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时刻尊重创新的规律丨关注科技型企业家㉔

发布时间: 2025-04-03    作者:    来源: 省科协学会部、科创之江   点击率:  

mmexport1743665269630.jpg

科技型企业家是创新规律的“解读者”,以科学家精神拓荒无人区,用原创技术破壁产业边界。当科技与市场共振,浙江的创新动能必澎湃不息。

魏江强调:“创新是尊重规律的马拉松。”人们需跨越“技术—市场”的百倍鸿沟,而社会应宽容“5%成功率”,摒弃急功近利,让创新在包容中破茧。

mmexport1743665273020.jpg

魏江

浙江财经大学校长

科创之江百人会专家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型企业家已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科技型企业家的核心特质


科技型企业家具备三个最为基本的特征:

一是科学家精神。他们往往是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专家出身,在研究开发领域展现出对前沿科技的不懈追求、前瞻创新的系统布局、执着于工程化开发的坚韧品质。他们通常拥有博士学位或是在行业内被公认为技术大专家,这一深厚的学术与技术底蕴成为他们创业的坚实基石。

二是原创突破性。他们所涉足的科技领域本身具有显著的开创性,并非简单地追随他人脚步,他们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或者“专精特新”技术等多层面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成为了行业的引领者。这种原创性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力量。

三是创新创业性。即使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也很难实现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非常关键的是,科技型企业家需要具备技术预见和市场预见能力。他们协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立志打造成行业龙头企业,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竞争力。这一过程不仅考验他们的技术转化能力,更需要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把握机遇,实现从科技成果到商业成功的跨越。

此外,有些科技型企业家还具备第四个辅助特性:风险投资家特质。他们能够运用风险投资、前瞻技术投入、个人社会融资等,更敢于将个人资金投入到企业发展中。为什么是辅助特性,因为有些是通过VC(风险投资)、天使或者引入外部风投来创业的,比如,丁列明、方毅、朱秋国他们是自己把资金投下去,自己就是风险投资家。但也有些不是这样的,比如,蒋海青是属于公司创业……因此这一特质并非必然的存在,但无疑体现了科技型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多元角色与积极投入。


青年力量的成长路径


数字时代是青年企业家的时代,青年力量在科技型企业家创业人群中占据主体地位,这一充满活力与潜力的群体以及即将踏上创业征程的年轻人,他们对科技创业更有信心。

科技型青年企业家的成长,首先要认清科技创业的本质特征,对技术市场化有信心,才会去投资未来,把自己的钱都投进去,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营商环境,要构建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助于科技型企业家对未来做预见性判断,对未来经济发展有相对稳定的判断。现在是年轻人创业的时代,年轻人理应在这样的时代,走在创业的前列。特别是30多岁的青年创业家,在数智时代创业正当其时,他们受过优质的教育,拥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富有闯劲,社会各界应给予他们更多支持与鼓励,助力其实现创业梦想。

其次,要打通技术和非技术的系统能力,培养综合素养。科技型青年企业家必须要打通技术、工程、产品市场等知识系统和素养。

年轻人在拥有前端技术基础上,必须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挑战在于工程化、产品化和市场化。如果前端技术研发的投入是1块钱,那么工程化、产品化就是10块钱,市场化就是投入100块。1:10:100,这个比例表明,仅有技术远远不够,真正的挑战是产业化和市场化,而这恰恰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因此,系统学习和培养相关能力是青年科技创业者的必修课,只有具备全面的素养,才能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再次,要尊重创新规律和创业规律。

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创业者自身都应尊重创新创业的规律,不要盲目地去违背规律喊口号,去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比例要求,这会阻碍创新,会让创业者不敢冒险。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一味地责怪和苛求那些没有成功的科技型企业家。真正原创性技术创业的成功率较低,严格意义上不会超过5%,所以不要过度苛求科技成果转化比例。

现在的公众和媒体过度拔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比例,有的宣传说成果转化率有60%-70%,这肯定是违背规律的,不仅会让创业者过度乐观地追求高指标,反过来,反而让创新者不敢冒险尝试新的创新思路和商业模式,因为各种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等都以为成功率达到60%以上,对那些真实具有风险的科技创业项目,就更加不敢投资了。结果使得原本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更难获得资金支持,最终影响整个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科技与市场的融合之道


科学家专注于技术深耕,企业家侧重市场价值,而科技型企业家则需在其中找到多个层面的能力与特质,这不是简单的平衡问题。

首先,不少科技型企业家本身就是复合型人才,具备综合性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科技型企业家不是被评审出来的,而是他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比如丁列明、姚力军等,他们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才,具备在科技与商业领域游刃有余的特质,能够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科技创业成功。

其次,他们善于用人,特别是互补型人才。一个科学家如果善于用好企业家,信任并配备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比如产品经理,然后运行市场化人才去做技术产品化,形成互补型创业团队,肯定能提高科技创业的成功率。为此,科学家们特别要注意“技术至上”误区,不要以为拥有先进的技术就能实现产业化,这会忽视非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和非技术因素的根本性作用,导致创业失败。因此,科技型企业家应具备开阔的心胸和卓越的组合能力,有效组合多类型人才。

再者,迭代创新和动态提升的能力不可或缺。科技型企业家具备持续学习、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并重新崛起的能力。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他们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实现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希望全社会要正确认识科技型企业家这种角色的独特性,在政府、社会各界、科技型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浙江省的科技型企业家将持续绽放光彩,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他们时刻尊重创新的规律丨关注科技型企业家㉔
发布时间: 2025-04-03 来源: 省科协学会部、科创之江

mmexport1743665269630.jpg

科技型企业家是创新规律的“解读者”,以科学家精神拓荒无人区,用原创技术破壁产业边界。当科技与市场共振,浙江的创新动能必澎湃不息。

魏江强调:“创新是尊重规律的马拉松。”人们需跨越“技术—市场”的百倍鸿沟,而社会应宽容“5%成功率”,摒弃急功近利,让创新在包容中破茧。

mmexport1743665273020.jpg

魏江

浙江财经大学校长

科创之江百人会专家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型企业家已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科技型企业家的核心特质


科技型企业家具备三个最为基本的特征:

一是科学家精神。他们往往是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专家出身,在研究开发领域展现出对前沿科技的不懈追求、前瞻创新的系统布局、执着于工程化开发的坚韧品质。他们通常拥有博士学位或是在行业内被公认为技术大专家,这一深厚的学术与技术底蕴成为他们创业的坚实基石。

二是原创突破性。他们所涉足的科技领域本身具有显著的开创性,并非简单地追随他人脚步,他们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或者“专精特新”技术等多层面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成为了行业的引领者。这种原创性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力量。

三是创新创业性。即使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也很难实现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非常关键的是,科技型企业家需要具备技术预见和市场预见能力。他们协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立志打造成行业龙头企业,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竞争力。这一过程不仅考验他们的技术转化能力,更需要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把握机遇,实现从科技成果到商业成功的跨越。

此外,有些科技型企业家还具备第四个辅助特性:风险投资家特质。他们能够运用风险投资、前瞻技术投入、个人社会融资等,更敢于将个人资金投入到企业发展中。为什么是辅助特性,因为有些是通过VC(风险投资)、天使或者引入外部风投来创业的,比如,丁列明、方毅、朱秋国他们是自己把资金投下去,自己就是风险投资家。但也有些不是这样的,比如,蒋海青是属于公司创业……因此这一特质并非必然的存在,但无疑体现了科技型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多元角色与积极投入。


青年力量的成长路径


数字时代是青年企业家的时代,青年力量在科技型企业家创业人群中占据主体地位,这一充满活力与潜力的群体以及即将踏上创业征程的年轻人,他们对科技创业更有信心。

科技型青年企业家的成长,首先要认清科技创业的本质特征,对技术市场化有信心,才会去投资未来,把自己的钱都投进去,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营商环境,要构建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助于科技型企业家对未来做预见性判断,对未来经济发展有相对稳定的判断。现在是年轻人创业的时代,年轻人理应在这样的时代,走在创业的前列。特别是30多岁的青年创业家,在数智时代创业正当其时,他们受过优质的教育,拥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富有闯劲,社会各界应给予他们更多支持与鼓励,助力其实现创业梦想。

其次,要打通技术和非技术的系统能力,培养综合素养。科技型青年企业家必须要打通技术、工程、产品市场等知识系统和素养。

年轻人在拥有前端技术基础上,必须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挑战在于工程化、产品化和市场化。如果前端技术研发的投入是1块钱,那么工程化、产品化就是10块钱,市场化就是投入100块。1:10:100,这个比例表明,仅有技术远远不够,真正的挑战是产业化和市场化,而这恰恰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因此,系统学习和培养相关能力是青年科技创业者的必修课,只有具备全面的素养,才能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再次,要尊重创新规律和创业规律。

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创业者自身都应尊重创新创业的规律,不要盲目地去违背规律喊口号,去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比例要求,这会阻碍创新,会让创业者不敢冒险。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一味地责怪和苛求那些没有成功的科技型企业家。真正原创性技术创业的成功率较低,严格意义上不会超过5%,所以不要过度苛求科技成果转化比例。

现在的公众和媒体过度拔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比例,有的宣传说成果转化率有60%-70%,这肯定是违背规律的,不仅会让创业者过度乐观地追求高指标,反过来,反而让创新者不敢冒险尝试新的创新思路和商业模式,因为各种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等都以为成功率达到60%以上,对那些真实具有风险的科技创业项目,就更加不敢投资了。结果使得原本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更难获得资金支持,最终影响整个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科技与市场的融合之道


科学家专注于技术深耕,企业家侧重市场价值,而科技型企业家则需在其中找到多个层面的能力与特质,这不是简单的平衡问题。

首先,不少科技型企业家本身就是复合型人才,具备综合性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科技型企业家不是被评审出来的,而是他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比如丁列明、姚力军等,他们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才,具备在科技与商业领域游刃有余的特质,能够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科技创业成功。

其次,他们善于用人,特别是互补型人才。一个科学家如果善于用好企业家,信任并配备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比如产品经理,然后运行市场化人才去做技术产品化,形成互补型创业团队,肯定能提高科技创业的成功率。为此,科学家们特别要注意“技术至上”误区,不要以为拥有先进的技术就能实现产业化,这会忽视非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和非技术因素的根本性作用,导致创业失败。因此,科技型企业家应具备开阔的心胸和卓越的组合能力,有效组合多类型人才。

再者,迭代创新和动态提升的能力不可或缺。科技型企业家具备持续学习、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并重新崛起的能力。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他们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实现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希望全社会要正确认识科技型企业家这种角色的独特性,在政府、社会各界、科技型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浙江省的科技型企业家将持续绽放光彩,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