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友谊助推伟大的事业——中国地质学奠基人翁文灏与丁文江的生死之交

发布时间: 2022-07-25    作者:    来源: 宁波市科协   点击率:  

1934年2月16日,正值农历新年,时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的翁文灏在获悉浙江长兴发现石油矿苗的信息后,在结束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8次常会后赶往浙江长兴县做地质考察。当车子开到武康县时,汽车撞到了桥栏柱上,他头部受重创,当场昏迷。翁文灏遭遇车祸的消息震动了全国,他被连夜送往杭州广济医院抢救。许多与他素不相识的人纷纷打电报,探问他的病状。《大公报》一直跟踪报道,向读者随时报告他的病情。蔡元培邀请的医生和从上海请来的德国医生几乎同一时间到了杭州。好友胡适为此事致函行政院长汪精卫,各大学术团体也纷纷致电慰问。很快蒋介石也知道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次著名的抢救活动是翁文灏后来“书生从政”的重要转折点。

与翁文灏“死里逃生”的幸运相比,时隔一年后丁文江在湖南的“撒手人寰”令世人为之扼腕痛惜。1935年12月8日,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在湖南进行地质考察途经衡阳时不幸煤气中毒。随即,丁文江被送入医院治疗。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由于治疗方法失当,导致症状加剧,出现胸腔积液、肋骨骨折。另外,大脑脉管等也出现病状。1936年1月5日,在死亡线上徘徊了将近一个月的丁文江,心脏停止了跳动。丁文江之死可谓是中外痛悼、影响巨大,蔡元培、胡适、翁文灏、王世杰、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等好友大为震动,函电交驰、来回商讨,全国知识界也几乎无人不知。国联卫生(世界卫生组织前身)组长拉西曼从日内瓦发来电报,来自德国、英国等的驻湘外籍人士也纷纷前往凭吊。

位于南京地质博物馆的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奠基人雕像

(左起: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

短短两年间,两位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过程中家境相似、同样拥有留洋背景、志趣相投、个性互补的挚友前后遭遇人生大变故。在近些年围绕中国地质史、民国史不断挖掘、整理的史料中,可以通过三段特殊的时间节点看到翁文灏、丁文江两人的“生死之交”“永生难忘”。


丁文江:我愿意做孩子的父亲


翁文灏车祸之后,丁文江始终有一个念头:“詠霓这样一个人是死不得的。”他不顾自己也处在治病阶段,亲自赴杭、撰文呼吁加大抢救力度,并着手安排好友的身后事。

拔针赴杭:1934年2月17日,还在协和医院住院养病的丁文江听闻翁文灏在浙江长兴车祸的讯息,“双泪齐堕”“次日即要南下看望”,并与医生发生争执,最终被劝阻。医生严肃地说:“你本身就是个病人,即便到了杭州,也没有一点用处。”丁文江这才没去,当即在病床上就翁文灏的事情安排写了许多信。胡适曾经将丁文江的热心肠总结为“为世间万物而牺牲个体的天性”。

撰文介绍:身体稍有好转后,丁文江还是亲自赶赴杭州,与翁文灏夫人林韵秋、长女翁慧娟等亲属一起在病房照顾翁文灏。针对翁文灏车祸引发社会名流关注所引起的公众反应,丁文江把在翁文灏病榻前的感想写成了《我所知道的翁詠霓》:“有人因为适之讲翁詠霓先生的病,讥讽我们‘台里喝彩’,‘互相标榜”,说是‘未免有点肉麻’。这是难怪的:写信的这一位一定是不很知道翁先生的。现在一般人都以为‘社会万恶’,‘世上没有好人’。听得有人说人家好话,当然疑心是‘标榜’,觉得有点‘肉麻’了。我现在把我在杭州翁先生病榻前的感想写了出来。这一位看见了或者可以了解为甚么翁先生的许多朋友十分的敬爱他。”。他在文中说到“青年的读者,有人告诉你,‘社会是万恶的,世上没有好人’。你不要相信他,因为翁先生就是一个极好的反证”。丁文江在谈到翁文灏时总是不吝赞美之词,他不同场合说过“我根本不相信世上有圣人。若是有,詠霓总要算一个。”

着手收养:在丁文江故居的“我们的丁大哥”版块中记录着他与翁文灏车祸之后的小事。1934年3月26日,遭遇车祸的翁文灏虽经多方抢救,病情依然反反复复,这日院方向亲属下达了病危通知并告知准备后事。因翁文灏有四子、四女,丁文江非常担心翁文灏一旦身故,家中尚处在幼年的幼子翁心钧无人照顾,也向林韵秋表达了收养之意。若不是后来翁文灏的病势出现转机,丁文江极有可能成为好友翁文灏幼子翁心钧的养父。

1933年,中外地质学家在葛利普的北平居所合影

(前排左起:章鸿钊,丁文江,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翁文灏,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


翁文灏:未尽事宜交给我


通过《翁文灏日记》《翁文灏年谱》所呈现的资料中,截取、梳理丁文江在衡阳遭遇煤气中毒至止病故前后,翁文灏并不完全的活动记录中关于极力挽救好友生命、推动好友纪念、履行好友遗愿、补缺好友工作等事宜。

1930年视察地址调查所鹫峰地震台

翁文灏(前排左二)丁文江(后排左)胡适(后排右)

极力抢救:为抢救老友生命,翁文灏动用自己与蒋介石尚处在“任职蜜月期”的情感优势,于1935年12月11日晨,调动蒋介石的专机、偕同宁波同乡、有着“御医”之称的南京中央医院内科主任戚寿南等由南京飞长沙,转赴衡阳,日夜兼程“于暮霭苍茫,万家灯火中,入城赴医院,探视在君先生病状”。12月13日,翁文灏还计划用专机接江返南京或上海医治,因丁的病情已有好转,且医生担心乘飞机不利病,故留丁在长沙继续治疗。12月24日前后,因丁文江病情处在恶化阶段,翁文灏有与胡适商议聘请协和医院医生赴长沙治疗以及再度调动飞机事宜,后因持续天气不良未能完成。

尊重遗愿:1936年1月6日,致函胡适,商议如何办理昨日在长沙湘雅医院去世的丁文江的身后“急待解决”的“许多具体问题”。丁文江是江苏泰兴人,按照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其灵柩应运回老家安葬。丁文江的家属自然特别希望能将其安葬在老家,其生前友人也有主张将其迁南京安葬的。家属们商量后决定,丁夫人立即由湘先行返南京,筹备丧葬事宜。1月7日,翁文灏阅竹垚生自上海携来之丁文江遗嘱,知遗嘱有“死在哪里葬在哪里”的内容,遂致电湖南何键、徐宽甫、丁文治等,以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三人名义,共同捐出申报馆地图的稿费2500元,用于中国地质学会南京会所的建筑。

推动纪念:1936年1月12日,翁文灏亲自草拟《丁在君先生纪念基金规则》,提议于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丁文江纪念基金,一方面“送备丁在君夫人之用”,另一方面“设立纪念奖金,对于地质工作有特别贡献者”。1月18日,翁文灏出席由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的丁文江追悼会;1月27日,翁文灏提议的丁文江纪念基金正式成立,翁文灏与李四光、谢家荣、金绍基、竹垚生等人共同担任丁文江纪念基金保管委员会委员,1月30日,为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丁文江纪念基金事分别致函胡适、刘鸿生、钱新之等,劝募基金;11月28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推举为学会第13届年会委员会委员(其他委员为冯景兰、杨钟健、袁复礼、刘玉峰)和丁文江纪念基金委员会委员(其他委员为李四光、章鸿钊、谢家荣、黄汲清、尹赞勋、杨钟健),翁文灏个人为该纪念基金捐款300元。翁文灏并为该纪念基金捐款300元;5月4日,翁文灏参加在长沙岳麓山举行的丁文江安葬仪式,并与湖南省主席何键、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人执拂,数百名中外人士冒雨前往送别;1937年1月5日,出席主持了中央地质调查所举行的丁文江逝世周年纪念会。

重视评价:1936年1月18日,翁文灏在出席中央研究院举行的丁文江追悼会上,追述丁之生平及其学术工作——“关于地质方面,其最大贡献在于西南,尤其是云南、贵州两省,其提倡实地考察与古生物之功尤不可没。”1月26日,翁文灏在出席中央地质调查所南京新址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2届年会上报告了丁文江生平事略及对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2月3日,因在征集的丁文江纪念文章中发现“所约纪念文章几专注重丁之学术工作,而未有注意于事业及组织能力者,似一缺憾”,为此专门致函胡适,次日,再为纪念丁文江文章事致函胡适,告又约有凌鸿勋、杨钟健等纪念文章。3月28日,在《中国地质学会志》发表《追悼丁在君先生》一文;11月3日,再撰《丁文江小传》;1937年4月11日,翁文灏在出席英国女王加冕仪式的途中,又草拟丁文江英文略传。次日自科伦坡寄送黄汲清、尹赞勋。

接替空缺:1936年1月10日,翁文灏与徐新六、竹垚生等共同整理丁文江遗物,处理后事。同时开始接手丁文江一些未完成的工作及职务。4月8日,梁思永来访,并送来部分梁启超日记抄本。因丁文江逝世,翁文灏接续负责原由丁主持的梁启超年谱编纂工作;4月16日,翁文灏出席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召开的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2次年会并被推举为评议会秘书,以补丁文江遗缺;4月18日被中基会董事会第12次年会增补翁文灏为董事,以补丁文江遗缺;5月22日,翁文灏受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会议聘请,担任该委员会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以补丁文江遗缺。


翁文灏:思君“历久尚长新”


1951年3月7日,当时旅居法国的翁文灏经香港回到北京,成为原国民党政权第一位回归祖国的高官。回国后的翁文灏,因其位列国民党战犯第12位等历史因素,也曾经历过较长一段时期的人生低谷。但即使在晚年并不顺心的生活中,依然没有冲淡他对还有丁文江的思念以及尽其所能承担的朋友责任。

持续寄钱:在翁文灏晚年的日记中,给丁夫人寄钱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1952年12月7日,访钱昌照,交其50万元,托同寄苏州丁文江夫人,以为过年之用;1959年1月19日,寄赠丁文江夫人100元;1960年1月14日,寄赠丁文江夫人50元;1960年10月3日,拜访到京的丁文江夫人。后于8日与钱昌照夫妇共同宴请丁文江夫人,并赠送100元;1961年1月18日,寄丁文江夫人100元;1961年12月6日,寄丁文江夫人100元。

读书思友:1963年3月31日,翁文灏重读丁文江著《徐霞客年谱序》,并做诗一首怀念丁文江:“后世长游客,迫踪先进人。按年探旅迹,读记长精神。同履西南险,深明岩洞真。登临看物质,攀涉越嶙峋。盘水传闻误,江源考订辛。痛心遭变乱,矢志渡沉沦。学识超尘俗,忠奸不淆泯。至今重诵读,历久尚长新。”

翁文灏思念丁文江的诗文收录在《翁文灏诗集》

祭日遥思:1965年1月5日是丁文江逝世30周年的纪念日,翁文灏于当天做诗《怀旧友丁文江》并就丁文江主要生平做标注:“留英学侣佩英才(留英先辈叶叔衡尝谓丁在君、徐振飞二人有天才而兼全才,惜天不永年,未竟所志),时历艰危可溯洄。早作滇游探矿产,继承地质展鸿裁(任地质调查所长,精诚倡导,期创新学)。青年作育登峰岳(君偕同人外出,山必登峰,地求望远),国事殷惓求挽回。虽是财穷人才少,犹曾卓志苦栽培。白云苍狗政飘摇,矿业深悲资本骄(创办北票煤矿,深苦股东骄傲)。歇浦改良劳少益(孙传芳东南联军时,曾任淞沪商埠总办),苏联革命盛如潮(游访苏联,深信须有革命精神方能有建设实效。在《大公报》刊有短文,稍发其端)。迂回曲折求前进,伉直公忠待友僚。陨命潇湘年尚壮(粤汉铁路将通,君至湖南调查煤矿。蒋继长院,欲以君任铁道部长。君不愿就,故为逗留。竟以煤气中毒陨命,年方四十有九),方新东阁意迢迢。”

为友辩护:丁文江一生为人诟病的是与军阀孙传芳合作,当了8个月的“淞沪总办”。经过了民国政府时期“书生从政”、新中国政协委员等经历后,晚年时的翁文灏特别想为好友8个月的从政经历做辩护。1965年11月28日,翁文灏做短文《关于丁文江》,记述所知有关丁的政治活动情况文中认为,丁是为保江浙财富之区,才受孙传芳罗致出任淞沪商埠总办的。丁曾盼望对外国人在上海的治外法权有所挽回”。北伐之时,孙传芳决心抵抗,“丁文江便决定脱离职务了。丁还曾经电告孙务必停止接受奉援、过江反攻的计划”。

2022年,是由翁文灏、丁文江等26位中外学者发起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的百年华诞,中国地质学会专门发起了一项“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故居寻访活动”,再一次将这些为中国地质事业取得重大突破、获得至高荣誉、培养大批人才的奠基人、创始人请到纪念活动的舞台中央。回望翁文灏与丁文江在两人生死的关键时刻以及离世30年后的点滴回忆,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正是因为他们之间志存高远、惺惺相惜、勠力同心、彼此成就的伟大友谊助推了中国地质事业曾经的“黄金一代”“黄金时刻”。

伟大的友谊助推伟大的事业——中国地质学奠基人翁文灏与丁文江的生死之交
发布时间: 2022-07-25 来源: 宁波市科协

1934年2月16日,正值农历新年,时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的翁文灏在获悉浙江长兴发现石油矿苗的信息后,在结束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8次常会后赶往浙江长兴县做地质考察。当车子开到武康县时,汽车撞到了桥栏柱上,他头部受重创,当场昏迷。翁文灏遭遇车祸的消息震动了全国,他被连夜送往杭州广济医院抢救。许多与他素不相识的人纷纷打电报,探问他的病状。《大公报》一直跟踪报道,向读者随时报告他的病情。蔡元培邀请的医生和从上海请来的德国医生几乎同一时间到了杭州。好友胡适为此事致函行政院长汪精卫,各大学术团体也纷纷致电慰问。很快蒋介石也知道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次著名的抢救活动是翁文灏后来“书生从政”的重要转折点。

与翁文灏“死里逃生”的幸运相比,时隔一年后丁文江在湖南的“撒手人寰”令世人为之扼腕痛惜。1935年12月8日,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在湖南进行地质考察途经衡阳时不幸煤气中毒。随即,丁文江被送入医院治疗。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由于治疗方法失当,导致症状加剧,出现胸腔积液、肋骨骨折。另外,大脑脉管等也出现病状。1936年1月5日,在死亡线上徘徊了将近一个月的丁文江,心脏停止了跳动。丁文江之死可谓是中外痛悼、影响巨大,蔡元培、胡适、翁文灏、王世杰、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等好友大为震动,函电交驰、来回商讨,全国知识界也几乎无人不知。国联卫生(世界卫生组织前身)组长拉西曼从日内瓦发来电报,来自德国、英国等的驻湘外籍人士也纷纷前往凭吊。

位于南京地质博物馆的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奠基人雕像

(左起: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

短短两年间,两位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过程中家境相似、同样拥有留洋背景、志趣相投、个性互补的挚友前后遭遇人生大变故。在近些年围绕中国地质史、民国史不断挖掘、整理的史料中,可以通过三段特殊的时间节点看到翁文灏、丁文江两人的“生死之交”“永生难忘”。


丁文江:我愿意做孩子的父亲


翁文灏车祸之后,丁文江始终有一个念头:“詠霓这样一个人是死不得的。”他不顾自己也处在治病阶段,亲自赴杭、撰文呼吁加大抢救力度,并着手安排好友的身后事。

拔针赴杭:1934年2月17日,还在协和医院住院养病的丁文江听闻翁文灏在浙江长兴车祸的讯息,“双泪齐堕”“次日即要南下看望”,并与医生发生争执,最终被劝阻。医生严肃地说:“你本身就是个病人,即便到了杭州,也没有一点用处。”丁文江这才没去,当即在病床上就翁文灏的事情安排写了许多信。胡适曾经将丁文江的热心肠总结为“为世间万物而牺牲个体的天性”。

撰文介绍:身体稍有好转后,丁文江还是亲自赶赴杭州,与翁文灏夫人林韵秋、长女翁慧娟等亲属一起在病房照顾翁文灏。针对翁文灏车祸引发社会名流关注所引起的公众反应,丁文江把在翁文灏病榻前的感想写成了《我所知道的翁詠霓》:“有人因为适之讲翁詠霓先生的病,讥讽我们‘台里喝彩’,‘互相标榜”,说是‘未免有点肉麻’。这是难怪的:写信的这一位一定是不很知道翁先生的。现在一般人都以为‘社会万恶’,‘世上没有好人’。听得有人说人家好话,当然疑心是‘标榜’,觉得有点‘肉麻’了。我现在把我在杭州翁先生病榻前的感想写了出来。这一位看见了或者可以了解为甚么翁先生的许多朋友十分的敬爱他。”。他在文中说到“青年的读者,有人告诉你,‘社会是万恶的,世上没有好人’。你不要相信他,因为翁先生就是一个极好的反证”。丁文江在谈到翁文灏时总是不吝赞美之词,他不同场合说过“我根本不相信世上有圣人。若是有,詠霓总要算一个。”

着手收养:在丁文江故居的“我们的丁大哥”版块中记录着他与翁文灏车祸之后的小事。1934年3月26日,遭遇车祸的翁文灏虽经多方抢救,病情依然反反复复,这日院方向亲属下达了病危通知并告知准备后事。因翁文灏有四子、四女,丁文江非常担心翁文灏一旦身故,家中尚处在幼年的幼子翁心钧无人照顾,也向林韵秋表达了收养之意。若不是后来翁文灏的病势出现转机,丁文江极有可能成为好友翁文灏幼子翁心钧的养父。

1933年,中外地质学家在葛利普的北平居所合影

(前排左起:章鸿钊,丁文江,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翁文灏,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


翁文灏:未尽事宜交给我


通过《翁文灏日记》《翁文灏年谱》所呈现的资料中,截取、梳理丁文江在衡阳遭遇煤气中毒至止病故前后,翁文灏并不完全的活动记录中关于极力挽救好友生命、推动好友纪念、履行好友遗愿、补缺好友工作等事宜。

1930年视察地址调查所鹫峰地震台

翁文灏(前排左二)丁文江(后排左)胡适(后排右)

极力抢救:为抢救老友生命,翁文灏动用自己与蒋介石尚处在“任职蜜月期”的情感优势,于1935年12月11日晨,调动蒋介石的专机、偕同宁波同乡、有着“御医”之称的南京中央医院内科主任戚寿南等由南京飞长沙,转赴衡阳,日夜兼程“于暮霭苍茫,万家灯火中,入城赴医院,探视在君先生病状”。12月13日,翁文灏还计划用专机接江返南京或上海医治,因丁的病情已有好转,且医生担心乘飞机不利病,故留丁在长沙继续治疗。12月24日前后,因丁文江病情处在恶化阶段,翁文灏有与胡适商议聘请协和医院医生赴长沙治疗以及再度调动飞机事宜,后因持续天气不良未能完成。

尊重遗愿:1936年1月6日,致函胡适,商议如何办理昨日在长沙湘雅医院去世的丁文江的身后“急待解决”的“许多具体问题”。丁文江是江苏泰兴人,按照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其灵柩应运回老家安葬。丁文江的家属自然特别希望能将其安葬在老家,其生前友人也有主张将其迁南京安葬的。家属们商量后决定,丁夫人立即由湘先行返南京,筹备丧葬事宜。1月7日,翁文灏阅竹垚生自上海携来之丁文江遗嘱,知遗嘱有“死在哪里葬在哪里”的内容,遂致电湖南何键、徐宽甫、丁文治等,以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三人名义,共同捐出申报馆地图的稿费2500元,用于中国地质学会南京会所的建筑。

推动纪念:1936年1月12日,翁文灏亲自草拟《丁在君先生纪念基金规则》,提议于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丁文江纪念基金,一方面“送备丁在君夫人之用”,另一方面“设立纪念奖金,对于地质工作有特别贡献者”。1月18日,翁文灏出席由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的丁文江追悼会;1月27日,翁文灏提议的丁文江纪念基金正式成立,翁文灏与李四光、谢家荣、金绍基、竹垚生等人共同担任丁文江纪念基金保管委员会委员,1月30日,为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丁文江纪念基金事分别致函胡适、刘鸿生、钱新之等,劝募基金;11月28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推举为学会第13届年会委员会委员(其他委员为冯景兰、杨钟健、袁复礼、刘玉峰)和丁文江纪念基金委员会委员(其他委员为李四光、章鸿钊、谢家荣、黄汲清、尹赞勋、杨钟健),翁文灏个人为该纪念基金捐款300元。翁文灏并为该纪念基金捐款300元;5月4日,翁文灏参加在长沙岳麓山举行的丁文江安葬仪式,并与湖南省主席何键、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人执拂,数百名中外人士冒雨前往送别;1937年1月5日,出席主持了中央地质调查所举行的丁文江逝世周年纪念会。

重视评价:1936年1月18日,翁文灏在出席中央研究院举行的丁文江追悼会上,追述丁之生平及其学术工作——“关于地质方面,其最大贡献在于西南,尤其是云南、贵州两省,其提倡实地考察与古生物之功尤不可没。”1月26日,翁文灏在出席中央地质调查所南京新址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2届年会上报告了丁文江生平事略及对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2月3日,因在征集的丁文江纪念文章中发现“所约纪念文章几专注重丁之学术工作,而未有注意于事业及组织能力者,似一缺憾”,为此专门致函胡适,次日,再为纪念丁文江文章事致函胡适,告又约有凌鸿勋、杨钟健等纪念文章。3月28日,在《中国地质学会志》发表《追悼丁在君先生》一文;11月3日,再撰《丁文江小传》;1937年4月11日,翁文灏在出席英国女王加冕仪式的途中,又草拟丁文江英文略传。次日自科伦坡寄送黄汲清、尹赞勋。

接替空缺:1936年1月10日,翁文灏与徐新六、竹垚生等共同整理丁文江遗物,处理后事。同时开始接手丁文江一些未完成的工作及职务。4月8日,梁思永来访,并送来部分梁启超日记抄本。因丁文江逝世,翁文灏接续负责原由丁主持的梁启超年谱编纂工作;4月16日,翁文灏出席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召开的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2次年会并被推举为评议会秘书,以补丁文江遗缺;4月18日被中基会董事会第12次年会增补翁文灏为董事,以补丁文江遗缺;5月22日,翁文灏受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会议聘请,担任该委员会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以补丁文江遗缺。


翁文灏:思君“历久尚长新”


1951年3月7日,当时旅居法国的翁文灏经香港回到北京,成为原国民党政权第一位回归祖国的高官。回国后的翁文灏,因其位列国民党战犯第12位等历史因素,也曾经历过较长一段时期的人生低谷。但即使在晚年并不顺心的生活中,依然没有冲淡他对还有丁文江的思念以及尽其所能承担的朋友责任。

持续寄钱:在翁文灏晚年的日记中,给丁夫人寄钱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1952年12月7日,访钱昌照,交其50万元,托同寄苏州丁文江夫人,以为过年之用;1959年1月19日,寄赠丁文江夫人100元;1960年1月14日,寄赠丁文江夫人50元;1960年10月3日,拜访到京的丁文江夫人。后于8日与钱昌照夫妇共同宴请丁文江夫人,并赠送100元;1961年1月18日,寄丁文江夫人100元;1961年12月6日,寄丁文江夫人100元。

读书思友:1963年3月31日,翁文灏重读丁文江著《徐霞客年谱序》,并做诗一首怀念丁文江:“后世长游客,迫踪先进人。按年探旅迹,读记长精神。同履西南险,深明岩洞真。登临看物质,攀涉越嶙峋。盘水传闻误,江源考订辛。痛心遭变乱,矢志渡沉沦。学识超尘俗,忠奸不淆泯。至今重诵读,历久尚长新。”

翁文灏思念丁文江的诗文收录在《翁文灏诗集》

祭日遥思:1965年1月5日是丁文江逝世30周年的纪念日,翁文灏于当天做诗《怀旧友丁文江》并就丁文江主要生平做标注:“留英学侣佩英才(留英先辈叶叔衡尝谓丁在君、徐振飞二人有天才而兼全才,惜天不永年,未竟所志),时历艰危可溯洄。早作滇游探矿产,继承地质展鸿裁(任地质调查所长,精诚倡导,期创新学)。青年作育登峰岳(君偕同人外出,山必登峰,地求望远),国事殷惓求挽回。虽是财穷人才少,犹曾卓志苦栽培。白云苍狗政飘摇,矿业深悲资本骄(创办北票煤矿,深苦股东骄傲)。歇浦改良劳少益(孙传芳东南联军时,曾任淞沪商埠总办),苏联革命盛如潮(游访苏联,深信须有革命精神方能有建设实效。在《大公报》刊有短文,稍发其端)。迂回曲折求前进,伉直公忠待友僚。陨命潇湘年尚壮(粤汉铁路将通,君至湖南调查煤矿。蒋继长院,欲以君任铁道部长。君不愿就,故为逗留。竟以煤气中毒陨命,年方四十有九),方新东阁意迢迢。”

为友辩护:丁文江一生为人诟病的是与军阀孙传芳合作,当了8个月的“淞沪总办”。经过了民国政府时期“书生从政”、新中国政协委员等经历后,晚年时的翁文灏特别想为好友8个月的从政经历做辩护。1965年11月28日,翁文灏做短文《关于丁文江》,记述所知有关丁的政治活动情况文中认为,丁是为保江浙财富之区,才受孙传芳罗致出任淞沪商埠总办的。丁曾盼望对外国人在上海的治外法权有所挽回”。北伐之时,孙传芳决心抵抗,“丁文江便决定脱离职务了。丁还曾经电告孙务必停止接受奉援、过江反攻的计划”。

2022年,是由翁文灏、丁文江等26位中外学者发起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的百年华诞,中国地质学会专门发起了一项“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故居寻访活动”,再一次将这些为中国地质事业取得重大突破、获得至高荣誉、培养大批人才的奠基人、创始人请到纪念活动的舞台中央。回望翁文灏与丁文江在两人生死的关键时刻以及离世30年后的点滴回忆,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正是因为他们之间志存高远、惺惺相惜、勠力同心、彼此成就的伟大友谊助推了中国地质事业曾经的“黄金一代”“黄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