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辉:以科技守护安全 以创新引领未来丨关注科技型企业家⑯

发布时间: 2025-03-13    作者:    来源: 省科协学会部、科创之江   点击率:  

mmexport1741763626302.jpg

编者按: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浙江的科技型企业家们正是凭借着对科技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引领着浙江经济迈向新的高度。

省科协、省工商联、浙报集团、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省国有资本联合推出专题《领航新质生产力——2024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聚焦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打造科技型企业家创新生态树立典范。他们的故事,是浙江科技型企业家群体的缩影,也是浙江经济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天推出的是案例·海纳篇《胡辉:以科技守护安全 以创新引领未来》。

mmexport1741763630052.jpg

“动机至善,行动至臻,保江河安澜,护山川无恙。”怀揣着一个单纯的梦想,胡辉毅然回国创业,拓荒安全物联网领域。他以防灾减灾为初心,秉持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鲁班精神,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测预警服务,全方位守护城市安全。他带领鲁尔物联,赋能整体智治,撑起了中国山河“安全网”。


出国深造: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征程


“要理解我为什么回来,得先谈谈我为什么出去。”胡辉向我们分享了2006年他求学时的一个插曲。

那时他还在国内读研二,在四川雅安进行科研项目调研时,即便是国家级的示范基地中已经安装了来自日本和加拿大价值200多万元的传感器和GPS系统,他和同伴们依然险些遭遇生命危险。“那是在雨后的第二天,我们进入现场,实际上这是个非常危险的时间段,就在那时,发生了山体滑坡,岩石和泥土倾泻而下,距离我们不到十米。”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这八个字是胡辉的本科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它教导每一个地质人要勇于面对艰难险阻,对求真创新要报以孜孜不倦的态度,这一次意外对从大学开始就接触“安全”一词的胡辉来说,印象尤为深刻。

在后来因伤住院的一个多月里,胡辉有两种强烈的感触,一是坚定了出国学习的信念,他渴望学习当时世界先进的传感技术、数据库技术,摆脱国内对国外高端传感器的依赖;二是深感国内地质安全普及的迫切性,专业地质人尚且难以避免受伤,普通老百姓在灾害突然来临时将更加束手无策,所以城市安全、预警监测工作迫在眉睫。

在胡辉赴德国深造期间,同门一位师弟不幸牺牲在了2008年的四川;而就在2023年,鲁尔物联的一位员工为保护公司一台贵重设备,险些在大山中迷失,当地救援队在暴雨天中花了一天一夜才将人寻回。“从事安全领域工作,无论是做科技还是做产业,都要面对实实在在的危险。”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是壮美山河的澎湃,但对于胡辉来说,是惊险与美丽并存,“当你带着惊险去冒险时,才能发现美丽和真相的吸引力。”胡辉感慨道。

博士研究生申请时,胡辉拿到了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多个学校的offer,最终他选择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攻读岩土工程和电子信息交叉学科的博士。亚琛工业大学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读博期间,胡辉投身灾害监测预警领域国际顶级科学家阿扎姆(Rafig Azzam)教授门下。他所在的课题小组,研究课题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早期灾害识别预警”。后来胡辉担任了这个研究组的组长,研究课题也在2012年获得德国国家科技创新奖,研究成果则成功应用于德国北威能源集团的露天矿山、德国高铁的沿线安全监测预警中。

“当时课题小组共有5位博士、20多位硕士。其中好几位成员,后来也成了鲁尔物联的创始合伙人。”胡辉介绍说。学成后回国一直是胡辉心中的执念,“在国内,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可达数十亿元,但我们在防灾减灾监测预警领域的科技水平和投入,都大大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胡辉想改变这样的局面,造福社会,在德国求学期间获得的各类奖金也成了他回国后创立鲁尔物联的启动资金。


回国创业:从0到1的艰难突破


2013年,胡辉带着他在德国研究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早期灾害识别预警”技术回国创业,选择将鲁尔物联落址杭州,有自己的考量。“鲁尔”在德语中是安静、专注的意思,胡辉在德国留学的亚琛工业大学就坐落在鲁尔区,一个曾经以钢铁煤炭闻名于世界,如今以科技转型获得新生的城市,在胡辉看来,杭州的发展动力远超鲁尔。谈及放弃在德大好前程的原因,他只有一句话:“中国不缺科学家,也不缺企业家,但缺少懂科学的企业家,也缺少懂企业的科学家。”比起“德国鲁尔”,“杭州鲁尔”让他觉得更踏实。

近十年来,鲁尔物联的发展从大局上看相对稳定,且稳步上升,但其中的坎坷只有胡辉知道。他用“二八原则”来定义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即2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公司管理,80%用于做事项和专项,在公司一线也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在他看来,对于鲁尔物联来说,创始人和核心团队的亲力亲为依然是公司不断前进的原始驱动力,这或许与他刚回国时期公司的开拓之路息息相关。

“安全物联网的赛道很德系风格,不像现在的AI,很多AI公司一开始就已经达到了其他行业创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安全物联网通过硬件和智能传感器来守护安全,是一个很默默无闻、循序渐进发展的行业。”胡辉介绍道。在他回国之初,国内尚未建立起安全物联网这一概念,地质安全的监测还处于高成本、高人力物力的传统阶段。

“回国后不到两年,我们遇到了一个机会。”胡辉介绍起鲁尔物联创立后的第一个转折点,那就是杭新景高速路段的安全监测,这一事件也作为第一个案例被记载在鲁尔物联的公司文化墙上。

2018年杭新景高速七里连接线通车,这条总长约7公里的高速公路穿山越岭,在建设中曾遇到重大安全隐患。

2015年,在七里连接线的施工过程中,工地边坡出现裂痕,潜在滑坡体量约为3000万方。这一事故不仅会影响到高速公路的连接线,还有可能影响周边的基础建设,甚至是周围的两个村庄,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价值损失或许高达数亿。这个项目对于初创的鲁尔物联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其间,鲁尔物联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边坡变形及相关因素监测工作,为治理方案调整提供了关键的安全监测数据,用事实证明山体滑坡是局部性的,并非整体性。其意义在于整体性滑坡的治理费用高达1.3亿元,而局部性仅需六七千万元,鲁尔物联的安全监测为整个工程治理节省了近5000万元的费用。

胡辉和他带领的鲁尔物联就此一战成名。此后,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给胡辉和他的团队机会,并信任鲁尔物联在安全领域的专业度。

2016年底实现100%国产化自主研发后,鲁尔物联的产品陆续进入市场,并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第二年又进行了天使轮融资,之后又陆续完成了A轮、B轮融资,从而确保了稳健的资金流动,也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进入国家标准之前,我们前后累积了100多个安全类项目,涉及涉水、涉土、涉铁路、公路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对地质安全进行了系统性的监测。”胡辉提到的“国家标准”正是鲁尔物联参与制定的,“基本上安全物联网里面场景类的,涉及智能传感器的国标都有鲁尔物联的名字。”胡辉对此深感自豪。

到2021年底,鲁尔物联陆续完成了多个领域的场景验证、产品验证,编著了1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多项技术被列入省部级推广指导目录。公司连续五年入选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并入选2023、2024中国未来独角兽企业榜单,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获评浙江省首台(套)装备企业。

mmexport1741763632191.jpg


展望未来:从小巨人走向单项冠军


在鲁尔物联的展厅正中间,摆放着2024年4月发布的第二代视觉形变仪。这是一台由鲁尔物联团队自主研发的视觉感知设备,其精度可以达到亚毫米级,基于人工智能图像算法,通过对监测物特征截面(安装靶标)或自然特征点进行非接触、远距离、全视角、高频率、高精度、全时段、长周期的形变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多模态的建模分析,得出风险关键部位,为及时避险和救险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撑。这一自主研发的设备目前广泛应用于水库、山塘、边坡、桥梁、隧道、矿山等场景的灾害隐患监测和预警。

胡辉将鲁尔物联所做的安全物联网工作比喻成“中医”,传感器、数据、算法、模型,这些都是“望闻问切”,就像每个人每天去医院做体检一样,安全物联网也就是在为祖国河山做着持续性的监测和诊断,为的就是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或是在灾害来临前及时预警降低损失。

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具有安全隐患的领域获取数据,利用安全专业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城市的安全治理和智慧化管理,胡辉带领的鲁尔物联从事的安全物联网领域相对特殊,他的客户大多是政府、国企、央企,但真正的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和人类。

“2024年是创业第11年,一开始觉得靠技术和产品可以打天下,但这种认知到第三年就打消了,对于科技出身的企业家来说,创业更像是一场不断刷新自我认知的马拉松。”胡辉分享起他对创业的看法和对公司尤其是人才方向的管理。

鲁尔物联目前员工200余人,其中有3位国家级的领军人才。胡辉认为,金字塔尖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腰部的顶尖工程师也是驱动鲁尔物联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人才组建的团队对于一家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企业尤为关键”。同时,对于企业的未来人才储备,胡辉提出通过校际合作的形式,发现能力优异、价值观正确的可塑性人才。

这不仅是给未来踏上创新创业之路的“胡辉们”一个机会,也是鲁尔物联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胡辉身上展现出的作为一位科技型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念,或许与他的“浙商”血脉息息相关。“在浙商青蓝接力工程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老一辈企业家,并非我以前想象的只有勇敢和淡泊,他们对市场的敏锐性,对投入研发产品的精准度非常强。”一脉相承的“浙商精神”和浙江这片土地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与包容,正是胡辉选择将鲁尔物联落户杭州的重要原因。

从行业的参与者,到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从一间小办公室,到入选“杭州准独角兽企业榜单”,成为工信部认证的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从籍籍无名的海归青年,到获评浙江省企业“创新达人”,当选“浙江省最具创新力青年科技型企业家”……胡辉和鲁尔物联的发展历程也映照出浙商的惊艳蝶变与接力传承。

“在未来3至5年内,我希望鲁尔物联能够从小巨人毕业,做成中国的单项冠军。”对于鲁尔物联未来的发展,胡辉充满信心。

创业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胡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校训,也展示了一个科技型企业家的时代责任与担当。“致敬创业者!”这是胡辉对自己,也是对所有创业者的感慨和激励。

mmexport1741763634317.jpg


mmexport1741763637149.jpg

在本书成稿之际,正值浙江全面部署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型企业家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本案例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的风采,激励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伟大事业中。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美好期许。

愿大家都能从这些科技型企业家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以创新为翼,以努力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翱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胡辉:以科技守护安全 以创新引领未来丨关注科技型企业家⑯
发布时间: 2025-03-13 来源: 省科协学会部、科创之江

mmexport1741763626302.jpg

编者按: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浙江的科技型企业家们正是凭借着对科技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引领着浙江经济迈向新的高度。

省科协、省工商联、浙报集团、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省国有资本联合推出专题《领航新质生产力——2024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聚焦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打造科技型企业家创新生态树立典范。他们的故事,是浙江科技型企业家群体的缩影,也是浙江经济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天推出的是案例·海纳篇《胡辉:以科技守护安全 以创新引领未来》。

mmexport1741763630052.jpg

“动机至善,行动至臻,保江河安澜,护山川无恙。”怀揣着一个单纯的梦想,胡辉毅然回国创业,拓荒安全物联网领域。他以防灾减灾为初心,秉持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鲁班精神,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测预警服务,全方位守护城市安全。他带领鲁尔物联,赋能整体智治,撑起了中国山河“安全网”。


出国深造: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征程


“要理解我为什么回来,得先谈谈我为什么出去。”胡辉向我们分享了2006年他求学时的一个插曲。

那时他还在国内读研二,在四川雅安进行科研项目调研时,即便是国家级的示范基地中已经安装了来自日本和加拿大价值200多万元的传感器和GPS系统,他和同伴们依然险些遭遇生命危险。“那是在雨后的第二天,我们进入现场,实际上这是个非常危险的时间段,就在那时,发生了山体滑坡,岩石和泥土倾泻而下,距离我们不到十米。”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这八个字是胡辉的本科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它教导每一个地质人要勇于面对艰难险阻,对求真创新要报以孜孜不倦的态度,这一次意外对从大学开始就接触“安全”一词的胡辉来说,印象尤为深刻。

在后来因伤住院的一个多月里,胡辉有两种强烈的感触,一是坚定了出国学习的信念,他渴望学习当时世界先进的传感技术、数据库技术,摆脱国内对国外高端传感器的依赖;二是深感国内地质安全普及的迫切性,专业地质人尚且难以避免受伤,普通老百姓在灾害突然来临时将更加束手无策,所以城市安全、预警监测工作迫在眉睫。

在胡辉赴德国深造期间,同门一位师弟不幸牺牲在了2008年的四川;而就在2023年,鲁尔物联的一位员工为保护公司一台贵重设备,险些在大山中迷失,当地救援队在暴雨天中花了一天一夜才将人寻回。“从事安全领域工作,无论是做科技还是做产业,都要面对实实在在的危险。”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是壮美山河的澎湃,但对于胡辉来说,是惊险与美丽并存,“当你带着惊险去冒险时,才能发现美丽和真相的吸引力。”胡辉感慨道。

博士研究生申请时,胡辉拿到了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多个学校的offer,最终他选择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攻读岩土工程和电子信息交叉学科的博士。亚琛工业大学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读博期间,胡辉投身灾害监测预警领域国际顶级科学家阿扎姆(Rafig Azzam)教授门下。他所在的课题小组,研究课题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早期灾害识别预警”。后来胡辉担任了这个研究组的组长,研究课题也在2012年获得德国国家科技创新奖,研究成果则成功应用于德国北威能源集团的露天矿山、德国高铁的沿线安全监测预警中。

“当时课题小组共有5位博士、20多位硕士。其中好几位成员,后来也成了鲁尔物联的创始合伙人。”胡辉介绍说。学成后回国一直是胡辉心中的执念,“在国内,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可达数十亿元,但我们在防灾减灾监测预警领域的科技水平和投入,都大大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胡辉想改变这样的局面,造福社会,在德国求学期间获得的各类奖金也成了他回国后创立鲁尔物联的启动资金。


回国创业:从0到1的艰难突破


2013年,胡辉带着他在德国研究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早期灾害识别预警”技术回国创业,选择将鲁尔物联落址杭州,有自己的考量。“鲁尔”在德语中是安静、专注的意思,胡辉在德国留学的亚琛工业大学就坐落在鲁尔区,一个曾经以钢铁煤炭闻名于世界,如今以科技转型获得新生的城市,在胡辉看来,杭州的发展动力远超鲁尔。谈及放弃在德大好前程的原因,他只有一句话:“中国不缺科学家,也不缺企业家,但缺少懂科学的企业家,也缺少懂企业的科学家。”比起“德国鲁尔”,“杭州鲁尔”让他觉得更踏实。

近十年来,鲁尔物联的发展从大局上看相对稳定,且稳步上升,但其中的坎坷只有胡辉知道。他用“二八原则”来定义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即2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公司管理,80%用于做事项和专项,在公司一线也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在他看来,对于鲁尔物联来说,创始人和核心团队的亲力亲为依然是公司不断前进的原始驱动力,这或许与他刚回国时期公司的开拓之路息息相关。

“安全物联网的赛道很德系风格,不像现在的AI,很多AI公司一开始就已经达到了其他行业创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安全物联网通过硬件和智能传感器来守护安全,是一个很默默无闻、循序渐进发展的行业。”胡辉介绍道。在他回国之初,国内尚未建立起安全物联网这一概念,地质安全的监测还处于高成本、高人力物力的传统阶段。

“回国后不到两年,我们遇到了一个机会。”胡辉介绍起鲁尔物联创立后的第一个转折点,那就是杭新景高速路段的安全监测,这一事件也作为第一个案例被记载在鲁尔物联的公司文化墙上。

2018年杭新景高速七里连接线通车,这条总长约7公里的高速公路穿山越岭,在建设中曾遇到重大安全隐患。

2015年,在七里连接线的施工过程中,工地边坡出现裂痕,潜在滑坡体量约为3000万方。这一事故不仅会影响到高速公路的连接线,还有可能影响周边的基础建设,甚至是周围的两个村庄,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价值损失或许高达数亿。这个项目对于初创的鲁尔物联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其间,鲁尔物联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边坡变形及相关因素监测工作,为治理方案调整提供了关键的安全监测数据,用事实证明山体滑坡是局部性的,并非整体性。其意义在于整体性滑坡的治理费用高达1.3亿元,而局部性仅需六七千万元,鲁尔物联的安全监测为整个工程治理节省了近5000万元的费用。

胡辉和他带领的鲁尔物联就此一战成名。此后,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给胡辉和他的团队机会,并信任鲁尔物联在安全领域的专业度。

2016年底实现100%国产化自主研发后,鲁尔物联的产品陆续进入市场,并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第二年又进行了天使轮融资,之后又陆续完成了A轮、B轮融资,从而确保了稳健的资金流动,也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进入国家标准之前,我们前后累积了100多个安全类项目,涉及涉水、涉土、涉铁路、公路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对地质安全进行了系统性的监测。”胡辉提到的“国家标准”正是鲁尔物联参与制定的,“基本上安全物联网里面场景类的,涉及智能传感器的国标都有鲁尔物联的名字。”胡辉对此深感自豪。

到2021年底,鲁尔物联陆续完成了多个领域的场景验证、产品验证,编著了1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多项技术被列入省部级推广指导目录。公司连续五年入选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并入选2023、2024中国未来独角兽企业榜单,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获评浙江省首台(套)装备企业。

mmexport1741763632191.jpg


展望未来:从小巨人走向单项冠军


在鲁尔物联的展厅正中间,摆放着2024年4月发布的第二代视觉形变仪。这是一台由鲁尔物联团队自主研发的视觉感知设备,其精度可以达到亚毫米级,基于人工智能图像算法,通过对监测物特征截面(安装靶标)或自然特征点进行非接触、远距离、全视角、高频率、高精度、全时段、长周期的形变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多模态的建模分析,得出风险关键部位,为及时避险和救险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撑。这一自主研发的设备目前广泛应用于水库、山塘、边坡、桥梁、隧道、矿山等场景的灾害隐患监测和预警。

胡辉将鲁尔物联所做的安全物联网工作比喻成“中医”,传感器、数据、算法、模型,这些都是“望闻问切”,就像每个人每天去医院做体检一样,安全物联网也就是在为祖国河山做着持续性的监测和诊断,为的就是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或是在灾害来临前及时预警降低损失。

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具有安全隐患的领域获取数据,利用安全专业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城市的安全治理和智慧化管理,胡辉带领的鲁尔物联从事的安全物联网领域相对特殊,他的客户大多是政府、国企、央企,但真正的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和人类。

“2024年是创业第11年,一开始觉得靠技术和产品可以打天下,但这种认知到第三年就打消了,对于科技出身的企业家来说,创业更像是一场不断刷新自我认知的马拉松。”胡辉分享起他对创业的看法和对公司尤其是人才方向的管理。

鲁尔物联目前员工200余人,其中有3位国家级的领军人才。胡辉认为,金字塔尖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腰部的顶尖工程师也是驱动鲁尔物联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人才组建的团队对于一家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企业尤为关键”。同时,对于企业的未来人才储备,胡辉提出通过校际合作的形式,发现能力优异、价值观正确的可塑性人才。

这不仅是给未来踏上创新创业之路的“胡辉们”一个机会,也是鲁尔物联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胡辉身上展现出的作为一位科技型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念,或许与他的“浙商”血脉息息相关。“在浙商青蓝接力工程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老一辈企业家,并非我以前想象的只有勇敢和淡泊,他们对市场的敏锐性,对投入研发产品的精准度非常强。”一脉相承的“浙商精神”和浙江这片土地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与包容,正是胡辉选择将鲁尔物联落户杭州的重要原因。

从行业的参与者,到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从一间小办公室,到入选“杭州准独角兽企业榜单”,成为工信部认证的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从籍籍无名的海归青年,到获评浙江省企业“创新达人”,当选“浙江省最具创新力青年科技型企业家”……胡辉和鲁尔物联的发展历程也映照出浙商的惊艳蝶变与接力传承。

“在未来3至5年内,我希望鲁尔物联能够从小巨人毕业,做成中国的单项冠军。”对于鲁尔物联未来的发展,胡辉充满信心。

创业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胡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校训,也展示了一个科技型企业家的时代责任与担当。“致敬创业者!”这是胡辉对自己,也是对所有创业者的感慨和激励。

mmexport1741763634317.jpg


mmexport1741763637149.jpg

在本书成稿之际,正值浙江全面部署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型企业家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本案例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的风采,激励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伟大事业中。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美好期许。

愿大家都能从这些科技型企业家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以创新为翼,以努力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翱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