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让院士“流量”成人才“留量”

发布时间: 2024-04-30    作者:    来源: 宁波市科协   点击率:  

4月27日,第十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在宁波开幕,47位两院院士参会。此外,还有5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电子信息领域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专家和产业科技人才来甬。

图片2.png

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开幕式

为期三天的年会,设置了2场主论坛、37场专题论坛、优秀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项目路演、院士宁波行调研等活动,带来一场场思想和学术盛宴。

26日,尹浩、费爱国、郑婉华等院士还调研了激智科技、卢米蓝新材料等企业,并就电子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5.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华东)在宁波举办

4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华东)在宁波举办。这一次,也有47位华东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这次活动,院士专家们围绕相关领域开展了分组讨论,还走进宁波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科研机构的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调研中,宁波创新创业环境,让院士们印象深刻。

再往前追溯,中国工程院的一次大规模院士活动,同样值得书写。去年11月30日,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座谈会在宁波举行。这是该奖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当天,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等26位院士齐聚一堂,成就了宁波学术领域的又一次“高光时刻”。

一周内,上百位院士到访宁波;数月内,两大顶尖学术机构,把会场搬到宁波……这些,都只是宁波与院士、制造大市与高端创新资源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


气质+服务,双向奔赴

院士专家纷至沓来的一个大背景是这座经济大市、制造大市的实力底蕴,也是宁波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在这一共识下,全市上下“视创新为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创新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宁波发展的最强音。

牵手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宁波吸引顶尖创新资源的关键一招。去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宁波市在京举行会谈,并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将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与宁波市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在甬科技布局,支持宁波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和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图片4.png

10多位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调研

上周,47名华东地区院士齐聚宁波,正是中国科学院与宁波又一次务实合作。

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是一座自带“工科气质”和“科创需求”的城市。尤其是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中,宁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求人才、渴望创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宁波各相关部门,敞开怀抱,拿出实招,全力吸引院士等各类专家人才来甬交流合作、创新创业。

比如,宁波不断构建全周期院士联系服务模式,建立完善院士服务保障办法,加强联络联谊、科技创新、生活接待和综合保障服务,为引进、集聚院士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宁波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一年,仅市科协就联系服务院士350余人次,全市集聚了近350人次的院士来甬参加各类科创活动,其中市科协开展了“院士专家宁波行”科技服务活动55场。


院士“流量”,人才“留量”

“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关注宁波、选择宁波,把宁波作为团队科研试验、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优选城市,让院士顶尖技术和宁波先进制造碰撞出更多精彩。”院士活动中,市领导一次次诚挚邀请。而今,院士“流量”,不断成为人才“留量”。

国内预制桩行业前三的龙头企业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十多年来持续与院士深度合作,就起源于一次院士宁波行活动。多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龚晓南受市科协邀请,来宁波考察,在中淳高科调研时,一眼就“看中”了公司研发的静钻根植桩工法。之后,双方一拍即合。当年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行业内首个双院士专家工作站。

院士的到来,让企业犹如有了“智慧大脑”,助力中淳高科科技成果推陈出新,源源不断。

公司与龚晓南院士团队签约,通过静钻根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承载性能试验及荷载传递性能研究,填补了国内静钻根植桩工法的理论空白。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位位院士专家,在走访调研、交流洽谈中,促成一项项合作。3月,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的院士工作站在宁波揭牌;4月,气象专家徐祥德院士领衔的宁波市气象台院士工作站揭牌……

据宁波市科协统计,仅近三年,宁波已建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76家,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65位、院士创新团队76个、高层次专家458位,承担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267项,获评市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7项;新增授权专利1837项。

“随着院士‘流量’变成‘留量’,最终‘留量’又在全市流动起来,成为新的‘流量’,从服务支撑一个个点,变为服务支撑一个面。”宁波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宁波市让院士“流量”成人才“留量”
发布时间: 2024-04-30 来源: 宁波市科协

4月27日,第十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在宁波开幕,47位两院院士参会。此外,还有5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电子信息领域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专家和产业科技人才来甬。

图片2.png

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开幕式

为期三天的年会,设置了2场主论坛、37场专题论坛、优秀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项目路演、院士宁波行调研等活动,带来一场场思想和学术盛宴。

26日,尹浩、费爱国、郑婉华等院士还调研了激智科技、卢米蓝新材料等企业,并就电子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5.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华东)在宁波举办

4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华东)在宁波举办。这一次,也有47位华东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这次活动,院士专家们围绕相关领域开展了分组讨论,还走进宁波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科研机构的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调研中,宁波创新创业环境,让院士们印象深刻。

再往前追溯,中国工程院的一次大规模院士活动,同样值得书写。去年11月30日,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座谈会在宁波举行。这是该奖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当天,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等26位院士齐聚一堂,成就了宁波学术领域的又一次“高光时刻”。

一周内,上百位院士到访宁波;数月内,两大顶尖学术机构,把会场搬到宁波……这些,都只是宁波与院士、制造大市与高端创新资源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


气质+服务,双向奔赴

院士专家纷至沓来的一个大背景是这座经济大市、制造大市的实力底蕴,也是宁波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在这一共识下,全市上下“视创新为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创新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宁波发展的最强音。

牵手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宁波吸引顶尖创新资源的关键一招。去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宁波市在京举行会谈,并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将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与宁波市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在甬科技布局,支持宁波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和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图片4.png

10多位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调研

上周,47名华东地区院士齐聚宁波,正是中国科学院与宁波又一次务实合作。

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是一座自带“工科气质”和“科创需求”的城市。尤其是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中,宁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求人才、渴望创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宁波各相关部门,敞开怀抱,拿出实招,全力吸引院士等各类专家人才来甬交流合作、创新创业。

比如,宁波不断构建全周期院士联系服务模式,建立完善院士服务保障办法,加强联络联谊、科技创新、生活接待和综合保障服务,为引进、集聚院士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宁波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一年,仅市科协就联系服务院士350余人次,全市集聚了近350人次的院士来甬参加各类科创活动,其中市科协开展了“院士专家宁波行”科技服务活动55场。


院士“流量”,人才“留量”

“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关注宁波、选择宁波,把宁波作为团队科研试验、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优选城市,让院士顶尖技术和宁波先进制造碰撞出更多精彩。”院士活动中,市领导一次次诚挚邀请。而今,院士“流量”,不断成为人才“留量”。

国内预制桩行业前三的龙头企业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十多年来持续与院士深度合作,就起源于一次院士宁波行活动。多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龚晓南受市科协邀请,来宁波考察,在中淳高科调研时,一眼就“看中”了公司研发的静钻根植桩工法。之后,双方一拍即合。当年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行业内首个双院士专家工作站。

院士的到来,让企业犹如有了“智慧大脑”,助力中淳高科科技成果推陈出新,源源不断。

公司与龚晓南院士团队签约,通过静钻根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承载性能试验及荷载传递性能研究,填补了国内静钻根植桩工法的理论空白。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位位院士专家,在走访调研、交流洽谈中,促成一项项合作。3月,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的院士工作站在宁波揭牌;4月,气象专家徐祥德院士领衔的宁波市气象台院士工作站揭牌……

据宁波市科协统计,仅近三年,宁波已建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76家,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65位、院士创新团队76个、高层次专家458位,承担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267项,获评市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7项;新增授权专利1837项。

“随着院士‘流量’变成‘留量’,最终‘留量’又在全市流动起来,成为新的‘流量’,从服务支撑一个个点,变为服务支撑一个面。”宁波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全屏浮动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