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贵(1938.10.26—),浙江省浦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首批计算机软件专家,著名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文职中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新贵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获得2018“CCF终身成就奖”。
他为中国导弹武器进行科学计算和数字仿真
何新贵是土生土长的浦江人,1952年初中毕业于浦江中学,1955年高中毕业于杭州第二中学,1960年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他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系,研究数据库和数据库技术。先后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程组组长,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研究室主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204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系统所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系统总体研究所研究员等职。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学部副主任,2002年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他还曾担任北京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软件》编委会主任同时兼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和《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探索》主编等职。
何新贵曾全程担任某大型软件工程共性软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等全面工作。他提出的模糊数据库、加权模糊逻辑、模糊分布值逻辑、可执行模糊语义网络、模糊H网、主动模糊网络、模糊推理网络、加权神经元网络,以及过程神经元网络等的理论与技术对边缘科学《知识处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较大推动作用。此外,他对编译程序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以及软件过程改进技术(CMM)等也作出较大贡献。至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和作为第一作者合作发表论文200多篇,并著有10部专著,编撰5本文集,还是我国《军事百科全书》《数据库大辞典》《新编英汉计算机缩略语大辞典》等多部大型辞书的主要撰稿和审稿人。曾先后被特邀在多个国家讲学和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报告。
20世纪60年代初期,何新贵为中国导弹武器进行科学计算和数字仿真,在计算方法上提出较有影响的最优分段逼近和有理平方逼近等理论和方法;1962年,在中国最早开发成功宏汇编系统;1973年,在国产计算机上开发成多个FORTRAN编译系统;1980年代中期,领导实现中国早期的一个网络工程和其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他的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大型军事工程,而且应用到公安、消防、电力、财务、天气预报、医疗保健各个方面,经济效益好,国内影响大,199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从1986年开始,他长期担任我军大型软件工程“军用共性软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该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等全面工作。
他荣获“CCF终身成就奖”
从1996年开始,何新贵担任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负责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软件工程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全工程级的软件质量保证。他所做的工作曾先后获国家或部委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12项排名第一。神舟5号等5艘飞船的发射和返回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软件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何新贵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于2000年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何新贵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30多篇,并著有《模糊知识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模糊数据库系统》《知识处理与专家系统》《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backend database system》等10部中英文专著。
何新贵院士获中国计算机学会2018年度终身成就奖
2019年1月19日,在“2018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奖大会”上,何新贵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颁发的“CCF终身成就奖”。“CCF终身成就奖”设立于2010年,授予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就卓越、贡献巨大的资深中国计算机科技工作者。
他谦逊地说:“我是来学习的”
这正是对这位老教授治学一生的恰好评价。
熟悉何新贵的人都说,何教授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为人正派、严谨、谦和、敦厚,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勇攀科学的高峰;在生活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有一次在四川开会,他一开口就说:“我是来学习的。”第二天,何新贵参加了中国国际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他作为对话嘉宾,第一个被主持人请上座。主持人抛出了话题,请大家给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支个招。何新贵说:“我也没有什么高招,我是来学习的!”话音一落,会场就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真是“无招”胜“有招”。当时,何新贵的精彩发言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嘉宾。他说,军民融合,最为重要的是人才两个字,有了人才,就有技术、产品和项目。
“书山有峰勤为径,学海无涯奋作舟。”这两句话,何新贵自己书写后放在书房,用以自勉。他常说,唯有勤奋,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工作之余,何新贵还爱好钓鱼,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邀约战友去垂钓。
望见仙华山,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2019年10月,何新贵受邀回到浦江老家,参加了浦江首届乡贤大会开幕式、浦江中学建校80周年校庆庆典,还给浦江中学校训石揭了幕,见了以前的老班长,走了老家旧址,逛了仙华山、通济湖、江南第一家、水晶集聚区,还吃了浦江麦饼、豆腐皮、米筛爬、葡萄……
何新贵院士回母校浦江中学参加校庆活动
81岁的何新贵听到周围人说起浦江方言,他立马咧嘴笑,还能用方言跟大家聊天,开心之情溢于言表。望见仙华山的那刻,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山美水美,家乡真的美。”来到前吴通济湖,何新贵一下子就被这里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五水共治’真好,今天的浦江不仅山清水秀,而且农村干净整洁,太美了。”何新贵说,虽然身在京城,但对浦江的“五水共治”时有耳闻,今天亲眼所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水环境的全面改善。
“我家在横街口,小时候家门口就是这种路,当年我和小伙伴们就是在石板路上一起追逐玩耍。”走在白马嵩溪的石板路上,何新贵感到十分亲切。小桥、流水、人家,勾起他的无限回忆。“这是风车,这是手车。”他笑呵呵地向同行的夫人介绍,这些都是当年农户家中不可缺少的农用工具。
“江南第一家”牌坊群的九座牌坊,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对“江南第一家”郑氏宗祠,何新贵并不陌生,早年曾来过几次,不过,牌坊群是第一次看到。听着陪同人员介绍有关九座牌坊的故事,他连连点头:“这里集聚了家乡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智慧,咱们浦江文化就是名不虚传。”
何新贵院士回故乡,浦江县实验中学校名曾由其题写
何新贵曾为浦江县实验中学题写校名。这次回乡路过实验中学校门口,当陪同人员向他介绍后,他特意下车拍照留念。“回家乡,走到哪里都有回忆,回家的感觉太好了!”
时任金华市科协主要领导也赶赴浦江看望何新贵。何新贵高兴地在书籍《院士在金华》上,签了名留念。
虽然对国家交上了实实在在的答卷,但何新贵却觉得有愧家乡。“这么多年在外面,没帮家乡干点事,特别遗憾。”
这就是这位金华籍院士与生俱来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