包含总占地4亩的蝴蝶生态园、模拟生态玻璃暖棚、蝴蝶研究工作室、蝴蝶文化长廊等硬件设施,又涵盖了校园特色蝴蝶文化和蝴蝶氛围,还能通过宁波智慧教育平台线上线下融合,达到科普、教育、展览、游玩等功能。

2020年5月,余姚市机关幼儿园园长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胡金波的注意:“办公室来了一个小客人”,配图是一只飞入办公室的漂亮的蝴蝶。胡金波辨认出这是冷灰蝶,通常分布在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山区,当时宁波境内只有宁海发现过这种蝴蝶。机关幼儿园位于市区龙泉山脚下,与周围的山脉相隔甚远,蝴蝶迁徙至此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这只冷灰蝶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胡金波意识到这是一次极佳的带领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立刻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并带领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一次又一次地来到龙泉山实地探索。2021年3月,胡金波和学生们终于在龙泉山上发现了两只冷灰蝶幼虫,“说明冷灰蝶确实在龙泉山有种群分布”,胡金波说。在野外,蝴蝶幼虫受天敌、天气、病菌感染等因素影响,存活率非常低,考虑再三,经验丰富的胡老师将两条幼虫带到学校“蝴蝶谷”饲养,经过老师和同学们近一个月的精心照顾,两条冷灰蝶顺利羽化,并被放归大自然。

“后来我去了余姚史志办,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学生们一起探究这个罕见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原来1957年龙泉山开辟为公园时,人们将山里的植物移栽到这里,很可能是在移栽的过程中将冷灰蝶卵一同带到了龙泉山。龙泉山植被茂密,山脚下的姚江为龙泉山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这样的小型生态系统满足了冷灰蝶的生存要求,使得冷灰蝶这个珍稀物种在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中得以繁衍生息。

“书里的知识不一定完全准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通过寻找‘证据’,严谨地学习、探索、研究”,胡金波说道。除了在胡金波的带领下寻找、鉴定、认识蝴蝶,凤山小学的学生们每年还亲手饲养蝴蝶5万只以上。从害怕懵懂,到感兴趣,再到成为“小专家”,学生们渐渐将蝴蝶当成了朋友。

不仅如此,胡金波还与其他学科老师一同摸索,将“蝴蝶”品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科学课上,将课本要求的养蚕替换成养蝴蝶,研究昆虫的一生;在美术课上,孩子们利用蝴蝶标本制作蝶翅画、胶板画、剪纸、钻石贴画、糖画、蝴蝶环保袋、梁祝伞、杯垫等创意艺术品,用来装饰教室和校园走廊;语文课上,课本里“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文字在学生眼里成为了真实的场景和真切的体验;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学着制作包含蝴蝶信息的二维码链接,体验智能化场景的应用……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胡金波笑着说,“我从小就喜欢探索自然,现在在工作上也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喜爱,这让我更明确了事业方向,也让更多人通过我认识蝴蝶、了解蝴蝶,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胡金波:“蝴蝶老师”的趣味课堂
发布时间: 2022-11-25 来源: 余姚市科协

余姚市凤山小学科学教师胡金波出生于1986年10月,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余姚市优秀教师、余姚市第六届学科骨干教师,牵头开发的校本课程“蝴蝶探秘”在第九届宁波市精品课程评比评审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被师生家长们亲切地称为“蝴蝶老师”。

生物科学专业的胡金波在大学时就对蝴蝶十分感兴趣,但真正与蝴蝶结缘是因为他想给即将上幼儿园的女儿送一份礼物。这之后,胡金波开始研究并亲手制作蝴蝶标本,不仅得到了女儿的喜爱,还让学校师生和家长眼前一亮。

2017年,在学校和团队老师的支持下,胡金波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蝴蝶探秘》,在2021年获得了宁波市第九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一等奖。他还带头在凤山小学创建了“凤山本草园”和“凤山蝴蝶谷”两大特色品牌,既包含总占地4亩的蝴蝶生态园、模拟生态玻璃暖棚、蝴蝶研究工作室、蝴蝶文化长廊等硬件设施,又涵盖了校园特色蝴蝶文化和蝴蝶氛围,还能通过宁波智慧教育平台线上线下融合,达到科普、教育、展览、游玩等功能。

2020年5月,余姚市机关幼儿园园长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胡金波的注意:“办公室来了一个小客人”,配图是一只飞入办公室的漂亮的蝴蝶。胡金波辨认出这是冷灰蝶,通常分布在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山区,当时宁波境内只有宁海发现过这种蝴蝶。机关幼儿园位于市区龙泉山脚下,与周围的山脉相隔甚远,蝴蝶迁徙至此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这只冷灰蝶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胡金波意识到这是一次极佳的带领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立刻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并带领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一次又一次地来到龙泉山实地探索。2021年3月,胡金波和学生们终于在龙泉山上发现了两只冷灰蝶幼虫,“说明冷灰蝶确实在龙泉山有种群分布”,胡金波说。在野外,蝴蝶幼虫受天敌、天气、病菌感染等因素影响,存活率非常低,考虑再三,经验丰富的胡老师将两条幼虫带到学校“蝴蝶谷”饲养,经过老师和同学们近一个月的精心照顾,两条冷灰蝶顺利羽化,并被放归大自然。

“后来我去了余姚史志办,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学生们一起探究这个罕见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原来1957年龙泉山开辟为公园时,人们将山里的植物移栽到这里,很可能是在移栽的过程中将冷灰蝶卵一同带到了龙泉山。龙泉山植被茂密,山脚下的姚江为龙泉山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这样的小型生态系统满足了冷灰蝶的生存要求,使得冷灰蝶这个珍稀物种在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中得以繁衍生息。

“书里的知识不一定完全准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通过寻找‘证据’,严谨地学习、探索、研究”,胡金波说道。除了在胡金波的带领下寻找、鉴定、认识蝴蝶,凤山小学的学生们每年还亲手饲养蝴蝶5万只以上。从害怕懵懂,到感兴趣,再到成为“小专家”,学生们渐渐将蝴蝶当成了朋友。

不仅如此,胡金波还与其他学科老师一同摸索,将“蝴蝶”品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科学课上,将课本要求的养蚕替换成养蝴蝶,研究昆虫的一生;在美术课上,孩子们利用蝴蝶标本制作蝶翅画、胶板画、剪纸、钻石贴画、糖画、蝴蝶环保袋、梁祝伞、杯垫等创意艺术品,用来装饰教室和校园走廊;语文课上,课本里“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文字在学生眼里成为了真实的场景和真切的体验;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学着制作包含蝴蝶信息的二维码链接,体验智能化场景的应用……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胡金波笑着说,“我从小就喜欢探索自然,现在在工作上也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喜爱,这让我更明确了事业方向,也让更多人通过我认识蝴蝶、了解蝴蝶,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