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2006年3月20日在浙江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发布时间: 2006年12月版    作者: 2006年12月版    来源: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点击率:  

我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在工作指导上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创新首先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和勇气来支撑。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把创新喻为“思想的历险”,这个话非常深刻,只有在思想上突破传统,拥有了奋起自强的精神,敢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自主创新才会大有可为。从世界历史范围看,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赶超的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精神,把创新作为国家的意志。浙江人向来不乏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勇气。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传承勤勉创业、励志创新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先人一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改革和发展领域创下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发展道路。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文化。建设创新型省份,更需要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探路者直面荆棘的无畏勇气。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有浙江特色的创新文化。努力构建倡导创新价值体系,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和创新意识,使自主创新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为自主创新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一种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和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自主创新必须立足省情、立足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全面出击,遍地开花,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分析我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特色和优势,突出抓好具有基础优势、代表发展方向、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技术领域,传统优势产业的一些关键与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有苗头的新兴产业要因势利导、形成优势,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要超前谋划、准确把握。“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把发展能源、山海资源开发、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把获取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全面提升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推动块状经济的持续发展。四是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五是加快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要围绕这些战略重点,立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实施好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海洋开发、健康与安全、服务业信息化等“八大科技创新”工程,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有望突破的优先主题,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个战略产品或关键共性技术作为重大专项,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第三,坚持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处在创新的第一线,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我们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要着力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动力,鼓励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服务中小企业、提升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的重要支撑。

第四,坚持把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品牌大省建设。对品牌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以及知名品牌的多少、品牌经济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品牌建设的核心,离开了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的数量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品牌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品牌经济的效益日趋显现。我们要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品牌大省”建设,以品牌战略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支撑品牌战略。要切实抓好商标、质量、标准、管理等品牌基础工作,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发展制度,着力提高企业的创牌能力。要依托块状经济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加快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要充分发挥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资源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转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要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大力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开放集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自主创新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集聚、配置和激活创新要素的水平。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我省科技工作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完善的体制催生创新动力,健全的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省份,要继续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做强做大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加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进一步解决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自主创新,绝不排斥开放与集成,也不否定引进先进技术,更不是要关起门来自己一切从头干起,而是要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站在人类优秀文明的基石上,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以开放促创新。积极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切实抓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紧紧把握大力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联合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引进大院名校,有重点地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同行前列的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不断集聚和增强科技创新力量。

第六,坚持以人才为本,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是无限的,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因此,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培养造就和使用好人才。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拆除围墙,降低门槛,敞开大门,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建功立业。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解决实际问题,待遇上适当倾斜,努力为他们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提供舞台。


习近平2006年3月20日在浙江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发布时间: 2006年12月版 来源: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我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在工作指导上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创新首先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和勇气来支撑。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把创新喻为“思想的历险”,这个话非常深刻,只有在思想上突破传统,拥有了奋起自强的精神,敢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自主创新才会大有可为。从世界历史范围看,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赶超的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精神,把创新作为国家的意志。浙江人向来不乏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勇气。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传承勤勉创业、励志创新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先人一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改革和发展领域创下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发展道路。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文化。建设创新型省份,更需要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探路者直面荆棘的无畏勇气。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有浙江特色的创新文化。努力构建倡导创新价值体系,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和创新意识,使自主创新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为自主创新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一种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和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自主创新必须立足省情、立足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全面出击,遍地开花,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分析我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特色和优势,突出抓好具有基础优势、代表发展方向、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技术领域,传统优势产业的一些关键与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有苗头的新兴产业要因势利导、形成优势,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要超前谋划、准确把握。“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把发展能源、山海资源开发、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把获取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全面提升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推动块状经济的持续发展。四是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五是加快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要围绕这些战略重点,立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实施好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海洋开发、健康与安全、服务业信息化等“八大科技创新”工程,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有望突破的优先主题,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个战略产品或关键共性技术作为重大专项,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第三,坚持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处在创新的第一线,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我们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要着力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动力,鼓励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服务中小企业、提升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的重要支撑。

第四,坚持把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品牌大省建设。对品牌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以及知名品牌的多少、品牌经济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品牌建设的核心,离开了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的数量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品牌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品牌经济的效益日趋显现。我们要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品牌大省”建设,以品牌战略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支撑品牌战略。要切实抓好商标、质量、标准、管理等品牌基础工作,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发展制度,着力提高企业的创牌能力。要依托块状经济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加快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要充分发挥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资源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转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要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大力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开放集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自主创新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集聚、配置和激活创新要素的水平。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我省科技工作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完善的体制催生创新动力,健全的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省份,要继续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做强做大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加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进一步解决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自主创新,绝不排斥开放与集成,也不否定引进先进技术,更不是要关起门来自己一切从头干起,而是要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站在人类优秀文明的基石上,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以开放促创新。积极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切实抓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紧紧把握大力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联合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引进大院名校,有重点地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同行前列的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不断集聚和增强科技创新力量。

第六,坚持以人才为本,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是无限的,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因此,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培养造就和使用好人才。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拆除围墙,降低门槛,敞开大门,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建功立业。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解决实际问题,待遇上适当倾斜,努力为他们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提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