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峰:海洋生态环境的“守望者”

焦海峰

发布时间: 2023-02-14    作者:    来源: 宁波市科协   点击率:  

人物名片

焦海峰: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浙江省海洋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海洋与水产学会理事、宁波市青年科学技术协会理事、2022年宁波市“最美科技追梦人”

宁波1562公里的海岸线,如同一笔巨大的“蓝色财富”,在环境承载、生态平衡、要素供给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为海洋筑起一道蓝色屏障?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曾像渔民那般起早贪黑出海,像守岛人那般与陆地隔海眺望。他就是宁波市最美科技追梦人、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焦海峰。

多年来,焦海峰主要从事海洋渔业调查和评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研究。参与工作至今,他先后完成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各类文章70余篇,著作三部,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发明5项。他的研究,为宁波地方海洋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贡献了力量。

1979年出生的焦海峰是山东日照人,以研究生身份从宁波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他的科技追梦路,就从“拥江、揽湖、滨海”的江南水乡起步。

宁波是一个沿海城市,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高,然而,人为因素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受损或者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对海洋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于是,如何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成为焦海峰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何让科技服务于区域性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焦海峰团队研究的核心。

2009年,项目团队接受了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对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进行跟踪调查。科学研究必须掐着时间进行,每年的1月、4月、7月和11月是登岛调查时间,而且每次要选择在农历的初一或者十五前后,这往往是海面海浪比较大的时候,因此,呕吐、晕船就成了焦海峰记忆里的“家常便饭”。

“在岛上,最怕的就是天气突变,遇到台风就得滞留一个星期左右。”焦海峰回忆道。有一次他和同事去附近的大白礁采样,出发时忘记关注天气变化,后来才知道台风要来了,于是抓紧时间撤回渔山岛。此时海面风浪已经大起来了,他们坐的又是小船,返程途中船又颠簸得厉害,一船人全都吐了。

除了来自天气的“阻挠”,焦海峰和团队成员还面临着住宿条件、用电、仪器设备等多重难题。受限于岛上的住宿条件,焦海峰和团队成员往往要三四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睡的还是通铺。同时,由于岛上用的是自发电,在中午12点至晚上11点的这段有限时间里,焦海峰必须马不停蹄做完所有该做的研究。此外,焦海峰还经常会遇到因海况复杂导致采样设备坠海遗失的情况。

辛苦不言而喻,但焦海峰却从未退缩。“海风作伴不失为一种意趣,而在辛苦付出后获得需要数据的那一刻,幸福感、成就感更是满满的。”焦海峰说。

对科研的热爱,让焦海峰数十年如一日成为宁波海洋生态环境的“守望者”。十年来,由焦海峰主导的环境修复策略成效显著,不仅推动了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健康发展,还促进了宁波海洋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焦海峰团队建立的基于氮平衡的环境修复策略,推动了象山港内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健康发展,为政府制定的多项规划(区划)提供了依据和支撑;他主导建立的东海特色岛屿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的关键技术,促进了渔山列岛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和有效运行,为中街山列岛、南麂列岛、韭山列岛、枸杞岛等资源禀赋类似的海岛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2021年,焦海峰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的“渔山列岛贝藻资源保护与应用”项目,更是获得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从小我就喜欢看蔚蓝的大海,对神奇的海底世界怀有好奇心,长大后庆幸自己能从事海洋生态保护领域的工作。”在焦海峰十几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涯里,海洋是他扬帆的“初心”,而“踏实”是他科研工作能出成果的“秘诀”。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要有坚守科研报国的初心情怀,更要有勇攀科研高峰的使命和担当。“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不管是你选择了专业,还是专业选择了你,都要静心把事情做好。”

焦海峰:海洋生态环境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 2023-02-14 来源: 宁波市科协

人物名片

焦海峰: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浙江省海洋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海洋与水产学会理事、宁波市青年科学技术协会理事、2022年宁波市“最美科技追梦人”

宁波1562公里的海岸线,如同一笔巨大的“蓝色财富”,在环境承载、生态平衡、要素供给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为海洋筑起一道蓝色屏障?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曾像渔民那般起早贪黑出海,像守岛人那般与陆地隔海眺望。他就是宁波市最美科技追梦人、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焦海峰。

多年来,焦海峰主要从事海洋渔业调查和评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研究。参与工作至今,他先后完成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各类文章70余篇,著作三部,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发明5项。他的研究,为宁波地方海洋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贡献了力量。

1979年出生的焦海峰是山东日照人,以研究生身份从宁波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他的科技追梦路,就从“拥江、揽湖、滨海”的江南水乡起步。

宁波是一个沿海城市,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高,然而,人为因素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受损或者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对海洋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于是,如何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成为焦海峰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何让科技服务于区域性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焦海峰团队研究的核心。

2009年,项目团队接受了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对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进行跟踪调查。科学研究必须掐着时间进行,每年的1月、4月、7月和11月是登岛调查时间,而且每次要选择在农历的初一或者十五前后,这往往是海面海浪比较大的时候,因此,呕吐、晕船就成了焦海峰记忆里的“家常便饭”。

“在岛上,最怕的就是天气突变,遇到台风就得滞留一个星期左右。”焦海峰回忆道。有一次他和同事去附近的大白礁采样,出发时忘记关注天气变化,后来才知道台风要来了,于是抓紧时间撤回渔山岛。此时海面风浪已经大起来了,他们坐的又是小船,返程途中船又颠簸得厉害,一船人全都吐了。

除了来自天气的“阻挠”,焦海峰和团队成员还面临着住宿条件、用电、仪器设备等多重难题。受限于岛上的住宿条件,焦海峰和团队成员往往要三四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睡的还是通铺。同时,由于岛上用的是自发电,在中午12点至晚上11点的这段有限时间里,焦海峰必须马不停蹄做完所有该做的研究。此外,焦海峰还经常会遇到因海况复杂导致采样设备坠海遗失的情况。

辛苦不言而喻,但焦海峰却从未退缩。“海风作伴不失为一种意趣,而在辛苦付出后获得需要数据的那一刻,幸福感、成就感更是满满的。”焦海峰说。

对科研的热爱,让焦海峰数十年如一日成为宁波海洋生态环境的“守望者”。十年来,由焦海峰主导的环境修复策略成效显著,不仅推动了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健康发展,还促进了宁波海洋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焦海峰团队建立的基于氮平衡的环境修复策略,推动了象山港内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健康发展,为政府制定的多项规划(区划)提供了依据和支撑;他主导建立的东海特色岛屿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的关键技术,促进了渔山列岛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和有效运行,为中街山列岛、南麂列岛、韭山列岛、枸杞岛等资源禀赋类似的海岛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2021年,焦海峰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的“渔山列岛贝藻资源保护与应用”项目,更是获得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从小我就喜欢看蔚蓝的大海,对神奇的海底世界怀有好奇心,长大后庆幸自己能从事海洋生态保护领域的工作。”在焦海峰十几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涯里,海洋是他扬帆的“初心”,而“踏实”是他科研工作能出成果的“秘诀”。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要有坚守科研报国的初心情怀,更要有勇攀科研高峰的使命和担当。“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不管是你选择了专业,还是专业选择了你,都要静心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