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两位青年科学家入选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榜单

发布时间: 2023-11-06    作者:    来源: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   点击率:  

11月2日,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举办的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简称“TR35”)亚太区发布仪式暨青年科技论坛上,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正式发布,之江实验室研究员冯毅和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朱博文入选。

冯毅(中)


朱博文(中)


入选理由:他借助FAST高灵敏度优势,为构建完整快速射电暴起源模型提供重要观测基础。

宇宙的起源和如何演化对于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偶然发现了一种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快速射电暴信号。快速射电暴有着探索极端物理和宇宙中物质分布的潜力。但是,绝大多数快速射电暴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并且缺乏多波段信息,因此很难确定快速射电暴的起源。

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平台研究中心博士冯毅使用中国的FAST和美国的GBT望远镜,结合智能计算来分析快速射电暴的偏振特性,揭示出重复快速射电暴处在类似超新星遗迹的复杂环境中,为最终确定重复快速射电暴起源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该成果同时入选了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冯毅作为快速射电暴、引力波、脉冲星和恒星形成等领域的研究专家,其研究工作包括发现快速射电暴FRB的极端磁场反转现象、精确表征快速射电暴偏振特性、建立最大快速射电暴数据库以及用脉冲星计时阵列探测引力波方面等。

冯毅表示,未来他将继续结合FAST等先进设备,或可在两三年内揭示快速射电暴起源等关键问题。


入选理由:他开发了基于薄膜晶体管的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为构筑人工触觉感知提供了有效途径。

电子皮肤是柔性电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质地柔软,使人类能够感知压力、痛觉、应变、温度等多种刺激,从而识别周围环境并进行日常活动。人体皮肤优异的材料特性和强大的感知功能启发了仿生皮肤电子学的发展,以模拟甚至超越人体皮肤的性能和功能,这对于健康监测、智能假肢、仿生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朱博文致力于开发在性质和功能上类似皮肤的柔性传感器。他开发了可图案化的、基于垂直排列的金纳米线阵列的、高性能本征可拉伸柔性电子材料,解决了长期以来导电材料之间界面结合力弱的问题,为柔性传感器、可拉伸晶体管等重要电子器件提供了优异的电极材料。

他还专注于利用工程解决方案构建有源像素触觉传感器阵列。他通过将传感器像素与薄膜晶体管链接,实现了大面积高密度触觉传感器阵列的单片集成,通过行列扫描方式实现任意像素的控制和读取,解决了传统柔性触觉传感器灵敏度低、响应慢、空间分辨率低等问题。

此外,他通过集成高灵敏压力传感器与基于NbOx的人工神经元器件,构建了可以实现压力刺激信号编码的人工机械力感受器,为未来神经形态机器人触觉感知系统以及复杂触觉信息处理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策略。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于2014年正式公布首份亚太地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至今已有9届。今年入选者的研究方向包括材料、量子、能源、医学、光学、声学、天文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多个能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领域。这35位杰出的年轻学者,不仅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更是以他们的智慧和激情,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年轻学者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省两位青年科学家入选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榜单
发布时间: 2023-11-06 来源: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

11月2日,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举办的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简称“TR35”)亚太区发布仪式暨青年科技论坛上,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正式发布,之江实验室研究员冯毅和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朱博文入选。

冯毅(中)


朱博文(中)


入选理由:他借助FAST高灵敏度优势,为构建完整快速射电暴起源模型提供重要观测基础。

宇宙的起源和如何演化对于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偶然发现了一种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快速射电暴信号。快速射电暴有着探索极端物理和宇宙中物质分布的潜力。但是,绝大多数快速射电暴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并且缺乏多波段信息,因此很难确定快速射电暴的起源。

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平台研究中心博士冯毅使用中国的FAST和美国的GBT望远镜,结合智能计算来分析快速射电暴的偏振特性,揭示出重复快速射电暴处在类似超新星遗迹的复杂环境中,为最终确定重复快速射电暴起源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该成果同时入选了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冯毅作为快速射电暴、引力波、脉冲星和恒星形成等领域的研究专家,其研究工作包括发现快速射电暴FRB的极端磁场反转现象、精确表征快速射电暴偏振特性、建立最大快速射电暴数据库以及用脉冲星计时阵列探测引力波方面等。

冯毅表示,未来他将继续结合FAST等先进设备,或可在两三年内揭示快速射电暴起源等关键问题。


入选理由:他开发了基于薄膜晶体管的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为构筑人工触觉感知提供了有效途径。

电子皮肤是柔性电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质地柔软,使人类能够感知压力、痛觉、应变、温度等多种刺激,从而识别周围环境并进行日常活动。人体皮肤优异的材料特性和强大的感知功能启发了仿生皮肤电子学的发展,以模拟甚至超越人体皮肤的性能和功能,这对于健康监测、智能假肢、仿生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朱博文致力于开发在性质和功能上类似皮肤的柔性传感器。他开发了可图案化的、基于垂直排列的金纳米线阵列的、高性能本征可拉伸柔性电子材料,解决了长期以来导电材料之间界面结合力弱的问题,为柔性传感器、可拉伸晶体管等重要电子器件提供了优异的电极材料。

他还专注于利用工程解决方案构建有源像素触觉传感器阵列。他通过将传感器像素与薄膜晶体管链接,实现了大面积高密度触觉传感器阵列的单片集成,通过行列扫描方式实现任意像素的控制和读取,解决了传统柔性触觉传感器灵敏度低、响应慢、空间分辨率低等问题。

此外,他通过集成高灵敏压力传感器与基于NbOx的人工神经元器件,构建了可以实现压力刺激信号编码的人工机械力感受器,为未来神经形态机器人触觉感知系统以及复杂触觉信息处理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策略。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于2014年正式公布首份亚太地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至今已有9届。今年入选者的研究方向包括材料、量子、能源、医学、光学、声学、天文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多个能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领域。这35位杰出的年轻学者,不仅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更是以他们的智慧和激情,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年轻学者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全屏浮动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