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经济日报》2006年8月15日

发布时间: 8月15日    作者: 8月15日    来源: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点击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就抓住了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背水一战的勇气,过华山天险的气魄,攀科学高峰的智慧,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之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今后一个时期,是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创新型省份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居全国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左右。突破和掌握一批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基本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使浙江成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优越,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居于全国前列的科技强省。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山海资源开发、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把获取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浙江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五是加快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要围绕这些战略重点,立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实施好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海洋开发、健康与安全、服务业信息化等“八大科技创新”工程,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有望突破的优先主题,筛选出若干个战略产品或关键共性技术作为重大专项,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要依托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撑,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大学和科研院所要在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成果转化,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和技术支撑。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重点办好各类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高技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坚持改革创新、开放集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浙江科技工作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要继续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做强做大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加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解决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积极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切实抓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

坚持以人才为本,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培养造就和使用好人才。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习近平:《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经济日报》2006年8月15日
发布时间: 8月15日 来源: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就抓住了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背水一战的勇气,过华山天险的气魄,攀科学高峰的智慧,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之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今后一个时期,是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创新型省份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居全国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左右。突破和掌握一批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基本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使浙江成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优越,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居于全国前列的科技强省。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山海资源开发、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把获取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浙江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五是加快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要围绕这些战略重点,立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实施好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海洋开发、健康与安全、服务业信息化等“八大科技创新”工程,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有望突破的优先主题,筛选出若干个战略产品或关键共性技术作为重大专项,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要依托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撑,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大学和科研院所要在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成果转化,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和技术支撑。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重点办好各类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高技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坚持改革创新、开放集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浙江科技工作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要继续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做强做大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加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解决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积极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切实抓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

坚持以人才为本,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培养造就和使用好人才。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